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

发表时间:2023/08/20 20:32:25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作者:唐忠林 茆健强 周国勤等  浏览次数:207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

摘要:采用水泥池培育黄颡鱼苗,研究不同的放养密度、饵料转换、投饵量及环境因子对鱼苗生长及成活的影响,充分发挥室内育苗饵料及环境条件可控的优势,解决了黄颡鱼苗初期开口率不高、适口饵料不足及室外培育的病虫害难控制的问题,提出了1种采用卤虫与中华鳖高蛋白粉料结合喂食的工厂化育苗方法。育苗试验放养黄颡鱼水花2.92万尾,16 d后,出池黄颡鱼夏花2.28万尾(体长2.3~3.0 cm),水体育苗密度达3 123尾/m3,成活率达78.08%,其中前期培育成活率97.26%,后期培育成活率80.28%。

关键词: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放养密度;饵料;环境;育苗率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别称昂刺鱼、黄腊丁等,是一种无肌间刺的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江苏省黄颡鱼养殖产业发展较快,养殖面积逐步扩大,但是由于苗种培育成活率不高及规模化苗种场相对不足等原因,江苏地区黄颡鱼苗种生产的规模较小,生产的苗量满足不了养殖的需求。目前黄颡鱼苗一般采用池塘培育,在培育过程中,存在适口饵料难保证、易遭病虫害、水质条件难控制及气温变化频繁等问题[1],导致平均培育的成活率较低,一般为30%~50%,甚至有全池死亡的现象发生,整体的培育效益较差,降低了人们养殖黄颡鱼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黄颡鱼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

工厂化育苗是一种水产苗种繁育的高效方法,科研人员通过对暗纹东方鲀、江黄颡、罗非鱼、鞍带石斑鱼等工厂化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技术突破,形成了多项工厂化育苗方法[2-5]。黄颡鱼育苗通常采用土池发花的方法,有关黄颡鱼工厂化育苗的研究报道较为少见。本研究采用室内水泥池培育的方法,通过控制密度、饵料及环境等制约因子,大大提高了育苗成活率,总结了1种高效的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养殖池条件

选择温室水泥培育池作为试验池,面积9 m2。加水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浓度为10 mg/L,药物浸泡时间为2~3 d。消毒后水泥池加水约0.4 m,水源为自来水。

1.2苗种放养

选择出膜2 d后的黄颡鱼水花,要求顶水性、逆水性较强,且携带部分卵黄,放养密度为4 000尾/m3。

1.3饲养管理

1.3.1投饵在黄颡鱼水花放养后,待卵黄将消失时开始喂食,培育期前5 d,投喂孵化后的鲜活卤虫,投喂2次/d,全池泼洒卤虫液,每天使用卤虫粉量为5~10 g/万尾。放养后6 d,每天投喂1次卤虫,并逐步喂食中华鳖粉状饲料(蛋白质含量45%)。9 d后,全部投喂中华鳖粉状饲料,每天定时驯食投喂4次,每次间隔3 h,每天总投喂30~50 g/万尾粉料,根据摄食与水质状况适当调整投饲量。

1.3.2换水与清污前5 d采用不间断微流水式培育,日换水量15%~20%。放养6~16 d,采用间歇式流水培育,日换水量20%~30%。育苗期间,水位保持0.4~0.5 m。放养5、9、14 d,泼洒甲醛溶液,用药浓度0.05 mg/L,用药后4 h内不换水。前7 d每天清洗水泥池底部1次,清除残饵;8 d后,每天清洗2次,保证池底不形成大面积的污垢。

1.3.3充气采用微孔增氧方式,培育前期每天充气增氧20 h,充气量不宜过大,在投饵0.5 h内停止增氧;培育后期每天增氧24 h。

1.3.4环境条件前期培育水温22~28 ℃,后期24~32 ℃,溶解氧含量5 mg/L以上,pH值6.8~7.5。采用遮阳措施避光,光照度低于500 lx。

1.4试验设计

设定Ⅰ组、Ⅱ组、Ⅲ组3个放养密度分别为2 000、4 000、8 000尾/m3。每组选择3个水泥池放养,每天检查鱼苗的体长,比较分析不同放养密度组的鱼苗生长情况。确定最适放养密度,再以该密度进行工厂化育苗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放养密度育苗池的黄颡鱼生长比较

由图1可见,在16 d的培育过程中,黄颡鱼苗各阶段检查的体长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工厂化育苗7 d后,Ⅲ组培育池苗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培育池的生长速度,过大放养密度对Ⅲ组造成的生长抑制作用较明显;培育10 d后,Ⅱ组苗池的生长速度略低于Ⅰ组的苗池生长速度,但差距不明显。比较不同密度组育苗的生长情况,结合考虑水泥池利用效率,确定Ⅱ组(4 000尾/m3)为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最适放养密度组。

2.2采用卤虫及中华鳖粉料结合喂食的育苗结果

以4 000尾/m3的密度进行黄颡鱼工厂化育苗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黄颡鱼2.92万尾仔苗在工厂化水泥池经16d的培育,个体规格均长由7.6 mm长至2.3~3.0 cm,共成活2.28万尾(出池苗实数),总育苗成活率约78.08%。

培育7 d后,黄颡鱼均长由7.6 mm左右增长至1.2~1.3 cm,育出稚苗2.84万尾(每天记录死亡数,计算剩余成活数量),成活率达97.26%。检查摄食情况发现,用卤虫饵料驯食2次后,仔苗的摄食开口率达95%;其间死亡共计近800尾,主要由于少部分体质较弱的仔苗未开口摄食。

培育8~16 d,黄颡鱼均长由1.2~1.3 cm左右增长至23~3.0 cm,育出稚苗2.28万尾(出池苗实数),培育成活率达80.28%,水体平均出苗3 123尾/m3。其中在投喂中华鳖高蛋白粉料后,饵料转换期死亡约3 000~4 000尾,而后期的水质及病害损失鱼苗约1 000尾,其他未知原因死亡500~1 000尾,但试验池均未出现大量的敌害、病害的死亡情况。

3讨论与结论

3.1放养密度对仔、稚鱼的影响

养殖密度是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研究结果显示,每种鱼都有其适合的放养密度[6-7]。因而养殖者往往通过对各种鱼进行不同密度的对比养殖试验,摸索出该种鱼比较适合的放养密度。本试验在控制水温、饵料和水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黄颡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养密度过大会抑制鱼的生长速度,因为鱼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密度大导致活动空间变小,且易造成养殖水体溶氧缺乏及水质变坏,从而对鱼类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生长速度[6]。黄颡鱼随着个体的增长,耗氧量增大,对缺氧的承受能力减弱,密度过高时,即使不诱发鱼病、死亡,也会使其生长缓慢[7]。本试验结果显示出相似的规律,8 000尾/m3的试验组在养殖7 d后,其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2个密度较低的试验组,平均规格的差距随时间而逐步增大。但放养密度也不是越低越好,密度过低会造成养殖水体及饵料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同时在本项工厂化育苗中发现,密度过低会导致黄颡鱼苗不易集中摄食,增加摄食驯化率的难度。通过对本试验结果分析得出,4 000尾/m3的水体放养密度较为合适,因为在实际的苗种生产中,既要考虑鱼苗的生长速度,又要考虑培育池的育苗效率。

3.2饵料对黄颡鱼仔鱼、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黄颡鱼苗在不同的培育期,需要不同种类及规格的适口饵料。在室外池塘培育过程中,黄颡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主要为轮虫和小型枝角类,进入稚鱼阶段有2次食性转变:第1次出现在出膜13 d,由浮游动物转为摄食底栖动物;第2次出现在出膜20 d,由底栖动物转为以摄食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8-9]。随着黄颡鱼规格增长,其摄食的饵料量逐步增大,如饵料规格不适口或供应不足,会导致鱼苗体质下降,发生病害、死亡的情况,这也是室外池塘鱼苗培育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项工厂化育苗试验发现,采取投喂人工饵料的方法,保证了育苗过程中饵料充足,摄食情况较好,整个育苗过程空腹死亡的情况较少见。卤虫作为一种活体生物饵料,营养丰富,大小适口,是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摄食的优质生物饵料[10]。检查仔鱼的摄食情况发现,首次投喂卤虫后,黄颡鱼摄食的开口率达90%;2次投喂后,其开口率达95%,因而卤虫适合作为黄颡鱼苗的开口饵料,开口摄食的效果较佳。在培育的前5 d,鱼苗投喂密度为5~10 g/万尾卤虫卵孵化的活体卤虫,可保证其饵料充足。培育7 d后,鱼苗的摄食量大幅度增加,从节省育苗成本的角度考虑,逐步采用中华鳖高蛋白粉料代替卤虫作为黄颡鱼苗中后期的饵料。检查摄食情况发现,黄颡鱼苗能迅速转食人工粉料,饱食程度较高,生长速度也较快。但黄颡鱼较贪食,不宜喂得过饱,在本育苗试验的转换饵料期,出现了过饱胀死的情况。

3.3水温和光照

黄颡鱼生存温度范围较广,研究表明在18~30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颡鱼幼鱼的日增质量、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6~29 ℃[7];但黄颡鱼苗对温差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更换水体的温差超过5 ℃易引起鱼苗死亡。光照可以提高水温,可防霉杀菌,增强鱼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增强鱼的体质[3]。黄颡鱼喜好弱光环境,试验发现,同池遮阳区域的鱼苗密度、摄食强度明显高于非遮阳区域。本研究采取温室遮阳网及育苗池遮阳网合理使用的措施,控制上层温室遮阳网的开启时间,从而适当调控温室的气温及水温,保证环境条件稳定;育苗池部分遮阳可增加摄食环境的光适宜度,降低摄食驯化的难度,提高育苗成活率。

3.4水质与病害

在高密度的工厂化育苗水体中,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排泄物及饵料残渣量、控制水体中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是保证鱼苗健康生长和防止发病的重要因素[2-5]。在本育苗试验中发现,生长较慢及易发病的池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明显高于不发病的鱼池。对以上制约因子,本试验采取了加强充氧、及时吸污、药物消毒及适量换水的措施,以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净化水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3.5工厂化育苗的优势

通过本项育苗试验,总结出以下几条工厂化育苗的优势:

(1)采用人工投喂卤虫及中华鳖粉状饲料的方法,可保证饵料的充足性及适口性,提高黄颡鱼苗的开口率及摄食强度,减少空腹死亡的情况;(2)便于对密度、溶解氧、光照度、水温、水质等生长制约因子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3)可随时观察到黄颡鱼苗的生长情况,方便管理,可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4)有效杜绝了青蛙、杂鱼、虾等敌害生物的捕食,保证了鱼苗成活率的稳定性;(5)减少了人力、饲料、池塘及药物等方面的投入,节省了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代国庆,骆小年,徐忠源.黄颡鱼夏花苗种池塘培育技术[J]. 中国水产,2009(2):46-47.

[2]黄宗文,骆剑,林彬,等. 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研究[J]. 海洋科学,2010,34(9):23-29.

[3]胡亚丽,王剑. 暗纹东方鲀幼鱼发育及工厂化育苗的研究[J]. 水利渔业,2004,24(5):34-36.

[4]覃政东. 江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J]. 广西水产科技,2006(4):30-32.

[5]林勇,杨华莲.罗非鱼养殖技术之四奥尼罗非鱼工厂化育苗技术[J]. 中国水产,2005(6):46-48.

[6]李大鹏,庄平,严安生,等. 光照、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摄食、行为和生长的影响[J]. 水产学报,2004,28(1):54-61.

[7]黄宁宇,夏连军,么宗利,等.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208-212,248.

[8]王志强,庞守忠. 黄颡鱼仔稚鱼发育和摄食习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9(6):311-313.

[9]章晓炜,汪雯翰,郑聪. 黄颡鱼仔鱼食性及生长的研究[J]. 水产科学,2002,21(3):13-15.

[10]黄权,姜夙,齐科翀,等. 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摄食力和体成分的变化[J]. 中国水产科学,2012(6):1034-1042.王斌,张腾霄,乔秀丽,等. HPLC法与比色法分析柴胡中皂苷与黄酮类成分动态积累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

:404-406.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