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鳜鱼生态养殖技术
鳜鱼身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色为青果绿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鳜鱼肉质细嫩,肥厚少刺,味道鲜美,属名贵淡水鱼类。近几年,江苏省金湖县积极推广鳜鱼生态养殖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为当地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培育新亮点,受到了养殖者的欢迎。
一、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规定(NY5051——2001),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为1.5~2.0米,池底基本平坦,土质以沙壤土为佳。在池四周需开挖宽50厘米左右,深30~40厘米的浅沟,以便鳜鱼的集中捕捞。池中还应根据养殖生产实际配备增氧和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清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修补、加固池埂,清除杂草杂物和过多淤泥后,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氧化,减缓池塘老化。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带水消毒,用量为125~150公斤/亩,以杀灭病原体、寄生虫卵等敌害生物。
三、鳜鱼种放养
放养规格为5~7厘米,密度为900~1000尾/亩,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鱼种放养前,需用3%~4%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细菌和寄生虫。
四、饵料鱼投喂
鳜鱼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终身以活鱼、虾为饵。因此,养殖全程应投喂适口的鲜活饵料鱼。养殖初期投喂规格为1.0~1.5厘米的鳊、鲢、鳙、鲮等饵料鱼,每隔4~5天投喂1次。养殖中后期投喂体长为鳜鱼体长30%~50%的草、鳊、鲫、鲢、鳙、鲮等饵料鱼,中期2~3天投喂1次,后期7~10天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池中鳜鱼总重量的5%~10%。池中饵料鱼的数量多少可以通过观察鳜鱼捕食的情况进行判断,若发现鳜鱼在池水底层追捕饵料鱼,则说明池中饵料鱼的数量比较充足;若发现鳜鱼在池水上层追捕饵料鱼,则说明池中饵料鱼的数量不足,应适当补充;若发现鳜鱼成群在池边追捕饵料鱼,则说明池中饵料鱼的数量已“所剩无几”,应及时足量投放饵料鱼。饵料鱼在投喂前需经严格消毒杀虫处理。一般自培饵料鱼在准备过塘投喂前2天泼洒水产硫酸铜(主要成分:硫酸铜、螯合剂、碳酸氢铵),水温低于25℃时用量为80~100毫升/亩·米,水温高于25℃时用量为40~50毫升/亩·米;购买的饵料鱼用3%左右的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后再行投喂。
五、水质管理
每5~7天加水20厘米;每10~15天换水30%,保持透明度在35~40厘米。经常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为鳜鱼创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当增氧设备因故不能使用时,可采取全池抛洒粒粒氧(主要成分:过氧碳酸钠、缓释包膜、增效剂)的应急措施,用量为200克/亩·米。每15天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公斤/亩·米,调节pH值在7.5~8.5之间。每20~30天泼洒1次水质解毒霸王(主要成分:黄腐酸铵、复合微生物、果酸钠、季铵酸、吸附剂等),用量为150~200毫升/亩·米,以分解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等,改善水质,避免底质腐败。
六、病害防治
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严格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漫延。主要防病措施有:一是在池中移植部分水花生、水葫芦,为鳜鱼栖息、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坚持鳜鱼种放养前用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三是坚持饵料鱼投喂前用水产硫酸铜或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四是每月使用桂花虫菌净(阿维菌素、曼尼期碱精素、菌毒净、合化剂、增效剂)消毒杀虫1次,用量为15~20毫升/亩·米。一旦发现鳜鱼生病应及时进行镜检,仔细分析诊断病因,对症选用药物及时治疗,并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科学计算用药量,以确保鳜鱼的用药安全和健康生长。
七、捕捞销售
于年底抽水,待池底露出时,鳜鱼已集中至池塘四周的浅沟内,此时采用长柄捞海将鳜鱼捕起销售。鳜鱼的捕捞方法较多,应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合适的捕捞方法和销售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捕捞效果和经济效益。由于死亡后的鳜鱼市场价格较低,因此,捕起后的鳜鱼要及时放入清水中暂养,必要时还要安装冲气设备,确保鲜活度,以提高销售价格。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