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乌鳢池塘网箱养殖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乌鳢池塘网箱养殖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周世明
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农业服务中心
乌鳢,是一种主要以野杂鱼为食的鱼类,近年来,在万州区辖内,有很多养鱼户大量养殖乌鳢。乌鳢这种鱼类,适应能力很强,在自然水体环境中很少发生病害。但是,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以及池塘网箱养殖的普及,由于网箱养殖密度较大,加上缺乏科学养鱼和管理经验,乌鳢病害加重,养殖效益很低。所以,为了提高乌鳢养殖效益,现就乌鳢池塘网箱养殖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乌鳢池塘网箱养殖病害发生原因
由于乌鳢池塘散养,捕捞困难,成本较高,所以,大多乌鳢养殖户都采取网箱养殖。网箱养殖乌鳢密度较大,如果管理不善,池塘水体质量就会很快变差,乌鳢就会发生病害。多年养殖乌鳢实践经验证明,导致乌鳢病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乌鳢放养密度过大
很多养鱼户为了提高乌鳢产量,采取高密度网箱养殖,严重超过了水体载鱼量,如果在饵料供应不足和管理方法不当的情况下,乌鳢个体分化就会加大,出现大的大、小的小,由于乌鳢具有以大欺小撕咬习性,所以,小鱼就会受伤很多,感染发病率就会很高。
1.2 投喂料不符合要求
投喂新鲜野杂鱼时,如果消毒不到位,病菌就会进入乌鳢体内,导致乌鳢发病率增高;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如果原料配比不当,营养不全或超标,或者长期投喂一种饲料,都会造成乌鳢发病率增高。
1.3 投喂方法不当
投喂饵料时,如果没有坚持“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四原则,饵料投喂不均匀、投喂数量不足、频繁更换饵料等,都会造成乌鳢营养不良、肠道感染,抗病能力下降,发病率增高。
1.4 管理方法不当
在水质变坏时,如果没有及时移箱分养,乌鳢之间互相撕咬严重,小乌鳢受伤较多,容易被病菌感染而生病;大量投喂野杂鱼,乌鳢排粪较多,池塘没有及时换水,特别是在6—9月高温季节期间,有机质分解速度很快,池塘水质腐败速度也很快,容易使乌鳢得病;高温季节时,如果水质过肥,蓝藻繁殖速度加快,在水面形成水华,死亡的藻类沉积在池底,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使病原菌毒增加,乌鳢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如果病死鱼没有及时捞出池塘,就会出现病毒传染源,同时,池塘注入的新水又被污染,导致乌鳢中毒而大量死亡。
1.5 水位、水温控制不当
池塘网箱养殖乌鳢,原则上是春、秋季节,保持浅水位;夏、冬季节,保持深水位。如果夏季池塘水位过低,水温就会增高,乌鳢吃食能力就会下降,时间一长,乌鳢就会消瘦,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发病率就会增高;如果冬季池塘水位过低,容易结冰,乌鳢会出现冻伤现象,会感染疾病;在池塘换水时,如果进出水温差过大,乌鳢就会出现应激反应而得疾病,甚至死亡。
2 防治对策
2.1 预防病害
预防乌鳢病害,要坚持“防重于治、防治结合、有病早治”的原则,以增强乌鳢抗病能力为抓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乌鳢抗病能力和成活率。具体预防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是清塘消毒时,在池塘设置网箱前,先放干池塘水,清除多余淤泥,然后太阳暴晒20天,使池底淤泥有裂缝为止,再用生石灰120千克/亩,化浆稀释后,全池泼洒1次,消灭池塘中的病原菌。二是消毒鱼种时,先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乌鳢种苗,在下池前,用4%的食盐水溶液将乌鳢鱼种苗浸浴1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后放入池塘。三是分箱养殖时,鱼种规格一定要整齐一致,由于乌鳢具有以大欺小撕咬习性,如果种苗大小混养,小乌鳢就会被撕咬受伤较多,就容易被病菌感染,死亡率就会增高。所以,要求每隔30天对网箱乌鳢大小进行分类,实行分箱饲养,减少撕咬受伤,减少病菌感染。四是投饲管理时,投喂的动物饵料一定要新鲜,并通过消毒处理后才投喂;投喂的配合饲料,营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投喂原则是,坚持“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确保乌鳢吃食均匀,快速生长。五是管理水质时,要不断改善水质环境,每隔7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30%,注入池塘的水,一定要清洁。需要注意的是,换水时,水的温差不超过4℃,否则,乌鳢会产生应激反应。六是防止鱼体损伤,在乌鳢放养、分养、捕捞、运输等过程中,一定要操作谨慎小心,防止鱼体损伤,减少病害发生。
2.2 防治病害
赤皮病防治:赤皮病是乌鳢常见病害之一,也是乌鳢生长期间最大的病害。产生该病害原因是,乌鳢鱼苗不适应网箱环境,在网箱内狂奔乱游,体表与网箱摩擦过重。当发生赤皮病时,乌鳢漂浮于水面,表皮局部出血、鱼鳞脱落,腹部两侧有蛀鳍现象,行动很慢,常继发水霉病。防治方法:一是用生石灰20千克/亩,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1次消毒,在分箱养殖、捕捞、运输等过程中,操作要谨慎小心,减少鱼体损伤;二是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或溴氯海因定期消毒;三是在饲料中拌鱼血康25毫克/千克,连续投喂乌鳢4天,赤皮病即可消失。
水霉病防治:池塘水温回升到18℃时,乌鳢在网箱内就会运动急剧,表皮黏液消失,这时乌鳢最容易得水霉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毒在乌鳢体内增多时,体表就会出现小血斑,每天吃食量减少,逐渐消瘦,体表失去光泽,离群独游,常停留在水草丛中,体表长出絮状菌丝体,组织坏死直到死亡。防治方法:放养乌鳢种苗前,要搞好池塘清淤工作,用生石灰130千克/亩,化浆稀释后,全池泼洒消毒;网箱培育鱼种苗时,要定期清除饲料残饵和附生藻类,经常冲洗网箱,增加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量;网箱养殖乌鳢成鱼时,在越冬期间,每隔15天用生石灰20千克/亩,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1次消毒;乌鳢发病期间,用高锰酸钾40毫克/升,全池泼洒1次消毒;乌鳢分箱、捕捞、运输后,要用4%食盐水溶液,将乌鳢鱼体浸浴10分钟再放养。
出血性败血症防治:在6—9月期间,水温较高,如果投饵过多、残饵没有及时清除,乌鳢出血性败血症就会暴发。表现为乌鳢鳍条基部、下颌至腹部发红,鳃部后缘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出血条纹,个别乌鳢,眼眶和肌肉充血,严重时腹部肿胀,肝脏和肠道充血,体腔内有大量无色腹水,鳞片松散,脱水较重,死亡率增高。防治方法:冬季捕捞成鱼后,要做好池塘清淤排污工作,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投喂新鲜野杂鱼时,先要用4%食盐水溶液浸泡40分钟,再用清洁水漂洗干净后,才投喂乌鳢;每隔20天,用生石灰25千克/亩,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1次消毒;每隔7天,用二氧化氯0.5毫克/升,全池泼洒1次消毒;在投喂配合饲料时,适量添加鱼腹康2号或鱼血散,用量标准按说明书规定执行,即可防治出血性败血症。
腐皮病防治:在乌鳢鱼苗、成鱼阶段,腐皮病都会发生,发病高峰期在6—7月和9—10月,症状像家鱼的烂尾病、打印病一样,发病部位在身体两侧、尾部、口腔、后额等处,表现为红肿、溃疡、化脓,传染率很高,一般在7天后逐渐死亡。防治方法:投放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投喂新鲜的动物饵料;经常给池塘加注清洁新水,每隔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容水量的30%,保持水质长期清新;定期用福尔马林30毫升/升,全池泼洒1次。再用五倍子中草药0.2克/立方米水体,在投饲场周围挂袋,消灭病源菌。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2克/千克,连续投5~6天,腐皮病即可消失。
鱼鲺病防治:鱼鲺,在5—9月期间,常寄生在乌鳢体表,逐渐使体表黏液增多,然后引发水霉病、腐皮病,表现为乌鳢狂游、窜跳,危害很大,严重时导致乌鳢大量死亡。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0.5毫克/升,全池泼洒1次,泼洒时间在下午4—5点钟进行;用灭虫灵B型0.5毫克/升,在下午4—5点钟全池泼洒1次,鱼鲺即可消失。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