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育珠的繁殖和育珠手术

发表时间:2023/11/04 19:49:12  浏览次数:188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我国有淡水蚌100多种,但适合养殖珍珠的蚌仅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无齿蚌。

壹、淡水珍珠蚌(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

一、淡水珍珠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蚌属于软体动物,瓣鳃纲、古异齿亚纲、真瓣鳃目、蚌科。河蚌属底栖动物,常年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的水底。三角帆蚌喜栖于水质清洁、pH值7-8、有微流水、沙泥底质的水域中。蚌通常以水中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食。河蚌靠鳃上纤毛摆动而形成水流,经鳃过滤而获得食物。生长适宜水温为15-35℃,繁殖最适水温18-28℃,水温高于35℃生长受阻,低于10℃即进入半冬眠状态。对低溶氧适应下限为3毫克/升。三角帆蚌在水温达18℃时(4月中下旬),性腺开始成熟,5-6月怀卵,排钩介幼虫。怀卵量40-50万粒/只,繁殖季节排钩介幼虫5-8次,在人工养殖蚌时,可多次采集钩介幼虫。蚌虽然怀卵量高,但由于变态发育复杂,培育成钩介幼虫的成活率只有10%左右。钩介幼虫离开母体后,遇鱼即以足丝及壳钩附着在鱼鳃及鱼体上,暂时营寄生生活。幼虫靠吸收鱼体的营养而发育变态,最后破囊而落入水底营自由的底栖生活。幼蚌出现了成体所具的胃、闭壳肌、肠管、斧足等器官,形态上已具蚌形。钩介幼虫所特有的足丝和钩均消失。
二、淡水珍珠蚌(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
(一)亲蚌的选择与培育
1、亲蚌的选择。亲蚌最好4-5龄、产过卵的。蚌形端正,壳色光亮,壳质厚实,珍珠层色泽光彩美丽,蚌体健壮丰满,外鳃完整无伤,喷水有力,闭壳力强。雌雄性比为1∶1或2∶1,亲蚌最好分别来自不同水系,以免近亲繁殖。鉴别雌雄对选择亲本配对很重要,性成熟的蚌除了性腺颜色上区别外,还可根据外观和鳃丝的特征来鉴别。雌蚌两壳比较臌突,壳宽较大,后缘较圆钝,外鳃鳃丝间距较密;雄蚌壳宽较小,后端略尖,外鳃鳃丝间距较疏。
2、亲蚌培育池的要求
(1)池塘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通风向阳,并具缓流水条件。
(2)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3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1.5米为宜,保证水质肥而活,天然饵料充足。
(3)底质淤泥一般在10厘米左右;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清塘。
3、亲蚌培育。每年春节后开始选择亲蚌,分别在蚌壳上做♀♂标记,然后雌(♀)雄(♂)相间吊养于池内,间距30-35厘米,这样便于雌雄自然受精,提高受精率。亲蚌吊在水中后,需要细心观察,加强管理。亩吊养600只左右。
(二)人工采苗
受精卵在雌蚌的外鳃腔发育成钩介幼虫后,必须寄生在鱼类的鳃丝或鳍条上,吸收营养,完成变态。人工采苗就是人为地使钩介幼虫寄生于鱼体。
1、寄生鱼的选择。寄生鱼要求性情温和,游泳缓慢,否则会使钩介幼虫过早脱落而不能完成变态;体质要求健壮,无病无伤,鳍条完整无损,否则钩介幼虫尚未完成变态寄生鱼就死亡。另外要求取材方便。实际生产中,通常选黄颡鱼和鳙鱼为寄生鱼。黄颡鱼喜安静,怕干忧,忍耐性强,附苗率高(一尾体长15厘米的黄颡鱼可附着钩介幼虫200-300条);鳙鱼性情温和,饲养管理方便,也是较理想的寄生鱼。寄生鱼捕到后需进行短期暂养,使体表、鳍、鳃内的泥沙排净,同时恢复体力。暂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150-200尾/立方米水体。暂养期间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使鱼不受干扰。暂养时间较长时,每日适量投喂饵料,黄颡鱼以投喂蚯蚓或蚌肉为好,鳙鱼以施肥培育水质为主。
2、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钩介幼虫成熟的标志是已脱离卵膜,足丝和钩具有附着力。鉴别方法如下:
(1)用开口器打开河蚌,首先看到鳃的颜色。三角帆蚌外鳃饱满,已呈褐黄色或紫黑色与灰黄色相间,从鳃外看卵粒明显,说明母蚌已成熟。
(2)取卵观察,用针刺外鳃时,钩介幼虫足丝相互粘连成线,说明钩介幼虫已破膜,成熟度好。
(3)用针挑出卵放在载玻片上,可见卵的双壳微微启动;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部分或全部破膜,双壳不停地启动,表明钩介幼虫已成熟。
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钩介幼虫破膜达一半以上,说明达到采苗标准。检查母蚌的时间要短,动作要轻巧。时间太长,刺激过大会引起母蚌流产。
3、人工采苗的方法
(1)静水采苗法。把钩介幼虫发育成熟的母蚌采用阴干或日晒刺激后,放入采苗盆后,盆内水刚好淹没蚌壳为宜,不久,见钩介幼虫排出,此时立刻放入寄生鱼,并适当搅动盆内水,提高附苗率,增加水中溶氧量。经过10-20分钟,将寄生鱼移入流水池内。采苗时间长短与温度有关,温度高,钩介幼虫的活动力强,采苗时间宜短,反之,则时间可长些。
(2)流水采苗法。对装有母蚌和寄生鱼的容器上面不断喷水,使容器内的水不断流动更新,保持水质新鲜,氧气充足,这样经过一夜,母蚌排出的钩介幼虫就寄生在鱼体上了。然后将采好苗的鱼及时分养。此法钩介幼虫流失率高。
(3)网箱采苗法。在水面宽阔的地方架设39网目聚乙烯布做成的小网箱(1.2×0.8×0.6米),每箱放10-20只母蚌和400-500尾寄生鱼,母蚌自然排放钩介幼虫2-3小时,鱼的鳃和鳍上就会寄生钩介幼虫200只/尾左右,完成一次采苗。然后将寄生鱼分散稀养。
(4)池塘直接采苗法。面积200-300平方米,水深0.5米,硬质泥底,水源充足,水质新鲜,肥度适中,塘内无野杂鱼,设进排水口,并用网布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繁殖季节挑选成熟的母蚌,每平方米吊养一只蚌和投放20-30尾寄生鱼。待母蚌的钩介幼虫基本排放后,移出母蚌。寄生鱼要进行投饵和精心管理,塘内保持水质肥嫩新鲜,使寄生鱼生长良好,保证钩介幼虫的发育。
4、采苗注意事项
(1)选择成熟母蚌时,动作要轻快,以防流产。
(2)控制寄生密度,一般一尾鱼寄生钩介幼虫150-200只,若数量过多,营养不良,严重时将引起寄生鱼死亡。
(3)水流适当,不宜过大、过急,以免钩介幼虫流失。
5、寄生鱼的培育
钩介幼虫寄生于鱼体后,要经过一定的寄生时间才能完成变态。其寄生的时间与水温相关。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时间与水温的关系:
平均水温18-19℃寄生14-16天;20-21℃寄生天12-13天;23-24℃寄生天10-12天;26-28℃寄生天6-8天; 30-35℃寄生天3-5天。
寄生钩介幼虫的鱼要用活水养殖,并适当投饵施肥。只要饲养得法,每尾寄生鱼可获幼蚌100多只。

贰、三角帆蚌稚幼蚌的培育

三角帆蚌稚幼蚌(小蚌)的培育是珍珠养殖生产的基础工作。随着育珠生产的迅速发展,小蚌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快速培育大量优质小蚌已成为育珠户的当务之急。
一、稚蚌的采集与培育
从鱼体脱落下来的稚蚌长0.2-0.3厘米,呈白色透明体,斧足很长,纤毛不停地摆动,可前后运动。由于个体微小,生活能力差,因此与溶氧、水流、饲料、敌害生物等因素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必须加强管理和保护,才能保证稚蚌的存活和正常生长。
(一)流水池采集与培育
1、流水池由贮水池、沉淀池、培育池三部分组成。培育池规格可为2米×1米×0.2米,每个池都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使水流畅,并将进出水口用细网拦好,防止敌害随水进入。
2、流水池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体长10厘米的寄生花鲢200尾或15-20厘米的黄颡鱼30-50尾。
3、如果检查寄生鱼的鳃、鳍条上没有白点了,表明稚蚌已脱离完,此时将寄生鱼捞出,否则鱼会吃稚蚌。
4、寄生鱼捞出后,培育池要继续保持不断流水,前期稍慢,后期较快,流速2-3米/分钟,流量0.5-3.0吨/小时。同时要及时排除池底淤泥,以防淤泥沉积变臭闷死稚蚌。
5、培育池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防止青泥苔滋生缠绕稚蚌。
6、采集密度在每平方米2-3万只稚蚌的,经30天左右培养,壳长0.5厘米即可分稀培养。
(二)网箱采集与培育
1、采集稚蚌的网箱由39目的聚乙烯网片组成,箱底铺上一层塑料薄膜,并在其上再铺上1厘米泥。网箱面积一般1-2平方米。网箱最好置于有微流水的水体中。将寄生鱼养于网箱中培养。
2、每平方米放10厘米花鲢150尾或15-20厘米黄颡鱼30-40尾。培育期经常洗刷网箱上的附着物,以保证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经10天左右培养钩介幼虫可自行脱落。此时将鱼捞出,并对稚蚌继续培育。
3、稚蚌的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0-1.5万只,经过50-60天培育,壳长达0.8-1.0厘米,即行分稀培养。
二、三角帆蚌幼蚌培育
一般将体长1-9厘米的蚌称幼蚌;体长10厘米以上的蚌称成蚌。幼蚌培育方法:
(一)泥池流水培育法
1、池址选择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光照时间长,管理方便。
(2)靠近面积较大的池塘(蓄水池)下端,并有一定的水位落差,能经常引入池塘肥水育蚌。泥池面积与供水池塘面积比为1∶5。
2、建池要求。泥池设计为并联供水式,用涵管将泥池与池塘连通或设一支涵管将池塘水引入总进水沟再分别进入泥池,使池塘肥水不断流入育蚌泥池。取池塘表层水为好。泥池为长方形,长10-20米,宽1.5-2.0米,深0.5-0.6米,池底平坦,铺3厘米厚稀肥泥。泥池两端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出水口高出池底20厘米,进出水口用网布过滤。幼蚌放养前每平方米泥池用生石灰200克进行消毒。
3、放养密度与时间。放养时间一般在6月中下旬,若有可能,放养得越早越好。每平方米放养体长0.8-1.0厘米稚幼蚌300只左右(亩放养15-20万只),9月初小蚌可达7-9厘米,成活率可达95%以上,9月中旬即可进行珍珠插种。放养时,用手将幼蚌轻轻地、均匀地撒在泥池中即可。
4、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泥池育蚌的水源来自池塘(蓄水池),池塘水瘦了及时追施肥料,水肥了注入适量新水,使池塘水透明度保持在25-35厘米。
(2)蓄水池追肥与治虫。蓄水池追肥以有机肥为宜,不宜用化肥。严格禁止用杀虫药全池泼洒来防治蓄水池塘养殖鱼类的寄生虫病,应采用药饵防治,因为杀虫药极易引起小蚌休克,影响小蚌生长,严重的还可造成小蚌死亡。
(3)蓄水池水体消毒。每半个月投放生石灰每亩15千克,兑水去渣均匀泼洒,保持pH值7-8。
(4)经常清除敌害生物侵害。
(5)培育期内均保持流水,培育前期流速可小些,随着蚌体的生长逐渐加大流速和流量。流速一般为5-8米/分钟。泥池水深要保持35厘米左右。
(6)平时要经常检查蚌的生长情况,做好防害工作。
(7)8月底即珍珠插种前半个月,小蚌长至6-8厘米,要将小蚌摸起,进行挂袋(或箱)吊养。
(二)小网箱浅吊培育法
1、网箱用竹片、铅丝做成规格40厘米×40厘米×12厘米的框架,用3×2网线,网目2.5厘米的聚乙烯网网片,另加薄膜垫底,网片包缝制框架上。薄膜上铺一层河泥。
2、小网箱吊养在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溶氧不低于4毫克/升,pH值7-8,透明度在30-40厘米,并经常保持有微流水处。吊养在水面下35厘米处。
3、每只网箱放养小蚌80-150只,每亩水面可养5-6万只,同箱小蚌规格一致,均匀放养。
4、随着蚌体的长大,要及时加换河泥,河泥的厚度以小蚌能直立为准。
5、应防止风浪把箱内泥打掉,一旦发现应及时补泥。
6、插种前的吊养,只要将网箱底层的薄膜撕掉,冲洗掉河泥即可。

叁、育珠手术技术

三角帆蚌育珠(无核)手术是决定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珍珠品质优劣和产量高低的关键,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
一、手术前的准备
(一)主要手术器具
完成育珠手术须准备以下工具:1、开壳器;2、木制手术架;3、木塞;4、滴管;5、开壳刀;6、尖头剪刀;7、切片刀;8、直头镊子;9、解剖盘;10、小片板;11、海绵;12、开口针;13、送片针;14、拔鳃板;15、其它工具,如桶、盆、刷子、温度计等。
(二)消毒及消毒液、保养液
1、消毒。手术使用的器具应装入一个较大的蒸煮消毒柜或消毒锅,每天早晨蒸煮。
2、消毒液。有金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配制浓度0.5-1‰。主要防止细胞小片、伤口受细菌感染,烂片和伤口化脓。
3、保养液。主要种类有PVP保养液,渗透压平衡保养液,能量合剂保养液,细胞色素C保养液,卵磷脂保养液。使用保养液的主要作用是:
(1)维持细胞小片内外环境渗透压的平衡、保证细胞小片离体后不被干死;
(2)杀菌灭毒,避免病菌感染;
(3)加速伤口愈合,促进珍珠质分泌;
(4)维持细胞呼吸所需的中性环境;
(5)提高手术受体蚌的成活率。
二、手术蚌的选择
手术蚌包括用于制取细胞小片的制片蚌和接受小片移植的育珠蚌。
手术蚌按年龄来说以整一龄为最佳,不到一龄次之。按大小讲一般采用7-10厘米范围。以上规格,将三角蚌人工繁殖时间提早到4月中下旬,再用网箱、冲蚌或网箱与冲蚌相结合的幼蚌快速培育,一般当年的8月底9月初,小蚌长到7-9厘米,达到手术蚌规格要求,就可以开始插蚌。
三、手术季节
3-6月、9-12月为手术时间,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为18-25℃,蚌的伤口愈合、珍珠囊的形成和珍珠质的分泌等都与水温有关,在30℃的水温范围内,水中浮游生物繁殖快,天然饵料丰富,蚌新陈代谢旺盛,分泌珍珠质机能强,伤口愈合快,植片5-7天就能形成珍珠囊,10天后就能分泌珍珠质。春季与秋季比较来看,还是秋季手术较好,因为秋季及初冬(9月到12上旬),水温在15-25℃最为理想。若小蚌一时长不到手术规格,可继续培育到翌年3-6月。但插种手术一定要在6月底之前完成。过了6月份,就是二龄蚌了,育珠效果就不好,如小蚌多,宁可不用。
四、手术蚌的手术前暂养
一是手术前7-10天将养蚌篓(箱)的污泥彻底洗净,将达到规格的蚌选出放在无泥的篓(箱)暂养,其目的是蚌早日脱泥,使蚌膜增厚,并增强拉力,便于制插。二是手术前一晚,把蚌取回养入清洁水池或盆内,采用流水或换水,使蚌体内的食物及污物排除,有利于制片干净卫生和插后伤口不受感染。
五、手术操作
(一)制片要求及技术要点
1、切断前后闭壳肌时,刀子不能左右偏,以免跨外套膜,影响制片。
2、剪除外套膜边缘色线时,一定要剪干净,以免未净而产生骨珠。
3、撕膜应从外套膜后端开始,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小片,此段小片质量高,形成的珍珠质量好。
4、撕好的外套膜外层组织带,应平整地放在玻片上,将两边粗糙部分及宽窄修平。
5、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片的大小以中等为好,―般宽3.5毫米×长4.0毫米,经收缩后呈正方形。
6、用镊子夹药棉,擦除三角片,菱形片及粘液等。
7、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保养液,防止细胞小片干枯而死:
8、制片过程应由一人在2-3分钟内完成,并及时用于插片,不可久放而使片发白。
9、消毒液,药棉浸泡液,细胞小片保养液等应当天配制,当天用完,严格掌握好消毒各个环节。
(二)插片要求及技术要点
1、将选好的插片蚌的外壳上刻上编号及日期,字尽量刻清楚。
2、右手握送片针,左手握开口针,占蚌的50%部位,后区部分开始,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按顺序操作。
3、送片深度适中,不穿越外套膜。片送得太深会出现附壳、串片。插得浅会出现吐片、焦头珠。
4、每只育珠蚌插30-34粒小片,呈“品”字型排列,植片排列由蚌缘向内,一般为(6-5-4-2)×2或(6-5-3-2)×2,片与片之间排列要匀称。
5、整圆主要靠开口针轻轻的推、拉、压、挤来完成。珍珠的圆度对珍珠价格影响很大。
6、尽量采取同位移置,即尾头片插尾头,依此类推。
7、开口器开口时不能开得过大,塞子也不能过大,尽量使用附壳器。开口器开口过大、塞子过大会伤背壳肌造成死亡,插幼蚌不用附壳器会使边缘壳撑破。
8、插片时一定要把好小片质量关。三角片、棱形片、干片、发白片、死片等不插。
9、每只蚌手术时间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完成后应加滴消毒液或保养液或放入上述药液中暂养,随后及时吊养。

肆、育珠蚌的养殖

一、育珠水域环境要求
育珠蚌生活在水中,水环境不仅决定育珠蚌能否生存和生长,而且直接影响到养殖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对水域环境的选择十分重要。
1、水面不能太小,要求6000平方米以上。如面积太小,水质环境变化大,不稳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
2、水深1.5-4.0米的水面可育珠,最好2-3米,低于1米或高于5米均不宜养殖。
3、水源充足,且无各种污染,有毒物质含量不得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4、一定速度的流水(每秒速度不超过0.1米),对育珠蚌的生长与珍珠的生长有利。生产实践证明,三角帆蚌育珠在有流水及其条件好的河、湖中,养殖一年可产珍珠5-8克/只,而静水水域中养殖3年才能产珠5-8克/只。
5、充足的阳光照射,能够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为育珠蚌及其饵料生物提供能量能源。光照对珍珠的颜色及其光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水域以保持通风,使水面波动,可增加水中的溶氧,又可促进水体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6、育珠水域土质以粘土最好,沙土次之,黄土、砂泥土最差。池底要有适当淤泥。
7、pH值在7-8是最适宜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
8、溶氧一般夏季水体要大于5毫克/升,冬季要大于3毫克/升。
9、育珠蚌水域透明度以30厘米为好。
10、育珠蚌对水温的最适范围为32-34℃(三角帆蚌)。
11、水体中无机盐的含量以钙离子最重要,因为钙是珍珠和珠蚌贝壳的主要成分。通常要求水中含钙量在10毫克/升以上,当水体中含钙量低时,可通过施生石灰来解决。
12、氮是一切藻类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氨氮含量高说明水体比较肥,超过2毫克/升,说明水体污染较严重,对蚌的生长和成活有影响;当氨氮含量低于0.1毫克/升时,说明水质太瘦,不能满足天然饵料繁殖生长的需要。
13、亚硝酸盐含量应在0.01-0.10毫克/升。含量超过0.10毫克/升就会出现蚌珠生长缓慢或死蚌现象。
14、养殖水域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以防其与育珠蚌的饵料生物争夺营养。对于一些敌害生物如虾、蟹等也应及时清除。
二、育珠水域的选择
不论是池塘、沟港、外荡、湖泊,还是水库、河流,只要育珠水域环境条件达到上述要求的就可选择为育珠水域进行养蚌育珠。
三、育珠蚌的养殖
1、目前育珠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2、育珠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养殖密度具体视水质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子及蚌体大小适量增减。
3、育珠蚌养殖已成为本地外荡渔业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生产内容。以育珠为主的池塘可以适量放养草鱼、鳊鱼、银鲫、鳜鱼、黄颡鱼等及搭养少量鲢、鳙鱼,以充分挖掘水体生产潜力。
四、育珠蚌的管理
1、手术后暂养期管理。手术后的育珠蚌,暂养于微流水、水质清爽的水域中,休复15―30天。在这期间,一般吊养后不要随意翻动,也不可离开水面,更不能开壳检查,以免影响其体质恢复和珠囊的形成。如水太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则需采取措施降低肥度。一个月后,对暂养水域蚌进行清查,发现死蚌及时清除,然后再重新吊养到育珠水域。
2、加强注、换水与增氧。在没有流水的封闭静止水域中养珠蚌时,遇高温、水浅、低压时,往往会造成缺氧死蚌。因此必须及时加水,换水或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以免育珠蚌缺氧、低氧情况下蚌、珠生长缓慢。
3、及时调节吊养深度。根据水位、水温及季节变化,应适时调节育珠蚌的吊养深度。冬季宜适当深吊(水面下40-60厘米),春、秋两季可吊养浅些(水面下15-20厘米),夏季吊水面下20-30厘米(水温32-34℃)。
4、做好水域施肥。如育珠池塘水质清瘦,要及时施肥。肥料可用有机肥或化肥,或二者兼用。有机肥以鸡、鸭、鸟类的粪便为好,使用前需加1%生石灰或发酵腐熟后施用。化肥主要是尿素和过磷酸钙(用量比1∶2或1∶3),两种混合加水后泼洒,做到量少、次多,一般亩用尿素1千克,过磷酸钙3千克。还可泼施豆浆(饲料与肥料)。同时施用钙肥(生石灰),pH值低时多施,pH值高应少施。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5、清除附着物。育珠蚌经吊养一段时间后,在吊养网笼、网袋和蚌体上常附生大量的附泥和生物(如水藻类、淡水海绵、聚缩虫等),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必须定期清洗。在4-10月份,每隔一个月刷洗一次。
6、维修养殖设施。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养殖设施有破损情况应及时修复,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五、育珠蚌病害防治
育珠蚌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如蚌种近亲繁殖,养殖性能下降;水面重复养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元素减少,抗病、育珠能力减弱;水环境恶化,水源污染,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手术操作中消毒不严格,蚌体瘦弱、抗病力差等。这些都是导致蚌病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育珠蚌患病不易发现,一旦患病,很难控制和治疗。因此,蚌病应该以防为主,治疗为辅。
(一)蚌病的预防
1、自繁自育,严禁外购小蚌。不购或少购外地幼蚌,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要避免近亲繁殖,增强后代生命力。
2、把好消毒关。手术前、中要严格消毒。特别在5-10月高温季节,更应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3、养殖水域要轮作。同一水域不宜多年连续养殖珠蚌,条件允许可实行轮养或间养,每养4-5年休闲1-2年,或养5-6年调换养殖水域。
4、及时隔离病蚌,剔除死蚌。
5、改善生态环境。彻底清淤;定期换水和消毒;改死水养殖为活水养殖;改密养为稀养;改进施肥技术等等。
6、改变插种时间。改春秋插片为秋末安全期插片。
7、定期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
(二)常见病害治疗方法
1、细菌性烂鳃烂足病。流行高峰期在5-7月,可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或1-4克/立方米浓度五倍子全池泼洒;严重时用2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或2%食盐水浸泡15分钟,可有效防止其蔓延。
2、水霉病。每亩每米深水体用食盐0.5-1.0千克、尿素0.5千克、漂白粉(含有效氯30%)1.0千克,用水溶解混合后全池泼洒。病情严重者连用2-3天(次)。
3、水肿病。每月用生石灰1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严重时可用0.1-0.2%盐酸金霉素液浸洗15分钟左右,隔天再一次。
4、细菌性肠炎。流行季节4-10月,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或生石灰15千克/亩全池消毒,同时给病蚌注射1-2‰的盐酸四环素1-2毫升,或注射2‰金霉素加葡萄糖酸钙1-2毫升。3%食盐水浸泡蚌体5分钟,同时对养殖架用食盐水泼洒消毒。
5、寄生虫鳃病。流行季节5-7月,可用5:2比例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0.7克/立方米浓度全池泼洒;用90%晶体敌百虫0.2-0.5克/立方米浓度全池泼洒;用1-2%浓度食盐水浸洗病蚌5-8分钟。
6、蚌瘟病。目前对于蚌瘟尚无良药可医,重点放在防病上。流行季节5-8月,可用0.1-0.2%四环素对病蚌注射,每只蚌注射(斧足)1-2毫升,隔日注射一次。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