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溃疡病常见病原及防治
鲶鱼,常见有大口鲶、胡子鲶(塘鲺)、革胡子鲶、土鲶鱼。我国2016年养殖产量为45万吨(渔业统计年鉴,2016),主要养殖地区在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广东及广西。鲶鱼对水质要求较低,耐低氧,较其他常见养殖鱼类疾病种类少,主要发生疾病有:溃疡(烂尾)、肠炎、烂鳃和寄生虫病,根据笔者经历及相关文献表明,溃疡病相对发病最多,危害最为严重,下面针对鲶鱼溃疡病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应防治方法。
一、鲶鱼溃疡病发病症状
鲶鱼溃疡病主要发生在5-8月,水温上升到25℃后为高发期,主要危害10cm左右的鱼种,发病鱼最开始摄食减少,离群独游,仔细观察会发现吻须软弱无力或折断向后方拖动,随着病程发展,须、尾鳍和尾柄三处最先开始褪色(图1),褪色斑从尾鳍末端向前部逐渐蔓延,直到尾鳍甚至尾柄溃烂,须断裂,部分鱼体表包括头部出现溃疡灶,骨骼裸露(图2、3),一般不伴随出血的发生,此时病鱼会单独浮到水的上层,贴边游动(图4),反应迟钝,不进食;解剖后,偶尔会出现肠道充血、出血现象,其他无明显病变。
同一池塘鲶鱼发病率10%-60%,发病后死亡率高达90%,发病后在2-15d内持续性死亡,养殖户较难控制。
二、主要病原
该病发病症状大致相似,但病原却不尽相同,给养殖户的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根据本实验室多次病原分离结果及相关文献报道,主要病原有:
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黄文芳,1994;邓绿洲,2013;杨移斌,2013;阳涛,2014),气单胞菌属细菌作为水产上最为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主要引起鱼类体表出血、肠炎、溃疡等症状,在不同种类鱼上症状不同,引起鲶鱼溃疡病后,体表褪色溃疡,但一般不伴随充出血,而肠道偶尔会伴随肠炎出现。
鮰爱德华氏菌(李成伟,2011;巩华,2017),该菌主要感染鲇形目鱼类斑点叉尾鮰、黄颡鱼,引起肠炎和头穿孔“一点红”症状,在鲶鱼上也会引起肠炎,这和其他鱼相似,但体表溃疡则是鲶鱼独有症状。
阪崎肠杆菌(刘杰,2015)该病原是哺乳动物常见病原,水生动物感染未见报道,引起鲶鱼尾鳍、尾柄溃烂。随着病原资料的丰富完善,许多新的水生动物病原相继发现。
图1 尾柄褪色
图2 头部溃疡、尾柄溃烂
图3 体表溃疡
图4 水面上层贴边游动
三、防治方法
鱼类疾病的发生都与水环境、机体免疫力和病原三个因素相关,筛选优质种鱼,购买优质鱼苗,做好清塘、日常消毒工作,调节水质维护好养殖水环境都是我们必须做好的。
该病的预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避免鱼体的机械性损伤,鲶鱼无鳞,完好的表皮是抵抗疾病的重要屏障,在日常的拉网、鱼苗的运输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减少鱼体的损伤,尽量减少鱼的拉网转塘环节。另外,在买回鱼种后,放入池塘前应该对鱼种进行消毒工作,经过拉网运输的鱼种体表有轻微擦伤,应激后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受到感染。在我们遇到的多起鲶鱼溃疡病案例中,大部分养殖户都是鱼种放入池塘3d后开始发病,刚好是5月初,水温升高,细菌生长活跃。具体做法可用聚维酮碘20-30mg/L(含有效碘)或高锰酸钾10-20mg/L浓度浸泡15-20min。
发病后,由于病症相同,但病原多样,即使相同病原,不同地区耐药性也不同,所以抗生素的选择并没有很大参考性,但可到相关机构进行病原菌分离、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敏感性药物,科学指导用药,效果最好。
用药建议:采用药物全池泼洒方式消毒,减少水体病原菌,可选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物如聚维酮碘,2mg/L浓度全池泼洒,每日一次,连用2-3d;由于病鱼不进食,采用药浴方法,筛选高敏感性的抗生素药浴,用药浓度参照商品使用说明,但药浴必须在消毒后6h进行,每天一次,连用2-3d,之后鱼开始少量进食,则改为拌料投喂,继续投喂所筛选的抗生素加VC,如果病鱼伴随肠炎,则添加Vk止血,加上药浴时间,连用3-5d。
(通联:611130,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德通桥路233号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电话:18980434082)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