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红体病暴发性流行趋势研究与生态防控

发表时间:2023/09/22 19:39:57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期  作者:陆仲年 陈建梅 叶国民  浏览次数:188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近年来,地处杭州湾沿岸养殖垦区连片南美白对虾基地,红体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红体病暴发性流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该病也是江浙地区对虾养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是发病区域广、病情急、死亡率高的一种红体综合症。现将红体病流行趋势、致病因子及生态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一、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发生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中后期,一般在60天以后,发病对虾规格在90 ~130尾/kg,流行病疫较多在江浙一带发生,每年的5月下旬~7月上旬梅雨期,8月上旬~9月中下旬的台风期为发病流行的高峰期以及夏天水温在32℃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遇上骤降时最为严重,发病率达60%以上,死亡率30%~60%,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高者甚至达到95%,个别地区出现绝收现象。

二、主要症状

患病对虾初期表现为运动能力差、摄食量减少,多集中在池塘下风处,体表上多处出现褐色或小黑点状,肠道内无食物;患病中期,病虾体表开始微红,触角发红,肠胃全空,甲壳变软,肝胰脏肿大变白,脱壳困难,体质较弱;患病后期,大部分个体已无力游动,沉到池塘底部,对光照、声音、水流等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急性感染病虾常在发病4~5天内大量死亡。

三、致病因子

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红体病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受环境条件诱发的多是细菌性的,病毒性的几种病因混合的发病主要因素,并且往往会有相互促进作用的结果,而病毒性红体病造成的危害更严重,死亡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

1.细菌性致病因子:从患有红体病的对虾肝胰脏和肌体中分离出细菌性病原菌,进行现代生理、生化科学技术的实验检测,研究表明了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这两种细菌均会引起南美白对虾红体病。

(1)溶藻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及江河口岸,属于革兰氏阳性短杆菌,适宜温度为18~36℃,是虾类的条件致病菌。溶藻弧菌致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一方面是由于虾体免疫机能下降,另一方面是池塘环境恶化。

(2)副溶血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和鱼虾、贝壳、甲壳动物中,属于革兰氏阴性弧菌,通常引起肠胃感染,也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此种病原菌在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过程中很容易感染虾苗,当前南美白对虾出现红体病现象有80%是副溶血弧菌所引起的。

2.桃拉病毒:病毒性红体病病原是桃拉病毒(TSV),也会造成南美白对虾患上红体病,该病主要受水环境影响较大,发病虾塘往往是水色较浓、透明度低、底质老化、氨氮及亚硝酸盐过高,发病期一般在养殖后的30 ~60天,虾体规格以6~9cm居多,通常在气温升至28℃易发此病,患病对虾大部分死于脱壳期,主要表现是壳软、空肠,几乎全体表、所有附器、鳃、胃、肠、食管的表皮上皮多病灶坏死。在急性发病期,濒死虾呈淡棕色,尾扇和游泳足明显发红(又称红尾病),成虾多为慢性感染,死亡率通常小于50%。

3.白斑杆状病毒:杆状病毒也会致病虾红体症状,病原是白斑杆状病毒(WSSV)是对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尤其是苗种携带病毒随时可诱发红体病,养殖30天感染率为80%,60天为90%,发病虾摄食量骤减,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头胸甲易剥离而不粘其皮,肉眼能明显看到上面有点状白色或淡黄色,在许多病例中,WSSV濒死虾显示出通体淡红色到深红色(又称红体病)白斑杆状病毒与外界环境条件是诱发WSSV病发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水温的变化,低温连续阴雨或夏季暴雨、台风,藻类死亡,底质变臭时易引发感染致病。

四、病理分析

南美白对虾感染红体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于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气候异常,环境胁迫,池塘水质差,底部溶氧低,氨氮及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等因素存在,致使有害细菌大量滋生,极易使南美白对虾感染溶藻弧菌或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细菌侵入鳃部、胃肠道、血液中,造成感染南美白对虾食欲减退,体质渐弱,免疫力下降等诱发南美白对虾感染TSV或WSSV病毒,往往是在两种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造成对虾红体病暴发流行的严重程度。

五、防控措施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发生,结合本地近年来红体病暴发性流行的特点,以红体病毒感染为主,因此对南美白对虾防治从大量使用药物应转变为综合生态防控,强化管理和养护上,主要防控措施:

1.生物防控:以更新对虾养殖和病害防控理念,推广“鱼虾混养”、“虾鳖套养”等养殖模式,利用池塘放养捕食性鱼类(鮰鱼、草鱼、甲鱼等)摄食病、弱、残虾,便能及时清除虾病的病毒“传染源”,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鮰鱼、草鱼、甲鱼等便成为虾塘里的好医生,而且白斑杆状病毒、桃拉病毒等都不会致使鱼鳖生病,降低了对虾发病概率,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

2.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午夜巡塘检查,观察池塘水质变化、摄食及对虾活动情况,检查对虾是否有病发生,特别是放苗30~60天南美白对虾病毒性疾病高发期,每隔10~15天对养殖水体定期消毒,可选用温和的高效消毒药物,如二溴海因、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可有效杀灭水体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微生态类蛭弧菌也是对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具有强烈的吸附裂解作用,是目前细菌性疾病防治的“活性抗生素”,同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免疫多糖、活性钙、大蒜素、三黄粉等以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在养殖中后期,以加强增氧和调控水质的肥度为主,定期使用EM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及底质改良剂等多种复合微生态制剂。施用有益细菌,不但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而且为虾类提供生存、摄食、生长的有利环境,也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生态循环防病的关键。

3.彻底清塘消毒,控制放养密度。入冬前对池塘底部清除多余的淤泥,经过较长时间的冰冻和日晒,加速土壤中残留有机物分解,减少病害发生。每亩使用100kg生石灰或漂白粉25kg进行干塘法彻底消毒,进水10cm,浸泡1周再加水,放苗前1周使用药物水体消毒;精养池塘一般控制在2.5~3万尾/亩,密度不宜过大。

4.选购SPF(无特定病毒亲虾)健康虾苗,控制携带病原体的虾苗入池。在选购虾苗前应了解苗场生产资格,信誉度和亲虾来源,历年销售的虾苗养殖情况等,切勿放养未经检验的其他虾苗,否则虾苗放到池塘养殖,很可能导致病害的暴发流行。

六、讨论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相结合的原则,走综合生态防病之路,无论是细菌性红体病,还是病毒性红体病都会给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一方面要放养健康的虾苗,从源头上杜绝虾苗携带致病因子下塘,另一方面要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和提高养殖对虾自身的抗病力,只有采取全面综合防控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

(通联:312366,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海涂农技信息中心)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