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驯养技术简介

发表时间:2023/11/29 04:48:57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17期  作者:李保民 卢伯承  浏览次数:77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大鲵属变温动物,常生活在深山密林的溪流之中,喜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可在0~38℃的水中生存,适宜水温为16~28℃。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大鲵白天隐居在洞穴之内,夜间爬出洞穴四处觅食,并喜阴暗,怕强光和惊吓。常以溪流中的小鱼、小虾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大鲵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及经济价值。

大鲵在三门峡市卢氏、灵宝等地深山密林溪流间均有分布。常见个体重2~5kg,体长约50~150cm,最大个体可达10~20kg。2004年卢氏建立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建设了大鲵救护中心和驯养繁育基地、河南省大鲵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近年来三门峡市依托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取仿生态养殖与工厂化养殖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发展大鲵的人工驯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结合本人多年的养殖经验,介绍大鲵驯养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稚鲵的驯食、幼鲵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规范化养殖技术。

一、大鲵人工养殖环境条件要求

1.场址选择

周围植被茂盛,环境安静,无污染,水源充足,饵料资源丰富,无地质灾害隐患、交通方便、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使用同一山涧或河流水源的两场间隔距离应大于6km。

仿生态大鲵驯养繁殖场应设置在海拔700~1100m的山涧溪流间。

2.水质

水源水质和养殖池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pH值6.5~7.5,溶解氧应大于7.0mg/L,水温8~25℃。保持常年流水。

3.养殖设施

(1)仿生态养殖设施

选择周边植被茂盛,引水方便、保水性好的地方,利用地形建设仿生态池。池子宽1~2m为宜,水深20~50cm,水流速度为0.2m/s左右,接近自然。可每3~5m设置一个水流落差,池底铺设粗砂或小卵石,人工建造有流水声的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将池子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养殖区,每个养殖区面积以15~20m2为宜。

根据地形设置洞穴,两侧洞穴相错,洞穴覆盖面积占生态池总面积的2/3;洞穴口宽15~25cm,洞穴口高10~15cm,洞穴长为1~2m,洞穴宽1~1.5m;洞内水深20~30cm,洞穴底部铺3~5cm的沙层。洞穴顶部有可开闭、用于取卵的观察口,洞穴盖板覆盖土层大于30cm。池边坡两侧种植水草等,仿生态池植被覆盖率应大于70%。

(2)工厂化养殖池

设置在遮光、通风的建筑物内。分为仔鲵池、稚鲵池、幼鲵池、亲鲵池和饵料池;其结构为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池壁、池底应光滑,池底四周向中央倾斜,倾斜度为2°左右,再由中心向排水口倾斜,倾斜度为1°~1.5°。仔鲵、幼鲵、亲鲵池内用石块、板材等搭建洞穴,洞穴占池面积的2/3。

(3)给、排水及水处理系统

蓄水池:蓄水池的蓄水量应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一般以养殖池正常排水量的两倍为宜。蓄水池内应有1/3以上的水面栽植水生植物。

沉淀池、过滤池: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大鲵驯养繁殖场,应设置沉淀池、过滤池,面积一般10~15m2,水深1.5~2m。

排水:大鲵驯养繁殖场应建造废水处理池。养殖废水经过沉淀等物理或生物方式净化处理后应集中排放。水体的外排放应符合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有关要求。

其他设施:具备防漏、防逃、防洪、产卵、孵化、防疫隔离等设施设备。

二、大鲵养殖

1.稚鲵培育

(1)培育设施

可采用稚鲵池或长方形的塑料盆,作为培育设施。塑料盆长边一侧钻一排小孔,大小以保证稚鲵不外逃为宜,孔到盆底深度为10cm。另一侧为进水孔。宜采用微流水培育。

(2)放养密度

稚鲵放养密度:1~3月龄的每平方米放养100~130尾;3~6月龄的每平方米放养60~80尾;6~12月龄的每平方米放养20~30尾;12月龄以上的每平方米放养10~15尾。

(3)日常管理

水质:水质清新,并经过过滤、增氧,水中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以上。

水温:水温宜控制在18~20℃,并保持恒温,昼夜水温差不超过1℃。

防病:稚鲵培育期间主要病害为水霉病。可每隔5~7天用0.5%~1%的食盐溶液浸泡稚鲵5分钟左右,每隔10天彻底清洗培育池一次,并用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培育池。

2.一龄前幼鲵饲养

(1)幼鲵驯化

幼鲵驯食:由脱鳃阶段转换到幼鲵阶段后,应进行驯食。驯食一个月,可养成分散摄食为定位摄食的习惯。

诱食饵料:宜采用水蚯蚓进行诱食。投喂前,应将水蚯蚓消毒、切成幼鲵适口大小。

驯化方法:将水蚯蚓散在培育池四周水底,让其自由摄食。有一定习惯后,再逐渐减少投放点,随着幼鲵摄食、活动能力增强,饵料投放点应逐步向一点集中,驯化幼鲵定点摄食的习惯。

(2)放养前准备

幼鲵放养前,饲养池应洗刷干净,用1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器具用5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调节水温与孵化水温一致,池子加水晾2~3天,待消毒药物气味消失后放苗。

(3)苗种质量

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完整无伤,无伤残、无畸形,有一层正常清洁透明的保护膜。反应敏锐。

(4)鲵体消毒

放养前应用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3分钟进行鲵体消毒。

(5)饵料与投喂

投喂时间以每天下午17时~18时为宜。幼鲵开口期投喂冰冻红线虫,先将红线虫解冻,再用1%食盐水消毒30分钟,漂洗干净后投喂。投喂量以投喂后1小时内略有剩余为宜。水温18~22℃时,隔1天投喂1次,水温12~15℃时,隔2天1次。4个月后投喂切碎的去壳剔骨的小虾或小鱼。用3%~5%的食盐水浸泡2~3分钟,洗净后投喂。投喂量为鲵体重的3%~5%,少量多投。每天投喂1~2次。一龄后投喂切片鲤鱼、小杂鱼、小肉块等,用3%~5%的食盐水浸泡2~3分钟洗净后投喂。投喂量为鲵体重的2%~4%,少量多投。根据吃食和水温情况确定投喂次数。

(6)分级饲养管理

幼鲵饲养过程中,个体大小出现差异,应及时分级饲养,尤其对个别体小、生长慢的个体,应单独饲养,加强饵料、水质的调控强化措施,以利于均衡快速生长。

3.一龄后幼鲵饲养

(1)放养前准备

幼鲵放养前,饲养池应洗刷干净,用1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器具用5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调节水温与孵化水温一致,池子加水晾2~3天,待消毒药物气味消失后放苗。

(2)苗种质量

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完整无伤,无伤残、无畸形,有一层正常清洁透明的保护膜。反应敏锐。

(3)鲵体消毒

放养前应用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3分钟进行鲵体消毒。

(4)放养密度

一龄后幼鲵饲养阶段应按规格大、中、小分级分池饲养。1龄体重100g/尾时,10尾/m2;1.5龄体重250g/尾时,5尾/m2;2龄体重500g/尾时,2尾/m2;3龄后,单尾饲养。

(5)投饲

饵料种类:一龄后幼鲵的饵料种类主要为鱼、虾、蟹、蛙、贝等。

投饲量:每次投饲量以幼鲵体重的2%~3%为宜,一天投喂一次,应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及时调节投饵量和投饵频率。

(6)日常管理

常年保持水质清新,应及时清除残饵、粪便。夏、秋季宜每隔2~3天清池一次;冬、春季宜每隔6~7天清池一次。夏季应注意防暑降温,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做好摄食、用药等生产日志记录。

三、病害防治

1.大鲵病害的防控措施

大鲵病害防治应坚持“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大鲵自身抗病能力;通过水体消毒、鲵体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等措施,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定期投喂药饵;实行生产区封闭隔离管理;引进物种或发生疫病应进行隔离,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

2.大鲵常见病防治

发现病鲵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加强管护,及时诊断病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1)水霉病: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是高发期。病鲵体表生出棉花状的灰白色菌丝,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甚至死亡。治疗:①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上寄生的水霉菌,将大鲵干池晾30分钟。②用棉球蘸取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直接轻擦病烂处消毒,反复用3~5次。稚鲵用2%~3%食盐溶液消毒3分钟,每天一次,连用3天。

(2)烂尾病:主要在成鲵。由于体表损伤所致。患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肿块,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呈灰白色。严重时患处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伴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治疗:先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再用硫酸新霉素软膏涂敷患处,每天一次,连续7天可治愈。

(3)大脚病:幼苗和成鲵均有发病。此病传染性强。病鲵四肢肿大发炎,并出血溃烂,行走困难。摄食逐渐减少,脚面糜烂变质,严重的脚爪脱落,四脚组织坏死。解剖可见肝肿大并呈灰白色,严重的有大量腹水。没有特效药物,死亡率高。可用双氧水洗净病灶后抹上四环素软膏预防。病较轻者,及时捞出,用1%的龙胆紫药水涂抹病灶,待干后放回原池。其他措施参照烂脚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防治。

(4)颤抖病:大鲵各阶段都可发病。没有地域性限制。该病有季节性,水温15~24℃时易发病,高峰期为5~10月。病鲵在水中呈左右摇摆症状,越严重时摇摆频率越高。后肢不断的颤动。不摄食,反应迟钝,常伴有腹水腹胀症状。预防:发病季节,每千克饵料中添加500mg的VC。治疗:①彻底清洗养殖池,用3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发病池;②病鲵用0.5%的食盐水溶液浸泡1小时,连用3天,或用板蓝根、甘草、金樱子(500mg/kg饵料)内服5~7天。

3.大鲵用药后的管理措施

要及时做好清洗池工作,用常流水饲养,做好暂养护理工作;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常有脱皮现象,应及时将脱皮捞出,防止交叉感染;药物治疗后的大鲵,宜加强营养,改善饵料质量,促进大鲵体质恢复。

药物使用后,如需上市应遵循休药期规定。

(通联:1.472000,河南省三门峡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电话:13639836436;2.472400,河南省渑池县农牧局水产站)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