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大十八变”的胭脂鱼: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红颜薄命谁之过!

发表时间:2019/07/02 17:44:12  浏览次数:4448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在长江流域无数种鱼类中,有一种鱼会变身,长大后的样子和小时候相比截然不同,简直换了一副模样,可谓“鱼大十八变”。它就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鱼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除了长江,闽江也偶有它们的踪迹。不过,这种动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中已经被列为“极危”物种。


中国特有“美人鱼”

胭脂鱼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和闽江地区,因全身赤红,两腮粉红,如少女涂抹在两颊的胭脂而得名,人们还把它称为“粉排”。它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亚口鱼科(亦有称“胭脂鱼科”或“吸口鲤科”)胭脂鱼属,与鲤鱼是远房亲戚。目前全球约有该科鱼类14属近80种,其中绝大多数分布于北美洲。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胭脂鱼是迄今所知唯一分布在中国的亚口鱼科成员,属于我国特有种。

胭脂鱼是迄今所知唯一分布在中国的亚口鱼科成员,属于我国特有种,在鱼类系统分类和动物地理学上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体形奇特,色彩鲜明,斑纹醒目,游姿优美文静,曾是观赏鱼界的宠儿,人称“亚洲美人鱼”,经常被养作“风水鱼”。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胭脂鱼在幼鱼阶段时,身体呈褐色,体侧各有三条褐黑色的横条纹,像热带观赏鱼。

胭脂鱼鱼大十八变

成熟后的胭脂鱼体形大,在野生状态下一般长到67厘米左右,有时甚至达到一米,最大体重可达40公斤。鱼头尖而短小,嘴巴小,朝下,呈马蹄状。嘴唇肥厚外翻,呈吸盘状,唇上密布着细小的乳状突起,无须;有一行下咽齿,呈梳子状。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成熟后的胭脂鱼体型大,在野生状态下可长到67厘米左右,有时甚至达到一米。

胭脂鱼的最大形态特征是从小到大体形、背鳍、体色和体表花纹一直在变,可以说判若两“鱼”,这与金鱼幼鱼阶段的“转色和变态”生理现象类似。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随着性成熟,胭脂鱼3条黑色纵纹逐渐消失,代之以一条横贯全身的黑色条纹。

仔鱼(体长小于25毫米)身体呈灰白色,长到幼鱼阶段时,体长约30~80毫米,身体呈褐色,体侧各有3条褐黑色的横条纹,看起来像热带观赏鱼。随着性成熟,3条黑色纵纹逐渐消失,代之以一条横贯全身的黑色条纹。等它们成熟后,体色就转变为赤红色,人称“火烧鳊”。少年时的胭脂鱼,背鳍高耸,形状如同一叶漂亮的小帆船,所以它又被称为“一帆风顺”“中国帆鳍吸鱼”“中国高帆条形鲨鱼”等。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胭脂鱼成熟后,体色就转变为赤红色,人称“火烧鳊”。

孵化时间是四大家鱼的3倍

胭脂鱼是底栖性鱼类,喜欢安静。和所有吸口鲤科鱼类一样,它们对食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只要它们的嘴能吸进去的,给什么都吃。成鱼多栖息在江河中上游的近底层水域,行动敏捷,喜欢在水质清澈、溶氧量充足、水流急而深的石滩底栖生活。幼鱼生活在中下游,行动迟缓,主要摄食水生昆虫、蚬、淡水贝克类,也吃植物碎屑。

胭脂鱼具洄游习性,5~6岁性成熟时,在2月中旬开始逆流而上,一路突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天险,3~5月份洄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嘉陵江及岷江一带,进行产卵繁殖。也有少数停留在长江中游及支流产卵。一条雌鱼的怀卵量为7~15万粒。

当水温上升到13℃以上,其他外界条件适合时,大部分成鱼就在水流湍急的砾石滩上产卵、排精。产卵条件不具备时,它们就滞留在产卵地附近的深潭中等待时机。产卵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晨。

一开始产下的受精卵略有粘性,常常是4~6粒粘在一起,后吸水,经过4个小时左右充分膨胀,就粒粒分开。卵充满半透明的“胶质体”,可粘附于石砾或其他附着物上,形成一个“底座”,经水冲洗,粘性逐渐减弱、消失,最终使卵脱离“底座”。

胚胎发育速度缓慢,在13~l7℃水温下经过229小时孵出,23℃条件下也需102小时。这与常见鲤科鱼类相比有很大差别,例如四大家鱼的卵在19~23℃时孵化需30~36小时。

产卵后,亲鱼仍在产卵场所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孵出的大部分仔鱼、幼鱼随着江水漂流到中下游生长,直到接近性成熟时才逐渐洄游到中上游地区繁殖。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对胭脂鱼来说,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8~32℃,低于15℃时摄食极少或不进食。

捕捞季与繁殖季同步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胭脂鱼幼鱼写真

半个多世纪前,胭脂鱼在长江还是繁盛的种群,但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目睹它们的倩影。从目前记录的出现频度和分布情况看,野生胭脂鱼数量在长江已经岌岌可危,闽江流域几乎已经绝迹。《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将其列为“极危”等级。胭脂鱼还是原农业部明确为禁止走私外运的鱼类。胭脂鱼的命运沦落到这番田地,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们自身的生理特点对其生存繁育很不利。它们成年时间较晚,要五六岁才能进入生殖年龄,而且繁殖周期长,和具有相近亲缘关系的鲤科鱼类相比,胭脂鱼的胚胎发育速度太慢,使其后代的死亡几率明显提高,卵容易被以肉食性为主的其他鱼类吃掉。

胭脂鱼在长江上游曾是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个体大,食性广,肉鲜美,起捕率比鲤鱼高。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之说(腊子、象分别指中华鲟、白鲟,黄排指胭脂鱼)。

四川省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近千公里的长江上游江段以及区域内的主要支流,是胭脂鱼的主要分布区。1958年,四川省宜宾市渔业社统计,胭脂鱼在岷江曾占渔获量的13%以上。随着近几十年渔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改进,捕捞工具的效率大增,对胭脂鱼等野生鱼类资源的捕捞强度越来越大,而且胭脂鱼的捕捞季节多在3~4月份,正值胭脂鱼的繁殖期,被捕获的大多为性成熟的亲鱼,这对胭脂鱼的种族存续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水质恶化逼死“鱼美人”

胭脂鱼对水体水质比较敏感,溶氧量要高,水质要清爽。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两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以胭脂鱼主要分布区岷江为例,年排放工业污水上千万吨,加上生活污水、垃圾和化肥的污染,岷江的水质状况日益恶化,给胭脂鱼的生境带来重创。

长江兴建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改变了胭脂鱼的栖息环境,阻隔了产卵亲鱼洄游产卵的通道,对胭脂鱼的传宗接代极为不利。如今只有零星的误捕报道,在上游捕到的主要为较大的性成熟个体,且几乎都在繁殖季捕获。

1987年3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水利水电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组成技术协作小组,成功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目前,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成为增殖长江胭脂鱼资源的补救措施,等幼鱼长大一些,抵抗环境干扰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放回长江。

中国美人鱼从繁盛到极危,胭脂鱼:红颜薄命谁之过

目前,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成为增殖长江胭脂鱼资源的补救措施。

眼下,科学家一方面正深入调查胭脂鱼的资源,如种群内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了解其多样性衰退的程度;另一方面在研究胭脂鱼的化石,在DNA水平上开始探索胭脂鱼的保护。期待这个“鱼大十八变”的物种能早日脱“危”摘帽。

(《环境与生活》杂志)

胭脂鱼_生产品种_中国西南渔业网---永川水花网,水产养殖专业网站,欢迎光临!
http://www.yc6318.cn/axds/aritcle710.html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