大口黑鲈(加州鲈)苗种培育技术
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又叫加州鲈,从分类上属鲈形目( Perciformes )太阳鱼科( Certrar-chidae )黑鲈属( Mi~cropterus ),原产于北美。 大口黑鲈因其优良的生物学特性, 在我国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因其蛋白含量高,口感鲜美,少刺易烹饪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口黑鲈以肉食性为主,掠食性较强,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自相残杀,出现大鱼吃小鱼现象。 在常规养殖过程中多以投喂幼杂鱼或者冰鲜鱼为主,这种养殖方式不仅饵料系数高,资源破坏性强,环境损害严重,还因饵料营养不全面、不稳定给养殖带来风险,与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相违背。 因此,养殖前期快速实现鱼苗的饲料转食驯化,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 是当前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技术的关键。
影响大口黑鲈苗种培育的主要因素有养殖模式、饵料培养、转食驯化、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技术进行探讨。
1 池塘条件
大口黑鲈常见的苗种培育模式有:池塘养殖、水泥池养殖、帆布池养殖等。 池塘条件要求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 有增氧设施。 池塘面积一般为 667~1334 m 2 , 要求塘底平坦, 池底淤泥较少, 注排水方便,无渗漏;水泥池面积一般为 20~100 m 2 为宜,深度1 m 左右。
2 放养前准备
放苗前首先要对池塘进行干塘清淤、晒塘,其次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培水,培育饵料生物。
2.1 池塘清淤消毒
首先要对池塘底部进行清淤, 池底淤泥不超过10 cm 。 然后干池晒塘,在苗种放养前 10 d 左右用生石灰 900~1200 kg/hm 2 或漂白粉 150~225 kg/hm 2 进行池塘消毒。 大约一周以后在塘中注水约 40~50 cm ,进水口用 60~80 目网布过滤。 再用聚维酮碘对池水进行消毒,用法一般是 1000 倍以上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以有效碘计算,使用浓度为水体 0.03~0.04 g/m 3 ,以杀灭病原体、寄生虫 ( 卵 ) 等敌害。 一周后注水至 1 m 以上的深度。
2.2 饵料生物培育
对于饵料生物的培育, 低水温培育效果相对较好。 池塘进水后,一般选择全池泼洒氨基酸肥水膏或其他肥水制剂进行肥水。 大口黑鲈水花培育提倡“新水放苗”(即从加注新水, 培水开始到放水花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5 d ),期间定期观察轮虫密度,尽量保证鱼苗卵黄消失开始摄食时有大量的适口小轮虫,也避免轮虫繁殖过多导致水体缺氧。
大口黑鲈鱼苗在长至 2 cm 以前以摄食天然饵料为主,随着鱼苗从小到大,摄食顺序依次为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再到摄食大型枝角类。
为确保鱼苗在轮虫高峰期到来前下塘, 水体透明度应该保持在 20~30 cm 。 池塘肥水应一次性成功,这样可以保证有较高的轮虫密度, 确保鱼苗下塘后有充足的开口饵料。 一般来说,池塘内水的肥力要能维持塘内浮游动物种类的自然更替,随着鱼苗生长,当开始摄食枝角类时, 刚好也是枝角类开始大量繁殖的时候。 更能满足摄食的适口性,促进生长。
3 苗种放养
3.1 苗种选择
由于大口黑鲈鱼苗前期饵料的限制, 为保证苗种培育效果,建议购买同一批亲鱼孵化的水花,且卵黄囊已基本自然吸收完毕, 这样水花下塘后能马上开口摄食。 如果购买的是鱼苗,要选择规格整齐、体表清洁、有光泽、集群游动、行动活泼、抢食能力强、有病毒检测报告的优质鱼苗。
3.2 运输
选择具有保温层的、带氧水车进行运输,以保证运输途中溶氧充足,水温度变化温差小,运输水温一般在 18~20℃ 。
3.3 放苗
鱼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据鱼苗规格和水池大小合理选择。 一般情况下,培育水花密度应控制在 225~300 万尾 /hm 2 , 培育鱼苗密度一般为 45~75 万尾 /hm 2 。放苗前注意调整温度, 将装有鱼苗的氧气袋放入池塘中进行平衡处理, 等氧气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相差不超过 2℃ 后进行放养;如果是水车运输,可缓慢加入池塘水进行调温。 鱼苗下塘要设置在池塘上风处, 鱼苗下塘后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以防止细菌感染。
4 投喂与驯化
4.1 投喂开口饲料
大口黑鲈水花自身卵黄吸收完即可开口摄食轮虫等小型生物饵料。 几天后能摄食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 在鱼苗长至 1 cm 以上可基本摄食枝角类成体。 在此之后,鱼苗的摄食强度会快速增加,这时池塘内很容易出现鱼饵料生物不足 , 鱼苗大量沿塘边巡游的现象, 应及时给鱼苗辅助投喂一些冰冻桡足类或者从其他池塘收集一些枝角类进行补充投喂。
4.2 鱼苗驯化
大口黑鲈鱼苗一般在体长为 2~3 cm 时进行转食驯化。 由于大口黑鲈鱼苗喜欢集群游动、摄食,尤其喜欢在有水流震动处摄食。 在苗种驯化前期,尽量让鱼苗形成水面一旦有震动就会集群到食台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后,在塘中设置饵料台,可以用 40目的网布制作一个 1 m 2 左右的料台, 放置于水下 50cm 左右深处。驯化初期,用冰鲜生物饵料掺杂一定比例的鱼糜进行投喂, 把饵料团成若干直径为 2~3 cm的料团,放置到料台。 每日可投喂 3~4 次,先按照鱼前期形成的条件反射,用木板有规律敲击水面,随后往料台上投喂饵料团,然后再敲击,再投喂,观察鱼苗吃食情况,少量多次将饵料投喂完。 随后每天逐渐减少饵料生物和鱼糜的数量, 在料团中逐步添加颗粒饲料粉末,大约驯化到 15 d 以后,完全使用颗粒饲料做成的料团进行投喂,并逐渐缩小料团体积,直至将料团完全替换成颗粒饲料。 经过大约 30 d 左右培育,鱼苗体长基本能达到 3~4 cm ,开始培育鱼种。
4.3 饲料投喂
在饲料的选择上, 苗种培育阶段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 45% ,此外,还要注意饲料型号,保证饲料颗粒的适口性。
在鱼种培育阶段,当规格小于 1600 尾 /kg ,每日可投喂 3~4 次,间隔 3~4 h 投喂一次,日投饵率 8%~10% ;规格大于 1600 尾 /kg 、小于 160 尾 /kg ,每日投喂 3 次,间隔 4 h 投喂一次,日投饵率 3%~5% ;规格大于 160 尾 /kg ,每日投喂 2 次,早晚各一餐,间隔 10~12 h ,日投饵率 2%~3% 。
5 分筛
由于大口黑鲈特有的生物学习性, 在苗种培育过程中一旦生长不整齐, 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自相残杀现象。 因此,在驯化后期,要及时观察鱼苗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分筛。 通常 5~7 d 分筛一次,保证每个池塘的鱼苗规格基本整齐,更好地避免大鱼吃小鱼,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 鱼苗分筛后应注意及时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6 日常管理
6.1 水质管理
根据养殖情况,及时换水保证水质清澈,控制水温日变化不超过 3℃ , pH 值 7.8~8.2 , 水体溶氧不低于5 mg/L ,氨氮不超过 4 mg/L ,亚硝酸盐不超过 0.1 mg/L 。可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水,分解残饵粪便,保证水质指标正常。
6.2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合理地控制鱼苗放养密度,通过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使用碘制剂定期消毒、 合理使用增氧机等措施保持塘内良好的水质条件,减少鱼苗培育期间病害发生。此外要定期解剖检查鱼肝脏是否正常, 每天观察鱼苗有无拖便,水面有无漂浮又细又长的粪便,白便。每天观察鱼苗活动状态,有无离群漫游,打转,红头、红嘴,烂身、烂尾、烂嘴、烂眼的现象。 定期镜检有无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寄生虫,发现上述问题,应及时处理。
7 注意事项
7.1 培鱼饲料生物
培养好饵料生物,并控制好鱼苗放养密度。 在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较高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地提高池塘水花的放养密度。 由于大口黑鲈的集群效应,密度越高,苗种摄食情况越好,存活率越高;密度越低,同类相残现象会越多,个体差异越明显,出池规格也相对越小。
7.2 驯化工作要有耐心
大口黑鲈苗种驯化是鱼苗培育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对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影响最大。 驯化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及时观察摄食情况,少量、多次投喂。
7.3 及时分筛
驯化后期及鱼种培育阶段要及时分筛, 保证池中鱼苗规格整齐,避免鱼苗以大吃小,自相残杀,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