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因其小刺多而狭路相逢“变”者胜
四大家鱼中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肉质细嫩鲜美且营养丰富,曾是大众餐桌上的常客。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由于其小刺多的“硬伤”,近年来越来越来少人问津。虽昔日辉煌已不再,但鲢并没有告别餐桌,而是以鱼糜制品的形式(如鱼丸、鱼糕、鱼豆腐等)成为颇受欢迎的“返场嘉宾”。
01舍我其谁?凭实力登榜
据记载,早在殷商末期至西周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养殖鲤鱼。但到了唐朝,由于冲撞了国姓“李”,鲤鱼被下令禁止捕捞、养殖和售卖。渔民不得不寻找其他的养殖对象,“青草鲢鳙”后被逐渐发现,并成为我国“四大家鱼”。
▲ 殷商时期的青铜鲤鱼(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四大家鱼”之一的鲢,具有养殖成本低、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且抗病力强的先天优势;此外,作为典型的中上层滤食性鱼类,鲢还有“水质清洁工”的名号,常套养在主养团头鲂、鲤、草鱼、鲫的池塘中,在合理利用池塘水域空间的同时可减少水质污染。2021年,我国鲢产量约为384万吨,列全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产量第二,仅次于草鱼。
02真假鲢鱼:我和“大头”兄弟
鲢的形态特征为通体银白,鳍灰白,头较大,体型较扁,和其他鱼不同的是,鲢的眼睛位于头部偏下的位置,显得有些“丑萌”。
▲ 鲢的外形特征(图片来自网络)
鲢隶属于鲤科、鲢属,又称白鲢、水鲢、跳鲢等。不少人认为白鲢和花鲢都是鲢鱼,实际上花鲢是鳙(Aristichys nobilis)的别称。鲢和鳙同属鲤科,不仅长得非常像,摄食特点、生活习性也非常一致。两者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鳙的头要比鲢大得多,而且鳙的身体上有黑灰色的不规则斑纹。
▲鳙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对鲢和鳙进行了区分:“鳙鱼,处处江湖有之。状似鲢而色黑,其头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亚于鲢。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或以鲢、鳙为一物误矣。”但有时根据体色和头部比例判断不是很准确,最靠谱的还是通过腹棱来区分:鲢的腹棱完全非常发达,从肛门一直延伸到胸鳍基部前方;鳙的腹棱不发达为半棱,仅腹鳍基部与肛门之间有腹棱,胸部无棱而平坦。
03狭路相逢“变”者胜
鲢鱼肉所含的蛋白质都是完全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等。鲢还是钙、钾、硒、钴和尼克酸的重要来源,同时含有镁、铁、锌、铜、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补中益气、温中散寒、护肤美容的功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脾胃虚寒、风寒咳嗽、皮肤粗糙等症。
▲ 鲢鱼糜制品(图片来自网络)
鲢虽营养丰富、价格低廉,但由于其小刺多,加之现在可供选择的水产品种类丰富,鲢已经越来越不受待见了。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研究表明,鲢的蛋白白度和凝胶特性很好,很适合于生产冷冻鱼糜和鱼糜制品。现今鲢多加工为鱼丸、鱼糕、鱼豆腐等鱼糜制品,食用便利且味道好,颇受消费者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来源:周倩,南方水产科学。本文是摘编文章)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