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把满肚子卵的蟾蜍当石蛙煮食,衢州一老太中毒身亡
2月6日,江山一农妇误把蟾蜍当石蛙,食用后发生中毒,虽经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据了解,中毒者今年66岁,是江山市新塘边镇人。导致中毒的蟾蜍是老人前一天锄地时发现的,看体表没有大大小小的疙瘩,老人就认为是“石蛙”,便带回家中。
蟾蜍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三只‘石蛙’都很大,最大的有4两多,另外两只也不下三两,肚子鼓鼓的,剖开后都是卵。”老人的家人介绍,第二天中午,老人烧煮后与家人一起食用,不想食用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出现腹痛腹泻和呕吐等中毒症状。
因为老人舍不得吃肉,只吃了卵和皮,把“蛙肉”留给儿子和孙子吃,儿子和大孙子只尝了一口,觉得味道有些苦便吐了没有继续食用。6岁的小孙子只吃了块肉也出现呕吐症状,但老人的中毒症状最为严重。家人赶紧将老人送到当地卫生院治疗,但症状一直没有缓解。晚上6时许,老人愈加严重,浑身冷汗,出现休克。家人随即将她送到江山市人民医院救治。
“大概是晚上7时,老人送来时脸色苍白,心率每分钟只有24次,血压和氧饱和度极低,我们进行气管插管和对症治疗后就将病人转送的重症监护病区抢救。”接诊医生张鑫俊介绍。
令人遗憾的是老人被转入重症监护病区后不久,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不幸离开人世。
据介绍,除了误服之外,在江山农村,很多老人还一直认为蟾蜍是“补品”的误区,因此食用蟾蜍引发中毒的病例并不少见。
“蟾蜍含有一种叫蟾蜍毒色胺的毒素,其作用机理和洋地黄类药物类似,具有心脏毒性,主要存在于蟾蜍的卵、皮肤和腮腺。”江山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区主任林建青介绍。“食用后可导致消化、循环以及神经等多系统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林建青提醒,野生石蛙和蟾蜍都是国家法律保护动物。野生石蛙虽不具毒性,但存在寄生虫、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应擅自捕食。一旦误服蟾蜍,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