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鳞铲颌鱼 细鳞铲颌鱼
多鳞白甲鱼,是珍贵的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也叫白甲鱼、多鳞铲颌鱼,属于鲃亚科鱼类,早在530万年前它们便在此繁衍生息,水生动物学家们从它们身上获取了许多来自远古时代的信息,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巨大改变使许多鲃亚科鱼类要么被迫南迁,要么彻底灭绝,多鳞白甲鱼作为鲃亚科鱼类中独树一帜的一支,它们的存在对于古生物学家们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文名称 多鳞铲颌鱼
拉丁名称 Varicorhinus macrolepis (Heckel, 1847)
英文名称 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异名 梢白甲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 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 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 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 Cyprinoidei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 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3,5;胸鳍条1,17;腹鳍条1,8;侧线鳞51-55;下咽齿3行,1·3·5-5·3·1;鳃耙外侧25-27。体长为体高的3.8-4.4倍,为头长的4.6-5.1倍,为尾柄长的5.1-5.3倍,为尾柄高的9.0-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5-2.8倍,为口定的2.7-2.8倍,为眼径的4.6-5.4倍,为眼间距的2.3-2.5倍。体长,腹部圆,尾柄细长。吻短而钝圆。口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上唇薄而光滑,与吻皮有一深沟相隔。唇后沟仅在口角处。须2对,吻须短,颌须较长。鳃膜与峡部相连。背鳍刺软,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腹鳍基部外侧各有2个大的胶鳞。肛门紧接臀鳍起点。鳔2室。腹腔膜灰白色。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中文名称 细鳞铲颌鱼
拉丁名称 Varicorhinus lepturus (Boulenger)
英文名称 slendertail shoveljaw fish
异名 细尾铲颌鱼,Scaphesthes leptur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 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 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 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 Cyprinoidei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 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闽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Ⅳ-8;臀鳍Ⅲ-5;胸鳍Ⅰ-18;腹鳍Ⅰ-9。侧线鳞48;背鳍前鳞15-16;围尾柄鳞16。下咽齿3行,2·3·5-5·3·2。第一鳃弓外鳃耙16。
体长为体高的3.4倍,为头长的4.6倍。头长为吻长的2.7倍,为眼径的4.1倍,为眼间距的2.0倍,为尾柄长的1.1倍,为尾柄高的2.2倍,为口宽的2.2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1.1倍。
体略呈长菱形,侧扁,尾柄细长。头小。吻钝。口下位,横裂而微弯。唇薄。无须。眼侧上位。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不为硬刺。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