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蚶浅海底播增养殖试验

发表时间:2025/01/20 10:37:02  来源: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3期  作者:沈智宾,张驰,尤宗博  浏览次数:173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魁蚶又名赤贝、血贝,打开贝壳有血色的东西流出由此而得名,因此被誉为贝中女王。其味美肉嫩、营养丰富,是山东半岛黄渤海区域浅海贝类捕捞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魁蚶资源捕捞过度,致使野生魁蚶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量遭到严重破坏。赵春暖,蔡忠强等曾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实验站开展渤海湾魁蚶吊笼与底播增殖实验研究;孙鹏飞,王卫民等曾在山东烟台海洋综合管理站开展浅海底播养殖魁蚶试验;邱兆星,刘广斌等在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开展了山东省魁蚶底播增殖产业开发技术研究;为魁蚶浅海底播增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1 魁蚶的生态习性

野生魁蚶主要分布于盐度较高的浅海水域,山东半岛文登、威海、青岛均有一定产量。主要生长于水深3~50 m的潮间带砂质海底,其中水深20~30 m处栖息密度最大,壳长1.5 cm以下魁蚶靠足丝附着于石砾或贝壳上生长,壳长大于1.5cm的魁蚶以营埋栖生活为主,埋栖深度15 cm左右。由于魁蚶在1月龄~2月龄生长速度较快,3月龄之后的个体生产速度极为缓慢,山东半岛地区出产的魁蚶多以2月龄~3月龄为主,浅海底播养殖的魁蚶多数为2月龄~3月龄期间采捕。魁蚶为杂食性贝类,主要摄食范围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等为主。

2 底播增养试验场地的选择

根据魁蚶的生态习性确定魁蚶的底播增殖试验场地需满足如下条件:①潮流畅通、饵料丰富;②海水水质满足养殖用水标准;③水深20~30 m左右、全年水温平均温度18℃、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27℃、海水溶解氧饱和度80%以上、盐度变化范围介于26~33;④海底底质为软泥或者泥砂底质;⑤无海星、沙蚕和蟹类等敌害生物的海区。

鉴于以上条件,选择试验场地位于胶东半岛南侧沿海的浅海海域,试验养殖场地总面积为5000亩(5000×666.7 m2)。该处海水水质较好,夏季最高水温26℃,盐度介于27~32,平均水深26 m,泥沙底质,海底无暗流且饵料丰富。为了方便区分和管理,在海底打桩并用绳索安设浮标对试验海域进行圈定。底播增养放苗前进行场地清理工作,利用机载底拖网反复对试验场地进行清场,去除海星、沙蚕和蟹类等敌害生物,同时平整疏松了海底底质,利于魁蚶的下潜生长。

3 魁蚶底播苗种培育

3.1 种蚶选择和催熟

在自然海区捕捞野生魁蚶,挑选个体壳长7~8 cm(3龄~4龄)的魁蚶作为育苗亲体并置于浮动式网箱暂养采取常温催熟方式。种蚶个体的重量一般介于0.20~0.25 kg/只,网箱规格100 cm×80 cm×30 cm,每个网箱暂养10只种蚶,雌雄比例为1∶1。网箱温度每天升温1℃,升至21℃后恒温催产,期间加强换水和倒池频率,一般每天换水1/2~2/3左右,保持网箱内水的流动性,并保持供氧充足,投喂饵料以三角褐指藻为主,投喂频率为8次/天,单次投喂量3万细胞/mL。该条件下,暂养8~12天种蚶即可自然产卵。

3.2 产卵孵化与稚贝培育

3.2.1 产卵孵化

种蚶自然产卵后立即捞出雄蚶以提高受精率并保持水质,受精卵的密度控制在30~60粒/mL,及时与雌性种蚶进行分开培养。受精卵培养箱内进行2~3次洗卵并按照2 g/m3的剂量投放抗生素和EDTA二钠,期间还需加大充气量保持溶解氧的充裕并使水流处于微流动状态,以防止受精卵下沉堆积。

受精卵经过20~24小时的孵化,采用300目筛网及时选择D型幼虫移至培育池进行培养。D型幼虫培育池的水温需介于21℃~24℃、盐度介于28~31、COD≤1 mg/L、DO≥5 mg/L。

培育池培养密度10个/mL,投喂饵料以小球藻为主,投饵量5~10万细胞/mL,投饵频率为4~5次/日,每日1次全量换水量。

3.2.2 稚贝培育

选择在胶东半岛南侧沿海水深3~8 m、饵料丰富、水质清澈的地点作为稚贝培育基地。本次实验选育1.72亿粒稚贝,装苗袋规格为50 cm×80 cm,每袋装2万粒~4万粒稚贝,挂袋间距1 m与海底距离2 m。期间经历3个分袋期:①15天左右、稚贝≥2 mm时,按照2000~5000粒/袋进行首次分袋;②40天左右、稚贝≥5 mm,第二次分袋,按照1000~2000粒/袋进行分袋;③60天左右、幼贝壳长达到10 mm左右,分苗至扇贝养殖笼,按照100~150粒/层。

经过3个月的稚贝培育,共培育规格≥2 cm的底播苗种5600万粒,成活率为32.5%。

4 魁蚶底播放养增殖

4.1 底播增养季节

魁蚶苗种的底播增养一般选择春秋季节,该季节胶东半岛南侧沿海区域平均水深26 m位置的水温较为适宜,且与稚贝培育的培育温度相当,介于21℃~24℃,适宜魁蚶的下潜,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底播增养季节的选择需注意尽量避免冬季或夏季开展,该两个季节随着水深的不同,水温差异较大,尤其是针对水上播苗法水温的急剧变化对魁蚶苗种的底播存活率影响较大。

4.2 底播方式

魁蚶底播方式有两种,水上播苗法和水下播苗法。其中水上播苗法是把蚶苗散入底播海域,底播苗种自动沉入海底,该方法具有作业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但是该方法的播苗精度较低、蚶苗成活率较低;水下播苗法是通过设备或潜水员下潜至底播海域海底,进行播苗,生产成本高,但是播苗成活率高。为保证魁蚶底播的成活率,本次实验采取水上播苗方式。

4.3 底播密度

参考魁蚶的生态习性,壳长大于1.5 cm的魁蚶以营埋栖生活为主,底播苗种的规格一般选择≥2 cm的蚶苗。魁蚶底播密度的选定需综合考虑底播海域的饵料丰富程度、底质的组成、海水水质、水温、溶解氧含量等因素,常规撒播密度15粒/m2左右。

本次实验平均壳长2.0 cm左右,底播密度可适当增加,试验养殖场地总面积为5000亩,底播苗种5600万粒,1.12万粒/亩(折合16.7粒/m2),蚶苗平均体重1.96 g,共投放苗种109.76 t蚶苗。

5 底播试验结果

2021年10月,在底播试验两年后,对魁蚶底播放养增殖区域进行捕捞,捕捞面积为5000亩,回捕率7.4%,魁蚶个体体重56.3 g,平均壳长5.2 cm。

6 结论

(1)在胶东半岛南侧沿海的浅海海域试验的成功,表明该区域实行魁蚶底播放养增殖技术是可行的。

(2)魁蚶底播放养增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回捕率达到7.4%,底播两年时间魁蚶平均壳长5.2 cm,即可达到商品规格。

(3)魁蚶底播放养增殖技术能够实现魁蚶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效解决了由于魁蚶资源捕捞过度导致的野生魁蚶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量破坏问题。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