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珠杂交鳜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一)培育背景
鳜种苗繁育主要基于传统的生殖操作,由于缺乏对亲本的种质改良,导致亲本个体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过度近交导致种质退化,鳜生长性能、抗逆抗病性能受到影响。据统计,目前养殖普通鳜个体的生长性状平均下降20%~30%,抗逆性差,养殖平均成活率仅60%左右。由于鳜的养殖主要依赖活饵料鱼饲喂,4~5的饵料系数,及近3∶1饵料鱼与鳜的养殖配套面积,使得鳜产业发展对活饵料鱼的依存度非常高,养殖成本不断提高,造成生物和土地资源不能高效利用。
就斑鳜而言,尽管近年斑鳜的市场需求逐年扩大,养殖斑鳜较翘嘴鳜经济效益高。但斑鳜原种在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慢,养殖周期长(从苗到500g至少2年),滞阻了其在养殖产业中发展,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外,近年来鳜种苗生产中种苗畸型率升高,达到近30%,说明鳜种苗业迫切需要通过遗传操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种苗的质量和生长、抗逆性状,降低饵料系数,提高鳜产业的综合效益,推动鳜种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市场对养殖斑鳜品种的需求。在对父本斑鳜和母本翘嘴鳜进行群体选育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制种的方法产生杂交子一代,使杂交种兼具似父本(斑鳜)体形、体色、品质优良及母本(翘嘴鳜)生长快等的优良性状,达到明显地提高杂交斑鳜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较斑鳜),缩短养殖周期的效果,为养殖斑鳜提供优良品种。
(二)品种特征
1.主要形态构造特征表型性状(表1,表2)
长珠杂交鳜,体高而侧扁,呈纺锤状,背隆起,较翘嘴鳜细长而较斑鳜粗短;头大,长而尖。口大,口裂略倾斜,下颌向上突出。上下颌均有排列极密的牙齿,其中前部的小齿扩大呈犬齿状。背部橄榄色,腹部灰白色,体色较斑鳜浅而较翘嘴鳜深;体侧具继承于斑鳜的黑斑而排列不整齐。各奇鳍上均有暗棕色的斑点连成带状。鳔一室,腹膜白色。
表1.长珠杂交鳜可数性状
表2.长珠杂交鳜可量性状
2.遗传学特性
(1)染色体与核型(图1)
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8,核型公式为:6sm+12st+30t ,染色体臂数(NF)为54。
图1.长珠杂交鳜染色体核型
(2)同工酶的酶谱:长珠杂交鳜眼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见图2。
图2.长珠杂交鳜眼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鱼培育
1.培育环境
亲鱼放养于1.5m~1.8m深的土池中,土池面积1亩~5亩;所用水源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并保持水量长期稳定,溶氧量在5mg/L以上,pH为7.0~8.0,透明度≥35cm;水温在4℃~35℃,以18℃~28℃最为适宜;翘嘴鳜的放养密度以每立方米0.3kg左右,斑鳜以每立方米0.1kg左右的放养密度为宜;雌、雄亲鱼以1∶1搭配混养比例。
2.饲养管理
首次投放饵料鱼量为亲鱼重量的2倍~3倍为保证亲鱼的性腺发育和成熟,每7天投一次适口的活饵料鱼为宜,投饵量在亲鱼放养量的1倍~2倍;饵料鱼以鲮鱼、白鲢为佳,尺寸控制在亲鱼体长的1/3左右。
3.产后培育
产后亲鱼按照1万国际单位/kg体重的标准注射青霉素,回塘后及时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鱼,日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5%左右。15天以后恢复正常饲养条件。
(二)人工繁殖
1.人工催产
(1)催产季节与水温
繁殖季节:4月份~7月份;
繁殖水温为22℃~32℃,以24℃~28℃为宜。
(2)催产药物和剂量
①催产药物:地欧酮(DOM)和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
②催产剂量:催产剂以(DOM mg LHRH-A 5μg)/kg(雌亲鱼体重)为宜,雄亲鱼减半。
(3)注射方式
采用胸鳍基部注射,一次注射。
(4)效应时间
效应时间见表3
表3.效应时间
(5)人工授精
根据水温高低与亲鱼性腺成熟的程度,适时掌握时间进行人工授精。一般在注射催产剂后,按表3规定的效应时间,提早2h开始观察,检查亲鱼发情情况,并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当轻压腹部,生殖孔中有卵粒流出时,即可进行人工授精。盛放精、卵的器皿应干燥洁净,精、卵避免阳光直射。所取精、卵在人工搅拌下,使之结合受精。一般采用干法和半干法两种。
—干法授精:把所取精、卵混合,再加水搅拌1分钟~2分钟,使之受精。
—半干法授精:先用0.8%生理盐水稀释精液,然后与卵混合,再加水搅拌1分钟~2分钟,使之受精。
2.孵化管理
(1)孵化用水
①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其中溶解氧应在6mg/L以上。进入孵化设备的水应用24孔/cm的尼龙或乙纶网布制成的密网过滤,保持水质清新,严防敌害进入。
②流速:孵化设备内的水流速度应以鱼卵均匀漂流,不沉积为度。
(2)孵化密度
一般流水孵化的放卵密度为5×104粒/m3~10×104粒/m3。
(3)出膜时间
鱼苗出膜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定。水温与出膜时间的关系见表4。
表4.水温与出膜时间的关系
(4)日常管理
孵化期间专人值班,观察检查孵化设备的完好情况,水质、水流情况,鱼卵的漂浮情况;破膜期间加强孵化设备中的滤水设施的检查与清洗,保持滤水畅通,并做好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已出膜的鱼苗卵黄囊基本消失,处于水平游动,并开始摄食时,及时投喂刚出膜的适口饵料鱼,然后转入苗种培育。
(三)苗种培育
1.鱼苗放养
(1)鱼苗放养前应注意事项
鱼苗放养前用高锰酸钾对水泥池进行消毒,用3%盐水浸泡对鱼体进行消毒。
(2)放养规格与密度
出膜3日龄~7日龄的鱼苗在水泥池中放养密度为0.5万尾/m3~1万尾/ m3
2.饵料鱼配套
鳜苗孵出三天后,卵黄囊消失,鳍条出现,体长达4mm~4.5mm,即转入开口摄食阶段。开口饵料鱼为脱膜24h~72h的团头鲂苗或脱膜24h~60h的麦鲮苗。配套饵料鱼(团头鲂或麦鲮)应在鳜催产后进行催产。第一批繁殖数量是鳜苗数量的3倍,然后连续生产2批~3批,数量逐渐增加。
饵料鱼配套操作要点
(1)刚孵化出的团头鲂苗或麦鲮苗可供应3日龄~5日龄的鳜苗,日投喂量为鳜苗的1倍~3倍,分3次~4次投喂。
(2)2日龄团头鲂苗或麦鲮苗可供应5日龄~7日龄的鳜苗,日投喂量为鳜苗的3倍~5倍,分2次~3次投喂。
(3)开始出现腰点的麦鲮苗可供应8日龄~10日龄的鳜苗,日投喂量为鳜苗的8倍~10倍,分2次~3次投喂。
(4)饵料鱼投喂量确定:刚开食的鳜食量很小,每天吃1尾~2尾鲂苗或麦鲮苗就足够。以后随着鳜苗的长大,摄食量逐渐加大,每天逐渐加大投喂量。在以上操作过程中,定期检查池中饵料鱼的密度,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适口的饵料鱼。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