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及防治
发表时间:2023/06/01 08:03:48 来源:河北渔业 浏览次数:550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1、病原体
淋巴囊肿病是危害养殖牙鲆很严重的病毒病,该病是由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virus简称LCV)引起,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径200~250nm。为DNA病毒,病毒对乙醚、甘油和热敏感,对冷冻和干燥很稳定。病毒可在BF-2、LBF-1、CF细胞株上复制,生长温度20~30℃,适温为23~25℃。鱼体真皮结缔组织的间叶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肥大形成囊肿物。
2、流行规律
该病毒可浸染包括海水、淡水、半咸水的33科100多种鱼类,主要危害较高等的鲈形目、鲽形目、鲀形目,是世界性鱼病,流行于欧洲、北美洲,在澳洲、非洲,亚洲也有发现,我国近年随着工厂化养殖的迅速发展,以及养殖品种的国际、地区间的流通,淋巴囊肿病在我国也迅速蔓延,沿海地区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已频繁出现该病。
成熟的淋巴囊肿细胞破裂后释放病毒,通过水、鳃及损伤的皮肤、鳍入侵,也可经口感染,高密度养殖和外伤会增加感染几率。淋巴囊肿病的发生与养殖水温无密切关系,而与苗种本身的体质、携带病毒及病毒的积累程度有关。据报道淋巴囊肿病是一种慢性病,对寄主的影响小,引起死亡少。但从我国沿海和天津市疫情来看,有的牙鲆养殖场的发病率达到80%以上,成亚急性暴发,病死鱼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病症轻的牙鲆摄食正常且有自愈现象。自愈大都发生在牙鲆大批发病的2~3个月之后,自愈牙鲆体质弱,在运输过程中死亡率超过了80%,失去了商品价值。
3、症状和病理
患病牙鲆发病时摄食不自主,生长缓慢,鱼体瘦弱,外表难看,失去经济价值;患病严重的牙鲆基本不摄食,部分死亡。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有单个或成群的珠状肿物,大多数分布在血管附近,小如念珠,大如菜花;颜色有乳白色、粉红色和淡灰色,成熟的肿物可轻微出血;有时淋巴囊肿也出现在肌肉、腹膜、心包、咽、肠壁、卵巢、脾、肝等的膜上,尤其在海水鱼中常见。病理组织切片表明:囊肿细胞在切片组织中相互挤压、呈不规则形;细胞和细胞核肥大化,细胞体积约为正常的100倍。直径可达100μm,有时可达1mm;细胞质内有许多嗜碱性、具网状结构、形状不规则的大型包涵体。该病不仅引起牙鲆鱼皮肤病变,也同时引起肝、肾、心肌的组织病理变化,形成肝炎、肾炎、心肌炎,以及牙鲆鱼体质恶化。
4、发病原因
4.1养殖牙鲆较野生牙鲆抵抗力弱,易感性高。
4.2工厂化养殖密度大,牙鲆鱼皮肤受损的情况较多,增加了感染几率。
4.3国际间、地区间鱼苗、鱼种、亲鱼的流通,也造成了疫病的流行蔓延。1997~1998年山东威海地区大面积暴发牙鲆淋巴囊肿病,经流行病学调查是由于引进韩国牙鲆亲鱼及苗种时不慎将该病带入我国,损失惨重。
5、诊断方法
5.1通过肉眼观察鱼进行初步诊断。但发病初期可能会与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的胞囊混淆,后两者可在显微镜下检出胞囊内活动的虫体。
5.2进行组织切片可确诊,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可见淋巴囊肿细胞内有大量20面体的病毒颗粒。具有厚的透明囊,在细胞中央有1个大核和核仁,胞浆内有多个嗜碱性包涵体;开始老化的淋巴囊肿细胞可能缺乏核及包涵体,但大量的嗜酸性胞浆是同质的。
6、防治方法
牙鲆淋巴囊肿病,目前尚无敏感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
6.1加强苗种、鱼种、亲鱼的防疫检疫,截断疫源。
6.2鱼池进行彻底清塘,育苗水经紫外线或臭氧装置消毒,保持池内清洁。
6.3减少放养密度,尤其在高水温期,随着牙鲆的生长要及时分池,过高的养殖密度使牙鲆的抵抗力降低。
6.4人工清池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操作后用抗生素药浴,以防出现伤口继发感染。
6.5发现病鱼及时捞除,销毁病死鱼,避免与发病池的鱼和水接触。
6.6发病鱼池应全池遍洒消毒药,以防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6.7 22~25℃高温水结合过氧化氢药浴可使病鱼体表囊肿消失,效果显著。
淋巴囊肿病是危害养殖牙鲆很严重的病毒病,该病是由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virus简称LCV)引起,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径200~250nm。为DNA病毒,病毒对乙醚、甘油和热敏感,对冷冻和干燥很稳定。病毒可在BF-2、LBF-1、CF细胞株上复制,生长温度20~30℃,适温为23~25℃。鱼体真皮结缔组织的间叶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肥大形成囊肿物。
2、流行规律
该病毒可浸染包括海水、淡水、半咸水的33科100多种鱼类,主要危害较高等的鲈形目、鲽形目、鲀形目,是世界性鱼病,流行于欧洲、北美洲,在澳洲、非洲,亚洲也有发现,我国近年随着工厂化养殖的迅速发展,以及养殖品种的国际、地区间的流通,淋巴囊肿病在我国也迅速蔓延,沿海地区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已频繁出现该病。
成熟的淋巴囊肿细胞破裂后释放病毒,通过水、鳃及损伤的皮肤、鳍入侵,也可经口感染,高密度养殖和外伤会增加感染几率。淋巴囊肿病的发生与养殖水温无密切关系,而与苗种本身的体质、携带病毒及病毒的积累程度有关。据报道淋巴囊肿病是一种慢性病,对寄主的影响小,引起死亡少。但从我国沿海和天津市疫情来看,有的牙鲆养殖场的发病率达到80%以上,成亚急性暴发,病死鱼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病症轻的牙鲆摄食正常且有自愈现象。自愈大都发生在牙鲆大批发病的2~3个月之后,自愈牙鲆体质弱,在运输过程中死亡率超过了80%,失去了商品价值。
3、症状和病理
患病牙鲆发病时摄食不自主,生长缓慢,鱼体瘦弱,外表难看,失去经济价值;患病严重的牙鲆基本不摄食,部分死亡。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有单个或成群的珠状肿物,大多数分布在血管附近,小如念珠,大如菜花;颜色有乳白色、粉红色和淡灰色,成熟的肿物可轻微出血;有时淋巴囊肿也出现在肌肉、腹膜、心包、咽、肠壁、卵巢、脾、肝等的膜上,尤其在海水鱼中常见。病理组织切片表明:囊肿细胞在切片组织中相互挤压、呈不规则形;细胞和细胞核肥大化,细胞体积约为正常的100倍。直径可达100μm,有时可达1mm;细胞质内有许多嗜碱性、具网状结构、形状不规则的大型包涵体。该病不仅引起牙鲆鱼皮肤病变,也同时引起肝、肾、心肌的组织病理变化,形成肝炎、肾炎、心肌炎,以及牙鲆鱼体质恶化。
4、发病原因
4.1养殖牙鲆较野生牙鲆抵抗力弱,易感性高。
4.2工厂化养殖密度大,牙鲆鱼皮肤受损的情况较多,增加了感染几率。
4.3国际间、地区间鱼苗、鱼种、亲鱼的流通,也造成了疫病的流行蔓延。1997~1998年山东威海地区大面积暴发牙鲆淋巴囊肿病,经流行病学调查是由于引进韩国牙鲆亲鱼及苗种时不慎将该病带入我国,损失惨重。
5、诊断方法
5.1通过肉眼观察鱼进行初步诊断。但发病初期可能会与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的胞囊混淆,后两者可在显微镜下检出胞囊内活动的虫体。
5.2进行组织切片可确诊,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可见淋巴囊肿细胞内有大量20面体的病毒颗粒。具有厚的透明囊,在细胞中央有1个大核和核仁,胞浆内有多个嗜碱性包涵体;开始老化的淋巴囊肿细胞可能缺乏核及包涵体,但大量的嗜酸性胞浆是同质的。
6、防治方法
牙鲆淋巴囊肿病,目前尚无敏感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
6.1加强苗种、鱼种、亲鱼的防疫检疫,截断疫源。
6.2鱼池进行彻底清塘,育苗水经紫外线或臭氧装置消毒,保持池内清洁。
6.3减少放养密度,尤其在高水温期,随着牙鲆的生长要及时分池,过高的养殖密度使牙鲆的抵抗力降低。
6.4人工清池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操作后用抗生素药浴,以防出现伤口继发感染。
6.5发现病鱼及时捞除,销毁病死鱼,避免与发病池的鱼和水接触。
6.6发病鱼池应全池遍洒消毒药,以防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6.7 22~25℃高温水结合过氧化氢药浴可使病鱼体表囊肿消失,效果显著。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下一篇:南移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攻略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