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斯塔野鲮与露斯塔野鲮养殖
露斯塔野鲮俗称野鲮。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野鲮属。学名Labeo rohita(Hamilton)。原产恒河流域,为南亚次大陆国家传统的养殖鱼类。20世纪70年代传入东南亚国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等优点。1978年引入中国,华南地区已普遍养殖。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较厚,腹部圆形。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一低弱肉棱。唇肥厚,密具细粒状凸起。须2对,短小;吻须1对,颗粒状,颌须细小。鳃耙短而细密。鳞中大,胸腹鳞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鳞鞘,腹鳍基部具一长大腋鳞。侧线完全,近平直,侧中位,后部行于尾鳍中央。体色青绿,背部色较深,外露水面时有蓝色金属光泽,腹部灰白色。多数鳞片有半月形红斑,成鱼尤为明显。各鳍粉红色。眼红色。幼鱼尾鳍基部具一黑斑。(见图)
露斯塔野鲮
生物学特性
栖息于温暖水域,喜跳跃,水温6~7℃易死亡,冬季在水域深处越冬。食性杂,成鱼以植物性有机碎屑为主,米糠、麦麸、油饼类也喜食。食量大,摄食力强。幼鱼为动物性食性,中间有一个食性转变时期,体长达6厘米以上后,食性与成鱼相似。幼鱼在20~38℃4个梯度恒温(温差±0.5℃)条件下,32℃生长最快,38℃和26℃次之,20℃生长最慢。在成鱼阶段,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均以第一次达性成熟的2龄鱼占优势,3~5龄鱼增长逐渐转慢。
露斯塔野鲮个体大,生长快,一般采用两年养成食用鱼的方式,即在晚期繁殖的鱼苗培育至3~4厘米的夏花,然后适当分疏越冬培育,翌年春移入食用鱼池塘,至年底养成食用鱼。也有采用早期繁殖的鱼苗培育至5~6厘米的夏花,然后移入池塘,当年养成食用鱼,但因生长期短,商品规格较小。
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池面积1000~2000平方米,水深2米左右。池底平坦,有排灌设备,底质较肥。每平方米放养亲鱼150~220克。日投喂占亲鱼体重1.5%~2%的花生饼、豆饼、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越冬前(8月至11月)应加强饲养,使其充分积累营养物质。翌年4月,投喂量可酌减,并适当注入新水,促使体内营养物质向性腺转化。成熟时,雄鱼胸鳍出现珠星,有明显粗糙感;成熟雌鱼的腹部,特别是下腹部膨大而松软,下腹部两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微红而稍突。催产用鲤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以鲤脑垂体效果最好,每千克雌鱼剂量5毫克左右。HCG和LRH-A的效果较差,且需较大剂量,每千克雌鱼分别用1800~1900国际单位和250~280微克,雄鱼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雌鱼一般采用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全剂量的1/10,4~5小时后注射余量。雄鱼在雌鱼注射第二次时注射。产后(产空)将亲鱼放入专塘强化培育,35~45天后,可第二次性成熟与催产。并可能第三次催产。成熟卵子直径为0.95~1毫米左右,呈鲜艳的桔红色,有弹性。受精卵吸水后,直径一般约为4毫米,最大直径达5毫米。为漂流性卵。水温28℃时,卵子受精后18分钟胚盘隆起,30分钟出现第一次卵裂——2细胞期,13小时30分钟胚体陆续孵出。孵出的仔鱼在鳔形成后,即可放入池塘培育。
苗种培育
一般每公顷池塘放养鱼苗600万尾左右,如饵料充足,培育20天左右体长可达3~4厘米。苗种培育的方法与草鱼、鲮、鲢、鳙等苗种培育相同,但该鱼食量大,投饵量应适当增加。
食用鱼饲养 一般在以草鱼、鲮、鳙等为主养鱼的食用鱼池内,在不降低主养鱼密度的条件下,混养一定数量的露斯塔野鲮,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产量。放养密度为每公顷少则一二百尾,多则上千尾不等。混养条件下每公顷可收露斯塔野鲮100千克左右,高者可达3000千克。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