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06/04 23:58:07  来源:河北渔业 2023年3期  浏览次数:230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孔维强 周朝伟 韦泽建 冯波 段聪

黄河裸裂尻鱼(Schigoygopsis pylzovi)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裂尻鱼属,俗称小嘴巴鱼、湟鱼[1],分布于我国兰州以上黄河水系的干流、支流以及附属水系,为黄河上游主要的经济鱼类[2]。黄河裸裂尻鱼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后备种质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鱼广泛分布在青海省,是当地特有的土著经济鱼类[3],肉质鲜美,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4],备受广大的消费者喜爱。国内学者对黄河裸裂尻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其人工繁殖[5]、遗传多样性[6]、胚胎发育[7]等方面,对于黄河裸裂尻鱼仔鱼人工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方面未见文献报道。随着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 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1 亲鱼的培育和选择

将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黄河裸裂尻鱼在人工驯化的条件下在亲鱼培育池中进行驯养,修建的亲鱼池应选择在水源充足处,并且水温恒定在14~16℃之间,采取表层进水,对侧底层排水的方式进行修建,亲鱼池的长为10 m,宽为6 m,水深1 m较为适宜,在亲鱼池的中央修建一个“T”型的墙体。在亲鱼的培育过程中,须为其提供充足且优质的营养,确保其性腺能够正常发育。当亲鱼达到性成熟后,选择体质健康、性腺发育良好、无伤无病的鱼作为繁殖使用的亲鱼。作为繁殖使用的亲鱼雌雄比例应保持在5∶1以内,雌鱼个体偏大,体表光滑,腹部膨大且松软,具有弹性;雄鱼体表粗糙,吻端具有珠星,臀鳍后部为不连续的鳍条,而雌鱼的臀鳍后部为连续的鳍条。

1.2 亲鱼的准备

用于繁殖使用的亲鱼在3—4月气温回升以后,水温维持在16~20 ℃时,拉网检查鱼体性腺发育情况,当亲鱼的性腺发育到第Ⅳ期时可进行人工繁殖。在进行人工繁殖前将亲鱼转移到暂养池中,加大流水,通过流水的刺激促使亲鱼性腺的发育,也可以通过不同温度的水体进行暂养来促进性腺的发育,用于繁殖的亲鱼在进行人工繁殖前三天开始停食。

1.3 孵化瓶、孵化框和孵化池的准备

孵化瓶底部为倒三角锥形,材质为高透光亚克力,整体呈桶状,直径15 cm、高50 cm。在孵化瓶顶部距边缘2 cm处开口一个直径2 cm的排水口,孵化瓶中插入一直径为2 cm、高于孵化瓶的PVC材質的硬水管,用于给孵化瓶中提供流水;孵化框采用木条和10目的网片制成,规格为长50 cm,宽30 cm,高10 cm,木条的厚度为4 cm,制成的浮化框应保证网片与木条之间的接触完全贴合,确保鱼卵和水花不会卡在孵化框上;孵化池采用底部直径为180 cm、开口处直径为200 cm、深50 cm的玻璃钢材质的容器,在容器的中央开一个直径10 cm的圆形口,用一与之相匹配的、高于孵化池的PVC管插入口中,并在PVC管上钻直径0.1 cm的密集小孔,使用时用60目网包裹PVC管外周。

1.4 亲鱼的催产与人工授精

在暂养池中暂养3~4 d后,将性腺发育到达Ⅳ期的亲鱼选出并注射催产剂。催产剂以500 μ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5 000 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0.9%的生理盐水配合使用。注射催产剂时采取二次注射的方法,每一次注射的剂量均为0.5 mL/kg。在注射催产剂之前先使用30 g/m3 MS-222对亲鱼进行麻醉5 min。 催产剂采取胸鳍基窝部位胸腔注射法进行注射,间隔24 h进行第二次注射,雌鱼的计量为0.5 mL/kg,雄鱼不注射。

注射完催产剂的亲鱼雌雄分池暂养,当距第一次注射时间达到72 h后对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采取干法授精,先将20~30条雌鱼放置于30 g/m3 MS-222中进行麻醉,麻醉后用毛巾将其体表面擦拭干,从腹部自前往后将鱼卵挤入擦干水分后的不锈钢盆中,再取3~5条雄鱼采集其精液置于盆中,并用手将精液与鱼卵搅拌均匀,再加入少许的清水静置3~5 min使鱼卵充分受精,之后将黏液和水倒出,并加注清水置于阴凉处1~2 h使受精卵充分吸水。

1.5 亲鱼的产后护理与鱼卵的孵化

亲鱼完成产卵后将其放置于暂养池中,使用大流水让其苏醒,待同一批次的亲鱼都苏醒后,放置于3%的盐水中浸泡2~5 min,当体表变色后放回池中。

充分吸水后的受精卵转入孵化瓶中,每一个孵化瓶中放置占孵化瓶容积2/3~3/4的受精卵,从孵化瓶中间的水管中通入微流水,保证瓶中的受精卵不处于静置状态。当受精卵在孵化瓶中孵化约150 h后将其转入孵化框中,放入微流水的孵化池内,等待其自然孵化出膜,出膜后的水花都从孵化框中进入孵化池后,将未受精的鱼卵和孵化框一同取出。

出膜后的水花在孵化池中每隔2 h投喂一次蛋黄(使用80目的网筛过滤),持续4~5 d后开始掺和粉末饲料一起投喂,投喂到第10天左右时,水花下塘,投喂粉末饲料。水花下塘时要确保是肥水下塘,保证下塘的水花有充足的饵料。

2 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的优点

2.1 提高了亲鱼的繁殖力

在自然条件下黄河裸裂尻鱼生长的各阶段与其他鱼类同样面临着许多的天敌,对其生长及繁殖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由于自然环境不可控的因素与人为的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干扰,降低繁殖力。相对于自然环境下,人工繁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避免黄河裸裂尻鱼在自然条件下所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提高其繁殖力。

2.2 提高了黄河裸裂尻鱼经济效应

黄河裸裂尻鱼日益成为人们喜欢的美食,对其需求量逐渐增大,而人工繁殖技术的应用从根源上为大量供应商品黄河裸裂尻鱼提供了可能,在养殖过程中可以用较少的亲鱼培育出更多数量的鱼苗。

2.3 减少了鱼病的传播

用于人工繁殖的亲鱼都是经过长期培育得到的,去除了自然环境下存在的不良性状,保留了优良性状,通过长期的人工培育减少了亲鱼的发病率和亲鱼携带遗传病的可能,可以避开繁殖过程中导致鱼体发病的污染因子,从根源上减少了鱼病的传播[8]。

2.4 为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优质的鱼苗

在高原鱼类生长缓慢,渔业种质资源逐渐减少的今天,人工增殖放流逐渐成为保护鱼类的重要手段。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能够为其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健康、优质的鱼苗。

3 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的不足

3.1 技术不够成熟

当前的水产业从业人员大多是老一辈的水产从业者,他们对黄河裸裂尻鱼的人工繁殖更多的是靠经验,没有掌握太多人工繁殖理论;而年轻一代的从业者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又太过于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致使人工繁殖技术在运用中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该有的效益。

3.2 受精率不高

在本次的人工繁殖过程中鱼卵的受精率虽然达到65%,但是与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受精率相比,在后期的改进中其受精率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4 提高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效率的措施

4.1 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

水产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对于生产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专业的从业人员,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4.2 培育高质量的亲鱼

高质量的亲鱼是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在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的过程中导致产卵率下降以及注射催产剂以后亲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亲鱼的体质过胖、体腔内有过多的脂肪积累。因此,在培育亲鱼的过程中应使用高质量蛋白源、适宜的能蛋比的饲料进行投喂,确保亲鱼能够摄取到满足其用于繁殖的各种营养素[9]。

4.3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從亲鱼的转运到水花下塘全过程中规范的操作,是亲鱼能否成功催产和避免亲鱼机械损伤的重要保障。配制催产剂时应准确按剂量量取生理盐水,如果生理盐水剂量过大会导致催产剂的浓度过小而达不到理想的催产效果;如果剂量过小会导致催产剂的浓度过高,而不能准确确定挤卵时间,从而错过最佳的挤卵时间。在注射催产剂时要掌握好注射针头的角度和深度,防止在注射过程中针头扎入心脏而使亲鱼死亡。在注射催产剂前要充分将亲鱼麻醉,防止在护鱼时因太用力而导致亲鱼体表黏液脱落后感染水霉[9]。

5 小结

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黄河裸裂尻鱼的繁殖力,应用技术也在生产中得到改进,是推进黄河裸裂尻鱼商品化生产的重要途径。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效益的好坏,既取决于亲鱼质量,也取决于人工繁殖的技术。生产实践中既要培育优良性状的亲鱼,确保用于人工繁殖的亲鱼在用于人工繁殖时性腺得到充分发育,从根源上为人工繁殖得到大量优质鱼苗提供前提条件;也要从技术方面入手,不断改进繁殖技术,进一步优化操作步骤,科学规范配套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的生产,为推动黄河裸裂尻鱼健康繁殖、快速生长、广泛食用提供前提保证,助推黄河裸裂尻鱼产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武云飞,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69-474

[2] 陈彦伶,杨焕超,李青芝,等.黄河裸裂尻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1(8):41-43.

[3] 李柯懋,唐文家,关弘韬.青海省土著鱼类种类及保护对策[J].水生态学杂志,2009,30(3):32-36.

[4]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95-196.

[5] 刘家星,曹英伟,李良玉,等.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J].渔业致富指南,2018(15):58-61.

[6] 唐文家.黄河裸裂尻鱼遗传多样性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7] 邓思红,陈修松,谭中林,等.黄河裸裂尻鱼胚胎发育和双头鱼形态初步观察[J].水生态学杂志,2014,35(4):97-100.

[8] 李金忠.鱼类人工繁殖的几点关键技术[J].养殖与饲料,2003(6):26-27.

[9] 李远友.家鱼人工繁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内陆水产,1996(2): 12-13.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