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病毒性病的成因

发表时间:2025/02/22 09:44:38  来源:西南渔业网  浏览次数:1098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病毒性鱼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鱼病,称病毒性鱼病。病毒是一类比细菌还要微小的生物,直径仅毫微米,均能通过除菌滤器,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才能看清。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又称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通常只含有单分子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外覆以蛋白壳,有些病毒在核蛋白壳外面还有一层脂蛋白膜,叫囊膜。与细菌不同,病毒不能自营新陈代谢,只能在活细胞中生存和复制新的病毒。病毒性鱼病,世界上已发现有余种,国内仅有一种即病毒性出血病。到目前为止,病毒性疾病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一般都采用免疫法进行预防。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且无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外被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因此可看作是“包基因”。病毒自身不能进行生长和分裂,仅能在一定的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出大量的子代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后病毒不能复制,并很快失去活性,与其他微生物相比,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

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病毒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其单位是纳米,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纳米左右。

在我们的养殖过程中,其理化因素对病毒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病毒离开宿主细胞的存活时间很有限,很多因素都可影响其感染性,在我们养殖过程中把握这些因素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1、物理因素:病毒受理化因素的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比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一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态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大多数病毒于 50-60℃、30分钟即被灭活。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壳蛋白变性和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发生变化,因而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热也能破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使其不能脱壳。

(2)PH值:大多数病毒在PH5-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在PH值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

2、化学因素: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强,可能与病毒缺乏酶类有关。

(1)脂溶剂:包膜病毒的包膜含有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2)酚类:酚及其衍生物为蛋白性剂,故可作为病毒的消毒剂。

(3)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这些化学物质都很敏感。故经常使用“改底剂”能对病毒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4)抗生素与中草药:现有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经过实践证明经常使用“三黄散”“四黄剂”对病毒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