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龙虾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23/12/01 21:07:45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18期  浏览次数:87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淡水小龙虾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张胜金戈1刘小燕2文志安1刘 佩1周志雄1

从现有的养殖情况来看,每年的4-6月份是小龙虾病害的高发时期,在这期间又以细菌性病害为多发性常见疾病,该病在致病初期死亡量较小,死亡量随时间的变化递增,发病后进一步引起并发症危害严重,给养殖与疾病的防控带来较大困难。

导致小龙虾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包括:弗氏柠檬酸杆菌、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这些致病菌常年存在于水体中,只有在水质恶化或者池塘底部淤泥较多的情况下才会大量繁殖,且细菌需达到一定的致病数量才会导致发病。笔者现将平时工作中虾病诊治积累的经验办法进行总结,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的主要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1 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1.1 烂鳃病

1.1.1 病原与病症

该病由于大量弧菌和其它杆菌寄生在病虾的鳃上,使鳃部毛细血管内血液无法流通,影响虾的呼吸功能,鳃丝因长时间缺氧,会导致鳃丝发黑、霉烂、鳃组织萎缩坏死,而使病虾缺氧死亡。患病虾通常会浮出水面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行动缓慢、异常、迟钝,摄食下降,在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观察虾体表面,在游泳足和甲壳上方均可发现有丝状菌的生长。

1.1.2 流行及危害

从幼虾到成虾都可以被感染,一般在15℃以上的温度下容易发病,水温在15~30℃的范围内开始盛行,而且温度越高越易传播。该病一般是致病菌直接与虾体接触从而导致感染,如小龙虾鳃部受到外力导致的机械性损伤后,接触致病菌而感染。

1.1.3 防治方法

①遵循饵料投喂“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位、定质,经常清除养殖池内的残饵、污物,及时加注新水,保证优质水体环境,维持养殖环境卫生与安全,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常保持在4mg/L范围值以上,避免水质被污染。②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等1.5g/m3在养殖范围内全池泼洒,因含氯消毒剂与细菌中的细菌原浆蛋白能够相互作用,产生氧化反应和氯化反应,而起到消毒杀菌作用,但是要强调的是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③当水体消毒后,可用虾肠安拌饵料投喂,每1kg虾用0.1~0.2g,一日两次,连用5~7d即可。

1.2 甲壳溃疡病

1.2.1 病原与病症

该病是由细菌感染与几丁质分解引起的,有弧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在感染的早期阶段,由于大量的细菌繁衍滋生,会出现病虾的背甲呈现黑褐色斑点,初期溃疡由微红色逐渐变为黑色斑点,发病初期病虾经常在岸边处于病死状态,无较大反应,如不采取措施,斑点部分继续恶化,边缘开始出现溃烂,当出现较多斑点时,溃烂中间凹陷,会出现较大空洞从而导致病虾内部器官外露,继而激发感染,造成患病虾直接死亡。

1.2.2 流行及危害

这种疾病在冬季亲虾中很常见,致病水温为12℃以上,发病率高,而且一旦感染死亡率也很高,它是在冬季对小龙虾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当虾的甲壳完好无损时,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不能侵入,但当甲壳受损时,这些细菌就很容易侵入而引发疾病,且感染几率与死亡率是随水温的升高而不断递增的。

1.2.3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体良好,定期消毒,用15~20mg/L的生石灰(氧化钙)全池泼洒,且需注意放养密度,在运输和投放虾苗时不要堆积、挤压虾体,严谨操作,避免造成甲壳机械性损伤。②要定量、定位平均投喂饵料,以防饵料不足造成互相因争食而搏斗或相互残杀。③该病发生时可用15~20g/m3茶粕浸泡液全池泼洒,也可以用挂袋挂篓法在养殖池四周放置茶粕渣,自动浸泡。④使用聚维酮碘0.3~3.5mg/L或其他消毒药物全池泼洒。⑤溃疡类病害需谨慎选择卤族元素的消毒药物和药剂,使用后会使得腐烂更加严重,而二氧化氯的基本原理是氧化性,故可以排除在外。

1.3 烂尾病

1.3.1 病原与病症

由大量细菌性病原感染或嗜几丁质分解细菌引发感染所致,虾体因外界因素在捕捞放养、运输等人工操作中造成机械损伤使大量致病菌寄生在尾端,病虾反应迟钝,在岸边无力上草,感染初期部分尾扇红肿,有小疮口,内含液体,随病情恶化,长时间易造成尾部缺损发黑,且从边缘腐蚀糜烂向中间发展,严重感染时整个尾部都会被吞噬,有时还表现出断须、断足等现象。

1.3.2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为虾类常见疾病的一种,当虾体有机械性损伤时会增加感染率,流行水温在12℃以上,随水温的升高感染率增加,具有传染速度快、传播广的特点。当出现该类病症时要隔离养殖池内病虾,及时消毒,控制水温,使疾病扩散保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避免更大的损失。

1.3.3 防治方法

①平时注意养殖池水质良好,定期消毒,定期换水,出现该病应整池彻底消毒。②如需运输、转移养殖,搬运过程中注意避免让虾体受损,选择晴天拉网,控制放养密度。③发生此病时可用15~20g/m3茶粕浸泡液全池泼洒,也可以用挂袋挂篓法在养殖池四周放置茶粕渣,自动浸泡。④用漂白粉或者含氯消毒剂1.2g/m3全池泼洒,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⑤当病情治愈后,使用生石灰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交叉轮换全池泼洒,半个月使用一次,这样可有效地调节水体pH值,达到改善水体、降低池中氨氮含量和其他化学成分的作用,另外定期全池泼洒磷酸二氢钙,这样可增加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小龙虾脱壳生长。

2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小龙虾有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属底栖生物营爬行生活,常在夜间出没,白天潜伏在水体底部或在暗处的岩石缝隙中、洞穴中,即使能看见它们,也会迅速逃离,所以一旦发生病害是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的,一旦发病都是成批量、大面积的感染或者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平时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对病害要遵循“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2.1 选择优质苗种,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选择苗种是养殖小龙虾的最关键步骤,选择优质的苗种可有效地遏制住病害的发生与传播,也是预防病害源头的第一步。但由于规模化出苗较为困难,一般都是自然繁殖,养殖户所购苗种来源也是参差不一,无法有效保证苗种的质量,所以在虾苗进行放养之前要浸泡消毒,确保投放的苗种不携带病菌。消毒后转入养殖池要注意养殖密度的分布,如果放养密度太大,因虾本身具有攻击性,好斗,会导致互相攻击,虾体受损,给病原乘虚而入的机会。此外,在养殖过程中会沉积大量的粪便和饵料残渣污物不能及时转化,从而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水体中含氧量不足,使小龙虾生长缓慢,身体抵抗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弱,所以应该合理控制养殖密度,见表1。

表1 小龙虾的放养密度表

2.2 保持稳定的养殖环境,加强水质调控

虽然小龙虾对养殖水域环境要求不严苛,但在人工养殖小龙虾时也要根据其本身的生活习性设计与自然相对应的环境设施,要为小龙虾营建食物充沛与隐蔽、遮光、栖息、蜕壳的场地,应在养殖水体内挖设沟渠、环沟,便于小龙虾挖洞,也要新建土堆,便于小龙虾爬行浮出水面;适量种植水生植物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麦黄草等,利用互利共生的生态原则,按照鱼类生态学原理,投放适量的螺蛳与中下层滤食性鱼类,既可以调整养殖水环境,又能改善水体底质。因为水草不但是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又是小龙虾天然的栖息场所,而且具有自动调节水温、遮蔽光照、改善水环境的作用,也可通过改善水域微生态环境定期泼洒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确保水质良好,这对小龙虾疾病的防控和健康养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3 加强饲养管理,科学诊断,对症下药

在小龙虾的饲养过程中要遵循“四定”原则,设置固定的摄食地点,且让小龙虾养成一定的摄食规律,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投喂。目前通过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全面保证小龙虾对营养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配合饲料一定要保证新鲜和清洁,还需根据天气、水质调整投喂饵料的方式和数量。疾病的确诊必须以检测到病原为最后依据,一定不要站在池塘边下结论,当知道是什么病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控制病情,不能按照“什么病用什么药”的公式处理。由细菌导致的疾病,则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决定用什么药,而不要把所有能搞到的药一一试用,这样情况只会变得更糟。提前预防可在饲料中添加纯天然植物抗病毒中药,如黄芪、辣蓼、板蓝根、大黄、大青叶等,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具体药物,对症下药,效果会更加突出。

2.4 定期清塘消毒,对病死小龙虾进行无害化处理

细菌性疾病具有传播所引起的速度快、易感染等特点,当虾死后被健康虾食用或生活在被污染的水体中都会导致疾病的迅速蔓延。因此,养殖人员一定要注意养殖水体的消毒工作。如适当加注新水,池内全池泼洒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因此,在养殖期间出现小龙虾发生细菌性疾病时,尽可能多巡池,捞出病死虾进行无害化消毒处理,切忌将病死虾丢入进排水沟等养殖环境周边,以免造成该类疾病的蔓延。

(通联:1.413400,桃江县畜牧水产局 湖南 益阳 电话:15576683558;2.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 湖南长沙)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