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发表时间:2020/12/22 13:01:25  来源:旅行公猪  浏览次数:1045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扇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扇贝,学名Pectinidae,也是一个科,叫海扇蛤科,俗称海扇、圆贝等,英文叫Fan Scallops;旧属莺蛤目,今属海扇蛤目,约有50属(包括亚属)400余种,中国有45种,其中北方的虾夷扇贝和南方的华贵栉孔扇贝以及长肋日月贝是重要经济品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扇贝繁殖数据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全部为海产。除少数种类,多数栖息于低潮带至数百米左右的浅海,附着在岩石或沙质海底。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会用贝壳开合排水前进,速度达到每秒50厘米,也就是说1米只需要2秒,所以,它也是海洋里唯一一种会大规模迁徙的贝类;不过,扇贝每次跑不远,最多五六米就会精疲力尽。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2秒1米

扇贝的贝壳不但是收藏品,也是很多名画的装饰品,尤其是海上的女神,经常就把她们画在扇贝上,最有名当属《维纳斯的诞生》。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中国常见的扇贝有:

栉孔扇贝,学名Azumapecten farreri,EOL、维基、百度仍旧沿用Chlamys Farreri,俗称干贝蛤、海扇,台湾叫法耳海扇蛤,是海扇蛤目Pectinida/海扇蛤科Pectinidae/Azumapecten属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一般壳长70mm,壳面有大小不等的放射肋,肋上有突起小鳞片;两壳橙红色,上壳颜色较深;内壳面白色。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栉孔扇贝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水深10-30m的岩礁或有沙砾的硬质海底,以足丝附着其上,右壳在下。15-20℃是最适生长温度,水温超过25℃则生长受到抑制,4℃以下贝壳几乎不能生长。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山东长岛、威海、蓬莱、石岛、文登和辽宁大连、长山岛等是主要生产地。

华贵栉孔扇贝,学名Mimachlamys crassicostata,异名Chlamys nobilis,又名绯扇贝、虹色贝,台湾叫高贵海扇蛤;是海扇蛤目Pectinida/海扇蛤科Pectinidae/Mimachlamys属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100mm左右,约有21至23条放射肋,肋上有密集的鳞片突起,外形和栉孔扇贝一样,但富有红色、黄色、橙色、紫色等斑斓色彩,因颜色鲜艳而得名绯扇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贝壳交易市场上,此种扇贝以柠檬黄为首选,深紫色次之。

主要分布于南海周边、中国、韩国、日本,常栖息在百米左右浅海底,水深20米密度最大。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海湾扇贝,学名Argopecten irradians,又叫美国海扇蛤、大西洋内湾扇贝;是海扇蛤目Pectinida/海扇蛤科Pectinidae/海湾扇贝属Argopecten的一种,旧属女王扇贝属。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约55到60mm,两面呈对称扇形,放射肋大约13-22条,颜色多灰色、褐色或棕色,有时会有红色或橙色。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国已引入养殖,多数分布在海面下3-10米处,耐温范围-1-31℃,耐盐范围16‰-43‰,环境不好时,能自切足丝用两壳开闭击水快速移动,一次击水可跃进1-2米。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虾夷盘扇贝,学名Mizuhopecten yessoensis,旧名Patinopecten yessoensis,俗称虾夷扇贝、夏夷贝,日本叫帆立贝(ホタテガイ,hotategai);是海扇蛤目Pectinida/海扇蛤科Pectinidae/Mizuhopecten属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个头可以长到成年人手掌一样大小,左壳稍平,呈紫褐色,右壳比较突出,呈黄白色,壳表有15-20条放射肋,两侧壳耳有足丝孔。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虾夷扇贝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的贝类,1次产卵可达1000万-3000万粒。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原产于日本北海道、俄罗斯千岛群岛,虾夷是北海道的旧称,故叫虾夷扇贝,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有生产;中国主要在辽东半岛、山东长岛等海区养殖,常栖息在潮下带水深6-80米砂粒质内湾。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Patinopecten_yessoensis

獐子岛集团将虾夷幼贝直接撒播在20-50米深的海底,任其野生野长,结果扇贝跑了几次,颗粒无收,造成股价大跌,也算是笑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虽然我野生很好吃,但我会跑你不知道吗?哈哈”

亚洲日月蛤,学名Amusium pleuronectes,也叫亚洲日月贝,是海扇蛤目Pectinida/海扇蛤科Pectinidae/日月蛏属Amusium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另有三种同名亚种:

  • 长肋日月贝,学名Amusium pleuronectes pleuronectes
  • 南沙长肋日月贝,学名Amusium pleuronectes nanshaensis
  • 澳大利亚长肋日月贝,学名Amusium pleuronectes australiae

其中,长肋日月贝台湾又叫亚洲日月蛤,香港叫日月鱼,英文叫Asian Moon Scallop;但WoRMS认为这些亚种其实都是原来物种的异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圆扇形,质薄易碎;上壳红褐色,有一圈圈的细轮纹;下壳黄白色,两壳内面有30至35条放射肋,白色,周缘浅黄色。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马来西亚、琉球群岛、台湾海峡以及韩国、日本,中国也经常见到,栖息于5-32米浅海沙底。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Amusium_pleuronectes

扇贝主要是吃它的闭壳肌,也就是贝柱,其它像生殖腺、中肠线、外套膜等一般不吃,但烧烤就无所谓了。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扇贝内部器官一览图

由于贝柱很大,可以拿来煎,但要注意,不能炒,因为贝柱一炒会缩水,慢慢煎才能带出它的无限风味,特别是加上黄油。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闭壳肌干制后就是有名的干贝,海味八珍之一,有的地方又叫珧柱或瑶柱,和江珧贝柱一样的名字,非常乱。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这是很少见的特大贝柱

Tips:海味八珍各朝各代并不一样,现代一般是指燕窝、海参、鱼翅、鲍鱼、鱼肚、干贝、鱼唇、鱼子。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计划料理:烧烤扇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贻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贻贝,学名Mytilidae,俗称淡菜,也叫海虹青口、红蛤、蜐jié,台港澳叫壳菜蛤,英文叫Mussle;2010年,双壳纲翼型亚纲更新分类后,贻贝目只有一个贻贝总科Mytiloidea,而贻贝总科只有一个贻贝科Mytilidae,此科包括常见的短齿蛤属、肌蛤属、股贻贝属、贻贝属等共52属约400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薄,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贻贝是雌雄异体,一般可从成熟的生殖腺颜色来鉴别,雄性是黄白色的,而雌性是鲜艳的橙黄色。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水温较冷环境为佳,新西兰青口最为有名。绝大多数生活在潮间带以及浅海处,特别是多石的岩床,靠足丝固定。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贻贝的足丝也让我感到好奇,不同于传统粘胶剂,它不怕水、强度高、适用范围广,是真正的万能胶剂,虽然渔民都讨厌它,但它为科学家研究出在各种潮湿环境下仍然有效的新型粘合剂提供了新的可能。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贻贝足丝

由于贻贝产量大,收获后不易保存,一般是煮熟后加工成干制品——淡菜,而淡菜晒干后则为淡菜干。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淡菜和淡菜干

常见的种类有: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翡翠贻贝、紫贻贝、地中海贻贝、厚壳贻贝、凸壳肌蛤

翡翠贻贝,学名Perna viridis,又名海虹,俗称“孔雀蛤”,台湾叫绿壳菜蛤,港澳叫青口,英文叫Green Mussel;是贻贝科Mytilidae/淡菜蛤属Perna(大陆叫股贻贝属)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一般壳长80mm以上,壳质坚硬但略脆,长卵形,壳顶微尖,腹侧呈圆弧形,壳表绿褐色,周缘鲜绿,犹如孔雀羽毛,故叫之孔雀蛤。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原产于菲律宾以南的热带海域,现已广泛分布印尼、大马、泰国、越南、韩国等海岸线,中国主要是海南、广东、香港、台湾、福建等地,偶尔也见于美国佛罗里达东部的大西洋沿岸;一般附着在水流通畅的岩石上,低潮线附近至水深20米左右。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Perna_viridis

法餐中,青口和生蚝一样重要,但和吃生蚝只需撬开就能吸溜入嘴不同,青口肉质天生粗壮,需要先煮熟,剖开后再用冰镇,吃时挤点柠檬汁才好下口,然后感到弹牙,鲜嫩多汁。香格里拉、W等酒店的自助餐厅经常见到。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紫贻贝,学名Mytilus edulis,又名蓝青口、壳菜蛤,俗称海虹,台湾叫紫壳菜蛤,港澳叫蓝贝,英文叫Blue mussel;是贻贝科Mytilidae/壳菜蛤属Mytilus(大陆叫贻贝属)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多在70-90mm,楔形,轻薄,壳顶尖而后缘圆,表面光滑并具光泽,呈黑褐色或紫褐色,前闭壳肌痕较小,后闭壳肌痕大,足丝孔不明显但足丝发达。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欧洲北海、美国西海、澳大利亚等海域,常栖息在低潮区至浅海水域。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 of Mytilus edulis

地中海贻贝,学名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是贻贝科Mytilidae/贻贝属Mytilus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长度可达到140mm,颜色为紫蓝色或黑色,向浅褐色渐变。

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入侵物种,但也是水产养殖的常见物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Mytilus_galloprovincialis

厚壳贻贝,学名Mytilus unguiculatus,旧名Mytilus coruscus,又叫淡菜,台湾叫丝绸壳菜蛤,也是贻贝属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常见大小为40-70mm,不单止壳厚,肉也厚。

主要分布于越南、韩国、中国,是江浙一带主要养殖种类,常栖息在浅海珊瑚礁、岩石底。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Mytilus_coruscus

凸壳肌蛤 ,学名Arcuatula senhousia,旧名Musculus senhousei,又名云雀蛤,俗称海瓜子、薄壳,台湾叫东亚壳菜蛤,是贻贝科Mytilidae/Arcuatula属的一种,旧属边纲蛤属(即肌蛤属)。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主要分布于韩国、中国,特别是东南海的福建、潮汕地区,美国也有出现报告;常栖息在江河入海口的泥滩底、潮间带至潮下带。详细介绍请见:https://www.toutiao.com/i6584054297229525511/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Musculus_senhousia

Tips:据说贻贝煮熟后,撒一些罗勒,浇点柠檬汁,就非常美味可口。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最后,忍不住说一下贻贝的另外一个美称——“东海夫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据《海错图》(之前贵妃蚌插图也是引用自这本书)解释:“淡菜......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东海夫人。”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计划料理:九层塔炒薄壳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江珧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江珧yáo,学名Pinnidae,正名江珧蛤科,俗称带子、沙插、大海虹,潮汕地区叫割猪刀,台湾叫牛角蛤,日本叫平贝(タイラガイ,tairagai),英文叫Scallop;旧属贻贝目Mytiloida,今属莺蛤目Pterioida。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江珧蛤科有5属,常见的有囊江珧属Streptopinna(又名扭江珧属),另外根据表面有无中央纵裂,又分为裂江珧属Pinna(江瑶蛤属)和无裂江珧属Atrina(曲江瑶蛤属)。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中国大陆关于带子的叫法很乱,因为某些地方扇贝也叫带子,特别是北方,而南方,一般长带子指的是江珧,而圆带子则指扇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贝壳大而脆薄,前尖后广,呈三角形或楔形,表面墨绿色、淡褐色或黑褐色,幼时壳略透明,晶莹可爱——“甲美如瑶玉”,古人便以“瑶”称之;壳面布有15-20条细密放射肋,肋上时有各种小棘。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年幼时会随海浪漂泊一段时间,然后沉入海底,以足丝固定,终生不再移动,成群聚集,仿若海底一片石林,像梳齿般密集排列,这便是栉江珧名字的来源(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江珧足丝如发,可长达200毫米,透明并具光泽,坚韧而富弹性,成分和蚕丝相近,阿拉伯人最先利用江珧足丝织成头巾、帽子、外衣等,后来传入意大利以至法国,但目前此技术极少人会,其织品已被视为稀有珍品。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齐雅拉·比戈:欧洲“海洋之丝”最后的守护者!

江珧为雌雄异体,成年雄性生殖腺乳白色,雌性橙红色,消化器官的中肠线和生殖腺混在一起。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公母容易辨

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太平洋;中国已知的有10种,如:中国江珧Atrina chinensis、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尖角裂江珧Pinna muricata以及袋状江珧Streptopinna saccata,至于旗江珧A.strangei、黑旗江珧A.vexillum、紫色裂江珧P.atropurpurea等比较少见。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中国江珧、栉江珧、尖角江珧、袋状江珧

中国江珧,学名Atrina chinensis,是莺蛤目Pterioida/江珧蛤科Pinnidae/曲江珧蛤属Atrin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目前中文世界里极少有此种贝类介绍,台湾资料库完全不见踪影,但WoRMS、EOL都有它的词条,很多国际贝壳网站也贴出它的图片,不过信息不多,而果壳自然控说市场上见到的几乎就是它。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牛角江珧,学名Atrina pectinata,又名栉江珧,俗称牛角蛤、牛角蚶、江珧蛤、江瑶、玉珧,英文叫Comb Pen Shell,也是曲江珧蛤属Atrina的一种,一般说的江瑶便是它,这和自然控说中国江珧常见明显矛盾,待解。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多栖息在水流平缓、风浪较小的浅海内湾;中国福建东南产量最多,退潮时,水深3~5米的泥沙质浅海便能采到。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 of Atrina pectinata

多棘裂江珧,学名Pinna muricata,又名尖角裂江珧,是莺蛤目Pterioida/江珧蛤科Pinnidae/裂江珧属Pinn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主要分布于南海周边国家以及中国、韩国,多栖息在浅海的泥砂海底。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Pinna_muricata

囊形扭江珧,学名Streptopinna saccata,又名袋状江珧,是莺蛤目Pterioida/江珧蛤科Pinnidae/扭江珧属Streptopinn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分布于南海周边以及中国的广东、海南等地,属于暖水性种,仅见于潮下带浅水区以及岩石或珊瑚礁间。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Streptopinna_saccata

江珧可以生吃,贝柱切成薄片,蘸酱油、青柠和山葵,或是稍加炙烤,鲜甜无比;外套膜、生殖腺等内脏据说很是肥美可口。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Tips:如果爆发赤潮等灾害,江珧中肠腺等内脏部位便容易积累麻痹性贝类毒素,此种情况下不能生食。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表现为麻痹、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所有贝类都可能带有贝类毒素

另外,江珧贝柱干制后叫瑶柱,而扇贝贝柱干制后一般叫干贝,两者非常相似,所以市场上经常混为一谈,普通人完全分辨不出,网上也充斥不懂装懂的人;不过,未干化前是能看出区别的:江珧贝柱比较长,形如蚕豆,而扇贝贝柱接近于圆形。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江珧贝柱与扇贝贝柱的区别

烧烤三杰“生蚝、扇贝、江珧”的说法不知缘自哪里,但就我所了解,江珧拿来烧烤并不多,精心料理比较常见。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计划料理:黄油煎肉柱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三、蛏(razor clam)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蛏贝原属帘蛤目,现已归为贫齿蛤目Adapedonta。截止至2018年9月2日,贫齿蛤目在WoRMS只有以下两个总科:

  • 缝栖蛤总科 Hiatelloidea J.E. Gray, 1824
  • 缝栖蛤科 Hiatellidae Gray, 1824
  • 竹蛏总科 Solenoidea Lamarck, 1809
  • 竹蛏科 Solenidae Lamarck, 1809
  • 刀蛏科 Pharidae H. Adams & A. Adams, 1856

其中,竹蛏科又分竹蛏属Solen Linnaeus、剑蛏属Neosolen Ghosh以及Solena Mörch(未有中文定名)三属。竹蛏属再分57种;而刀蛏科定名为Pharidae,不再叫Cultellidae,下分5亚科15属,约近百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竹蛏科三属代表比较

竹蛏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Solen strictus

长竹蛏,学名Solen strictus(异名Solen gouldi),又名竹蛏,俗称马蛤贝、蛏子王、竹节蛏、蛏皇、蛏贝、蛏仔,台湾叫出竹泥,日本叫马刀贝(マテガイ,mategai),英文叫Gould's razor shell;是贫齿蛤目Adapedonta/竹蛏科Solenidae/竹蛏属Solen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约150mm,笔直细长,壳薄易碎,壳顶偏向前段,后端开口是出、入水管;壳表黄绿色或淡茶色,壳内面乳白色,具有纤细铰齿,两壳合抱后呈竹筒状,所以叫竹蛏。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是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浅海砂泥底,水深大约20~50厘米的海域中。以强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身体大部分埋入砂泥中,若是遇到危险或环境不良时,会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躲入泥沙中。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Solen

大竹蛏,学名Solen grandis,又名大马蛤贝,俗称大马刀,日本叫大马刀贝(オオマテガイ,oomategai);是贫齿蛤目Adapedonta/竹蛏科Solenidae/竹蛏属Solen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120mm,外壳薄而粗胖,壳表黄褐色,带鲜明纹理,由名字可以看出,相比长竹蛏,它的特点是大。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包括台湾、南海周边国家、韩国、日本,常栖息在潮间带的中、下区和浅海泥沙海底,潜深大约30-40厘米。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Solen_grandis

赤竹蛏,学名Solen gordonis,台湾叫红斑竹蛏,日本叫赤马刀贝;也是贫齿蛤目Adapedonta/竹蛏科Solenidae/竹蛏属Solen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100mm左右,外壳薄而细长,红褐色。

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下带。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solen gordonis map

计划料理:蒜蓉蒸长竹蛏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蒜蓉蒸长竹蛏

缢蛏

(通缢),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又名毛蛏泥蛏,俗称蛏子、青子、圣子、马刀、蛏虷hán、毛蛏蛤、蛏子皇、西施舌等;旧属毛蛏科,又有说竹蛏科,还有说属紫云蛤科,今WoRMS统一为刀蛏科Pharidae/缢蛏属Sinonovacul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一般壳长60-80mm,呈长扁方形,两端圆润,表面粗糙且质地厚,生长线显著,壳表多为土黄色、黄绿色,但常因磨损脱落而呈白色。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主要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沿海省份,多见于江河入海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软泥滩上。野生越来越少,主要是人工养殖,以浙江宁海县最为知名,其县多次被中国渔业协会评为“中国蛏子之乡”。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右图:翻沙洗蛏法

竹蛏与缢蛏的区别:缢蛏土黄色,扁长方形,外壳粗糙、厚重;竹蛏基本成圆杆型,细长,壳薄、光滑。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竹蛏与缢蛏比较

刀蛏科还有以下几种,中国市场可见,但比较少:

  • 大刀蛏,学名Ensis siliqua,刀蛏科/刀蛏属。
  • 小刀蛏,学名Phaxas attenuatus,台湾叫白光豆蛏。WoRMS有属名但查无此种,但维基以及大多数网站都有纪录。
  • 花刀蛏,学名Ensiculus cultellus,主要分布于台湾,台湾叫紫衣豆蛏。
  • 太平洋刀蛏,学名Siliqua patula,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岸,个头大。
  • 中国淡水蛏,学名Novaculina chinensis,又叫淡水蛏、河蛏、蛏子,是刀蛏科/淡水蛏属的一种,旧属截蛏科,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江苏等地,多见于河流湖泊的泥或沙底(找不到图片)。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大刀蛏、小刀蛏、花刀蛏、太平洋刀蛏

Tips:滩涂上有孔洞,往洞里撒一些盐,蛏子就会因为受不了高盐度而冒出头来,或者淋盐水也能有效驱赶它出来,然后迅速捉起。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中国赶海是很热闹的,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地方,挖蛤、捉蛏,不亦乐乎,外国也如此,特别是捉蛏,黑压压的一片,甚至美国还有举办节日来助兴。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但外国挖蛏很讲究装备,有一种叫Clam Gun是最受欢迎的,原理如同中国的洛阳铲,能够一铲下去,带出一截泥沙。很多人在网上应该都看过,但却不知道这种工具的名字。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Clam Gun

下面这幅图(左),连价格都标上了。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计划料理:椒盐缢蛏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或者……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象拔蚌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太平洋潜泥蛤,学名Panopea generosa,又名象拔蚌,俗称海笋、皇帝蚌、女神蛤、加拿大象拔蚌,英文叫Geoduck,是贫齿蛤目Adapedonta/缝栖蛤科Hiatellidae/海神蛤属Panope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中国大陆经常使用Panopea abrupta这个学名,虽然WoRMS也表示accepted,但词尾标注“†”,意思是已灭绝,只有化石……香港网站叫Panopea priapus更是错的,WoRMS只有Panomya priapus。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香港翡翠台曾制作一期纪录片

外形特点:两壳大小相等,长约15至23厘米,虹吸管可伸展至1米以上,形似象鼻,又大又多肉,因此被称为“象拔蚌”。象拔蚌最大可长至4公斤左右,同时也是自然界中最长寿的物种之一,寿命可达100岁。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象拔蚌原产于北美洲西海岸,1999年中国开始引进美国蚌苗,目前主要在北方的山东荣成、长岛、辽宁沿海一带进行养殖,养殖的象拔蚌个头都比较小。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象拔蚌喜欢栖息在泥沙质浅海海底或潮间带,能将自己埋藏至一米深,靠伸出粗壮的虹吸管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已知最大的钻穴泥栖双壳纲贝类之一。象拔蚌贝足高度退化,一但扎根,便无法再次挪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Tips:“Panopea”中文译为帕诺佩,是古希腊神话中一名宁芙的名字,宁芙即海仙女,又叫海洋女神,所以潜泥蛤属又叫女神蛤属,女神蛤即来源于此;传说宁芙都居住在地中海,与波塞冬做伴,并乐于帮助与风暴作斗争的古代水手。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海神蛤属常见种类还有:

日本海神蛤,学名Panopea japonica,又名白海松贝,也叫朝鲜象拔蚌,俗称象鼻棒,日本叫波贝(ナミガイ,namigai),英文叫Japanese Geoduck,是缝栖蛤科Hiatellidae/海神蛤属Panope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海松贝象拔蚌

外形特点:壳长约100mm,白色外壳,浅黄色虹吸管。

日本海神蛤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岸和朝鲜半岛,其个体比加拿大象拔蚌小,但产量高,目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日本象拔蚌大多产自朝鲜,而日本本土出产的象拔蚌仅供其国内。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Panopea_japonica

朝鲜象拔蚌在日式料理中属于高级贝类,肉质丰盈,弹性极佳,寿司店里的象拔蚌通常就是它。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日本还有一种类似象拔蚌的贝类叫本海松贝,学名Tresus keenae,日名海松食(ミルクイ,mirukui),别名水松食、海松贝、黑海松贝,英文叫keen's gaper;它是异齿亚纲/帘蛤目/马珂蛤科/脊蛤蜊属的一种,壳长约150mm,外壳黑白色,虹吸管黑色。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本海松貝和白海松貝

新西兰海神蛤,学名Panopea zelandica,也是缝栖蛤科Hiatellidae/海神蛤属Panope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体型较大,非常好吃,正当我想着有朝一日,前往纽西兰大挖特挖的时候,突然看到新闻,华人挖象拔蚌被罚万元……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Tips:美国加州人工养殖的象拔蚌是最著名的,犹如农名在种植,基本上不可能偷挖得到,毕竟这是名贵食物。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墨西哥水蚌,学名Panopea Globosa,也叫球形女神蛤,同样是海神蛤属。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墨西哥水蚌

体型较小,肉质松软,没有加拿大象拔蚌那么好吃;因为身体含水量多,同时必须水箱保养,所以叫水蚌;吸满水后,有些商人会拿来冒充加拿大象拔蚌。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左边就是墨西哥水蚌

Tips:从价格上看,加拿大BC(省)象拔蚌最贵,其次是华盛顿蚌、阿拉斯加蚌等,然后是墨西哥水蚌,最后是朝鲜象拔蚌以及养殖象拔蚌。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四、蚶(blood clam)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魁蛤科Arcidae,也叫蚶科船贝科,旧属多齿目Taxodonta,现在是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魁蛤目Arcida(亦作蚶目或蚶蛤目)/魁蛤总科Arcoidea/的一科,包括30属约200种,其中,毛蚶属Scapharca已并入粗饰蚶属Anadara。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蚶科最主要的2属:

  • 泥蚶属Tegillarca
  • 粗饰蚶属Anadara

此科贝类生活于潮下带5m至30m深的软泥或沙质海底,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泥蚶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泥蚶,学名Tegillarca granosa(异名Anadara granosa),俗称银蚶、花蚶、粒蚶、血螺、瓦垄哈等,海南叫血蚶,广府地区叫蛳蚶,潮汕地区叫蚶,英文叫blood cockle;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泥蚶属Tegillarc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30-60mm,外壳极为坚硬,壳面白色,覆有褐色绒毛状壳皮,两壳膨胀,呈卵圆形;壳表约有17-21条放射肋,如同瓦垄,肋上具有明显颗粒状结节;壳内面灰白色,无珠母层,闭壳肌发达;因血液富含血红素,故蚶肉呈鲜红色;边缘有一条金色丝线,是为足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如同瓦垄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沿海国家,是中国沿海各省传统的滩涂养殖贝类,一般栖息在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的河口或有淡水注入的内湾软泥滩涂,适应水温0-35℃。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map_of_Tegillarca_granosa

中国500年前就有文献记载泥蚶养殖;闽南除夕以凉拌血蚶作为岁晚菜;蚶壳潮汕话叫“蚶壳钱”;寒冬十一二月最宜吃蚶,我夏天旅行就没有口福了。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泥蚶不像其他贝类般能安全食用,因为泥蚶的低氧气养殖环境会滋生出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这些病原体会引发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和痢疾,它们会在泥蚶吸收养份的过程中摄入泥蚶体内。

计划料理: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参考柬埔寨小姐姐的炒法: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127605

毛蚶

毛蚶,学名Anadara kagoshimensis(异名Scapharca subcrenata),俗称瓦楞子、毛蛤,日本叫猿颊贝(サルボウガイ,sarubougai);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粗饰蚶属Anadar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约80mm,质坚厚,呈长卵圆形,壳表有30-35条放射肋,覆有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皮容易磨损脱落,因此壳面常现白色;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边缘具有与放射肋相对应的齿沟。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有文章说毛蚶长相粗鄙,肉质粗糙,不如血蚶细腻滑嫩,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它的味道,华东人更是誉之为“雕蚶镂蛤”。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右图:酱爆毛蚶

说到吃毛蚶,不得不提1988年春节爆发的上海甲肝大流行事件。由于毛蚶养殖地到处有粪便,又承受各种工业、生活污水,受到污染毛蚶带上了菌痢,继而出现甲型肝炎病毒,最终导致上海短短两个月内,到处恐慌,板蓝根脱销,不敢摸楼梯扶手……超过31万人感染甲肝,其中31人死亡。现在上海人仍然心有余悸,而政府除了抄斩所有蚶类,更立法全年禁止生产毛蚶,至今未解禁。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不过,慢慢的也就管松了,现在很多人私下交易并不鲜见,其他地方更是正大光明的吃。其实,毛蚶是无辜的,如果水体没有受到人类污染,它会积累这些病毒和致病微生物吗?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赛氏毛蚶,学名Anadara satowi(异名Scapharca satowi),台湾叫大毛蚶,日本叫佐藤贝(サトウガイ,satougai),也是粗饰蚶属Anadara的一种。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佐藤贝

壳长120mm,壳表约有38条放射肋,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包括台湾的浅海沙底,东海水深17-27米,南海水深21-23米范围内。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魁蚶

魁蚶,学名Anadara broughtonii(异名Arca inflata),俗称焦边毛坩、大毛蛤、血贝,日本叫赤贝(アカガイ,akagai),英文叫Burnt-end Ark;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粗饰蚶属Anadara。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外形特点:壳长100mm,壳质坚硬,呈斜卵圆形,壳面白色,覆有黑褐色绒毛壳皮,左壳比右壳大,布有42-48条放射肋;壳内面白色,血液含有血红蛋白,致使身体呈红色,因此得名赤贝。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主要分布于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沿海各省,多栖息于浅海十几米深的软泥砂质海底。贝足好吃,常用于寿司。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Tips:如何分辨泥蚶、毛蚶、魁蚶?

  1. 看放射肋,泥蚶20条,毛蚶32条,大毛蚶38条,魁蚶42条,其中泥蚶的放射肋最粗壮。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2.看贝足,魁蚶颜色最红,称为赤玉,而大毛蚶颜色偏浅,称白玉。

沿海旅行知识1,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下)

3.血蚶与毛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毛蚶的个头比血蚶大,外壳没有血蚶那么白且有扎手的短毛。

关于各种贝类的名字、区别、产地、吃法(上)_鱼味美食_西南丰祥渔业网---水产养殖专业网站,欢迎光临!  http://www.yc6318.cn/cbht/aritcle7866.html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下一篇:鲍鱼大餐4份
查看评论[1]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