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绝灭鱼种林氏细鲫在福州人工繁育成功
近日,福建省观鸟协会原生鱼保育小组成员,在室内人工环境、室外仿生环境,成功繁育被列为“野外绝灭”的林氏细鲫。此举填补了我国林氏细鲫仿野外繁殖的空白。
林氏细鲫。
林氏细鲫是中国特有的原生淡水鱼,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体长可达5厘米。历史上,这种鱼分布在香港新界,是香港特有种,在广东的一些地方有零星分布。
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林氏细鲫被列为“野外绝灭”,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中则被列为“野生绝迹”。
2019年3月,福建省观鸟协会原生鱼保育小组成员张继灵,在闽清的一条溪流中发现了林氏细鲫,确认为福建新记录鱼种,标志着这一曾被认为已野外绝迹的物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该地区林氏细鲫的种群数量极少,当时仅有30尾至50尾。
2023年,福建省观鸟协会原生鱼保育小组成员王平,对该溪流中林氏细鲫的分布、数量和栖息地进行详细调查,发现林氏细鲫种群数量依旧稀少且面临诸多生存威胁。
为拯救这一极度濒危的物种,2023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福建省观鸟协会原生鱼保育小组联合启动林氏鲫人工繁育计划。
原生鱼保育小组经过多次野采,最终获得林氏细鲫种源37尾(公12尾、母25尾),由王平负责在室内环境及室外仿生态繁育池中繁育林氏细鲫。
首次人工繁殖林氏细鲫为期90多天,未观测到林氏细鲫产卵及孵化的幼苗。
溪流缸内的林氏细鲫。
经过多次调整环境,林氏细鲫室内外繁育近期取得阶段性成功:室内人工环境4批次繁殖林氏细鲫38尾;在户外仿原生池定期的水箱相机监测中,陆续发现林氏细鲫幼苗。
王平表示,人工环境下繁育阶段性的成功,解决了林氏细鲫后续保育所需的苗种来源问题,不仅为林氏细鲫资源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也为其他濒危鱼类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经验。
林氏细鲫体型较小且对水质敏感,可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人工繁育林氏细鲫可扩大其野外种群数量,最终达到解除濒危状态的目标。
来源:福州新闻网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