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与鳜鱼养殖
鳜又名桂鱼、桂花鱼、鳌花。属鲈形目、鳍科。学名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有大眼鳜、波纹鳜、斑鳜、暗鳜等。除大眼鳜(Sini-perca kneri)与鳜在形态、体色、斑纹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十分相似外,其他种类与鳜的区别显著。鳜肉质鲜嫩,少肌间刺,脂肪含量较低,为淡水中的名贵鱼类。
形态特征
体较高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7~3.1倍),背部隆起,腹部圆。眼较小,侧上位。口裂大略倾斜,上颌骨末端后伸至眼睛后缘。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和口盖骨均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有4~5个大棘,鳃盖骨后部有两个大棘。背鳍较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的鳍条为硬刺状12根;后半部为软鳍条13~15根。体色黄绿,腹部黄白。体侧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纹条和斑块。第6~7背鳍棘的下方有一条上下行的全身最大的褐色斑带。(见图)
鳜
生物学特性
食性
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孵出后开食就以其他鱼类的鱼苗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鱼苗阶段能吞食相当于自身长度70%~80%其他养殖鱼类的鱼苗。在天然水域中的鳜,全长10~16厘米时,食物中虾的出现率为83.3%,远远超过鱼类的出现率。20厘米左右时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全长达25厘米以上则以大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在养殖条件下,饵料种类多样且丰盛时,常选择体型细长、鳍条柔软、个体较小的鱼类为食。成鳜易吞食的最大饵料鱼的长度为本身长度的60%而以26%~36%者适口性较好。
生长
在饲养条件下,饵料适口、充足,生长较快。网箱中饲养的1冬龄鳜,平均体长为31.68厘米,相当于天然水体中3冬龄鳜的体长。2龄前的鳜比高龄鱼生长快,而1龄鱼又快于2龄鱼。在相同条件下,前者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分别为1.33和2.39倍;后者仅为1.16和1.47倍。这是因为鳜冬季并不完全停食,仍持续生长,只不过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有所减缓。
生殖
在长江流域5月中旬至7月初为繁殖季节,北方较迟。广东、广西和海南省进入4月份就可催产。天然水域中,雄性1冬龄性成熟,雌性鱼2冬龄性成熟。在精养条件下,有的雌性鱼1冬龄也能达到性成熟。每年的11月卵巢可达3期,以3期卵巢越冬第二年的4月至5月,卵巢从3期发育至5期。怀卵量为1万~60万,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而相对怀卵量与体长无明显的关系。成熟亲鱼无珠星和婚姻色。产卵的适宜水温为21~23℃,喜欢在微流水中产卵。卵微粘性,多次产卵型,少有一次产空者。产卵活动可延续3~6小时,个别亲鱼间断产卵长达24小时。在21~25℃条件下,受精卵经43~62小时胚体孵出。
鳜为淡水中的名贵鱼类,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除青藏高原外,南北各水系中均产,尤以湖北省的洪湖、梁子湖,湖南省的洞庭湖以及江西省的鄱阳湖盛产。鳜养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至80年代末,已基本上完善了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成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
人工繁殖
冬季开始用专池培育亲鱼,需投适量饵料。开春以后,加强管理,增加投饵量。进入繁殖季节,选性腺发育良好、体重500~1000克的雄鱼和体重500~1500克的雌鱼作催产用亲鱼。此时,雌鱼体腹部柔软,膨大明显,生殖孔红肿向外突出,呈“一”字形,轻压下腹则有少量胶状物和淡黄色卵粒流出。雄性泄殖孔圆形,腹部膨大不明显,轻轻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若实行人工催产,可使用PG(鲤鱼脑垂体)与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混合物,或LRH-A(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与上两者的混合物或三者混合注射:
①PG1.5~2毫克+HCG1000IU;
②PG10毫克+LRH-A300微克;
③HCG2500IU+LRH-A200~400微克;
④PG5毫克+HCG500IU+LRH-A50微克。
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若采用自然产卵,可将注射后的两性亲鱼(雌∶雄=2∶3)放入产卵池或环道内,适当冲水。若人工采卵,则须将发情的鳜捕起,将卵挤入盆内,滴入少量精液。在水温21~25℃,流速10~20厘米/秒条件下,经43~62小时孵化;26~28℃经36小时孵化;30℃经32小时脱膜。约经50~103小时卵黄耗尽,开始转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时,应及时投喂适口饵料鱼苗。
苗种培育
鳜的苗种培育不适宜在池塘中进行,最好是在环道中或网箱内投饵育成。由于鳜苗的口裂和饵料鱼的体高生长中有变化,不同时期的鳜苗需投给一定发育阶段的饵料鱼苗,才能为鳜苗所吞食,这是塘育鳜苗种的关键。如60时龄的鳜苗,仅能吞食60~216时龄的细鳞斜颌鲴苗;84时龄的鳜苗除能吞食上述鱼苗外,还能吞食60~216时龄的团头鲂;108时龄的鳜苗,则能吞进216时龄之前各阶段的鲴和鲂苗,同时还能吞进36~108时龄的草鱼苗;而144时龄的鳜则能以吞进216时龄前的鲴、鲂、草鱼、丰鲤、鲤以及12~216时龄的鲢和24~108时龄的鳙苗为食。经20天左右的培育,体长可达3厘米。此期抗病力增强,成活率较高,达90%以上。鱼种阶段的日投饵量为鳜总体重的5%~10%。约经30天的培育体长可达6厘米。
食用鳜饲养
食用鳜的养殖方式分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和网箱养殖三种。
网箱养殖
网箱养鳜密度每平方米为10~30尾,经一年多数个体体重达到0.4千克。小于鳜长度60%的各种活鱼、活虾等均可作为饵料。投饵方式有两种:一是每天投喂,谓之经常性投饵。二是阶段性投饵,按日粮5%~10%以及预计饲养时间,计算阶段需饵总量。一次投足。一般30~40天作为一个阶段较为适宜,每平方米可产鱼5~10千克。
池塘单养
单养鳜时池塘面积最大不宜超过0.7公顷,小塘养鳜效果较好。一般每公顷放3~4厘米鱼种1.5万~2.3万尾,或6~7厘米鱼种1.2万~1.5万尾。当年每公顷可产商品鳜1500~3450千克。采用此种养殖方式,池塘进排水系统应良好,能定期更换池水,最好每天傍晚或清晨注入部分新水。溶氧量不低于4毫克/升。鳜进塘前,要先投足饵料鱼,其数量最好为鳜体重的2~3倍,以维持一定饵料密度,增加鳜的摄食机会。以后按鳜重量的5%~10%每隔2~3天投一次饵料鱼。年末60%左右的个体可达商品规格。
池塘混养
混养鳜时,必须控制其规格,以不危害主养鱼类为原则。每公顷放3~4厘米的600~750尾或13~16厘米的150~300尾。不增加投饵,也不需特别管理,每公顷池塘可净获鳜75~100千克。
鱼病防治
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害。
水霉病
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病鱼的体表和背鳍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状物。发病后及时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用1%食盐水加食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可有较好疗效。
烂鳃和鱼虱
病鱼鱼体上有鱼虱寄生,鳃丝上有腐烂的白色斑点,并有粘液和污物附着。用10毫克/升敌百虫溶液浸洗5~10分钟,鱼虱当即脱落,烂鳃病也会逐渐好转。
锚头鳋
用10毫克/升浓度的敌百虫溶液药浴15分钟,同时将池水更新,锚头鳋可得到控制。
粘孢子虫病
发病时鱼的体表和鳃部肉眼可见白色点状物,用95%的敌百虫晶体,按每立方水0.1克的用量,全池用药,可收到较好疗效。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