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渔业的内涵与特征
渔业为人们提供了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水产品,为全世界提供了近五分之一的食用动物蛋白[2]。中国是渔业生产大国,2016年水产品产量6 900多万t[3],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提高发展质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食物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近海渔业资源日趋衰退,然而水产养殖的密度过大、病害频发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渔业生产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多年来,由于对深远海渔场与资源状况掌握不足,同时受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保护救援难等因素的困扰,导致深远海捕捞开发能力差、效益低。对应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渔业亟待进行结构性改革,开拓渔业发展新空间,以增强渔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此背景之下,深蓝渔业的概念应运而生,特别是挪威SALMAR公司在中国建造的“Ocean Farm 1”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已投入运行[4],深蓝渔业成为学术界、产业界及社会热议的话题。但是有关深蓝渔业的定义与内涵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分析阐述。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梳理深蓝渔业的内涵,明确深蓝渔业的发展理念,以推进深蓝渔业建设,促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优化提升现代渔业生产方式。
1 深蓝渔业提出的背景
1.1 国外背景
深蓝渔业是在国际社会大力推进蓝色经济的背景下提出的,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蓝色经济的延伸、发展和新拓展。国际上蓝色经济是在1999年10月加拿大举办的“蓝色经济与圣劳伦斯发展”论坛上首先提出,当时蓝色经济的内容仅针对河流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冈特·鲍利(Gunter Pauli)在《蓝色经济》一书中提出“蓝色经济就是为了保证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演化路径,以便从大自然无尽的创造性、适应性和丰裕性中获益,是接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的循环经济”[6-7]。在筹备201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峰会)的机构间报告中,提出蓝色经济应包括海洋生态保护、渔业和水产养殖、应对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岸带管理等内容[5,8]。2012年欧盟通过了《蓝色增长倡议》,确定了包括水产养殖在内的6个发展蓝色经济的主要领域,尤其是通过实施《地平线2020计划》,促进海洋科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推动蓝色经济增长[9-10]。太平洋小海岛国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大力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特别关注渔业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3年发出“蓝色增长倡议”,围绕粮食安全,充分挖掘海洋、沿海以及河流、湖泊、湿地的潜力,发展可持续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带来经济增长[2]。近几年,在北欧、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美等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养殖发展遭遇瓶颈,也在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12]。
1.2 国内背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提出“蓝色革命”的构想,随后多位学者先后提出“蓝色产业”、“蓝色经济”的概念[8]。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发展蓝色经济,随后各海洋大省纷纷行动,山东省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广东提出建设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等[13-15]。在广东省2012年印发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率先提出“发展深蓝渔业,大力推进深水网箱产业园建设”,从中可以看出,深蓝渔业的内容仅仅是指在深远海开展养殖生产。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举办了深蓝渔业工程与装备研讨会,并联合组建“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共同发起成立了“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16-19],加快推动深蓝渔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深蓝渔业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包括深远海养殖、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水产品船载加工等内容[20]。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总承包建造了挪威SALMAR公司的“Ocean Farm 1”半潜式深远海洋殖平台。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挪威Ocean Aquafarms AS公司签约,为后者承建5座“Hex Box大型养殖网箱”[4]。深蓝渔业得到了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2 深蓝渔业的内涵
2.1 深蓝渔业的概念
深蓝渔业是面向深远海和大洋极地水域,开展工业化绿色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上物流信息通道建设,构建“捕—养—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实现“以养为主、三产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2 深蓝渔业的内容
深蓝渔业是由可持续捕捞渔业、深远海工业化绿色水产养殖业、高值化的水产品加工业、海上冷链物流和信息保障服务业等组成的“捕—养—加—网”的有机整体,总体结构见图1。其中,以可持续捕捞渔业为基础,以深远海工业化绿色水产养殖业为主体,以高值化水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海上冷链物流和信息保障服务业为保障。
图1 深蓝渔业总体结构
2.2.1 可持续捕捞渔业是深蓝渔业的基础
海洋渔业资源作为可再生食物资源,是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的潜在资源,以及为水产养殖提供高品质饲料的重要来源。1988年全球捕捞产量超过7 800万t,随后,产量稳定,基本保持在8 000万t左右,为解决饥饿、抗击贫困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根据FAO最新的评估,2015年全球在最大产量上可持续捕捞的鱼类种群占总评估种群的59.9%,未充分捕捞种群占总评估种群的7.0%[21]。一方面,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的鱼类种群比例呈下降趋势,比如作为生产鱼粉的主要鱼种鳀鱼,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全球产量明显下降,导致鱼粉产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业对鱼粉的需求又逐年增加,由此进一步加大了鱼粉需求缺口。另一方面,存在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比如沙丁鱼种群处于未充分捕捞状态,在多数区域的底栖资源处于充分可持续捕捞状态[21],还有人类目前探明最大的可再生生物蛋白库资源南极磷虾,其生物储藏量约为3.79亿t左右,可持续捕捞量约为1亿t,具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将是可持续捕捞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1-22]。因此,以海洋生物种群资源探查与利用为基础,围绕小型大宗海洋生物资源,通过发展负责任的可持续捕捞方式,既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资源,满足人类对食用水产品和水产动物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为鱼粉和鱼油等饲料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解决水产饲料因养殖产量不断攀升而需求旺盛的问题,是深蓝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2.2 深远海工业化绿色水产养殖业是深蓝渔业的主体
水产养殖有效利用海洋动物蛋白和谷物原料,是高效的水产动物蛋白生产方式。2014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水产养殖业对人类水产品消费的贡献首次超过野生水产捕捞业[2],成为渔业生产的主体,标志着海洋渔业将向“以养为主”转变。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养捕之争”到1986年确立“以养为主”方针,再到1988年实现养殖量超过捕捞量,2016年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居世界首位,对推动现代渔业向“以养为主”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21,23-24]。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到2050年,如何养活超过97亿人口,满足人类对动物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将是一项紧迫任务[2]。水产品需要再增加的产量主要还需通过发展水产养殖来实现[25]。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全球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1.868亿t,其中一半左右将来源于水产养殖[26]。目前内陆和近海水产养殖病害、品质、安全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面临因人口不断增长对动物蛋白的巨大需求,需要向深远海水域拓展养殖新空间,依靠深远海巨大的生态容纳量及远离陆源性污染的水质条件,以可持续工业化绿色养殖生产为主体,变蓝色海洋为“蓝色粮仓”,以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开发新型养殖品种,发展大型海上养殖平台及其生产体系,构建基于优质鱼产品工业化陆海联动养殖模式,打造现代渔业新型生产方式,形成深远海工业化绿色水产养殖新兴产业。
2.2.3 高值化水产品加工业是深蓝渔业的支撑
深蓝渔业因其远离大陆的特殊性,特别要注意收获后处理、加工、防腐、包装、储存和运输,以保持其品质和营养属性,避免浪费和损失,需要以高值化加工利用为支撑,通过发展船载加工、储藏技术与装备,实现蛋白质的高值化利用与水产品的保鲜、保活。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水产品消费的扩大以及商业化,食品加工和包装的技术日益创新,水产品原材料利用效率、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得到提高,提升了水产品品质、安全和营养。另外,因为兼捕、加工技术和食用习惯等原因,目前全球捕捞生产过程中有至少8%的渔获物未被利用,而被重新扔回海里,有27%的上岸渔获物在上岸后到消费市场的过程中被损失或消耗掉,大量渔获物的副产物被当作废料丢弃[2,21],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随着船载加工技术改良,可以提高杂鱼和鱼副产品利用率,提升生产鱼粉的能力,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渔获物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日益获得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渔副产品的使用已发展成重要产业,通过高值化精深加工,可以更高效、安全地利用鱼副产品生产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生物燃料、手工艺品、天然色素等,推动水产品向多元化、高值化发展[22]。可见,高值化水产品加工业是推动深蓝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2.4 海上冷链物流和信息保障服务业是深蓝渔业的保障
对应深蓝渔业的深远海养殖、海洋资源开发及海上加工的产业布局,发展覆盖全产业链的“物联网+”信息化体系,实现深蓝渔业的智能生产、智慧管理与可追溯的质量体系,是推动深蓝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水产品具有高易腐性的特点,对流通温度和流通时间的要求较高,通过发展养殖鱼产品活鱼运输船、加工渔获物冷藏运输船等构建海洋水产品全程冷链物流网络,可以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质,实现由深远海产地到餐桌的无缝衔接。深远海养殖由于远离大陆,如何做好人员、物资和产品的安全运输,是深蓝渔业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渔业船联网串联各生产单元,实现养殖系统、渔业船舶和物流系统智能化控制与信息化管理,可以形成海陆联动的海上物流大通道、陆上物资与产品配送体系和优质水产品可追溯体系,整体提升深蓝渔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价值[27]。同时,由于深蓝渔业作业地点还会受到高海况、风暴潮等海上复杂气候的影响,利用渔业船联网等信息化系统,建立深蓝渔业海洋信息感知和环境预报平台,可以做好洋流预报、海洋生物资源探查、灾害性海况和气候预测、预报与预警,保障深蓝渔业健康发展。
3 深蓝渔业的特征
深蓝渔业定位于深海大洋,由可持续的捕捞渔业、深远海工业化绿色水产养殖业、高值化的水产品加工业、海上冷链物流和信息保障服务业等组成,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3.1 深蓝渔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深蓝渔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包括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可持续捕捞渔业和工业化水产养殖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生产的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加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同时捕捞渔业还能为水产养殖业提供饲料等资源;高值化的水产品加工业以第一产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对第一产业具有带动作用,是三大产业的核心;海上冷链物流和信息保障服务业不生产产品,属于第三产业,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物流和网络服务保障,促进一二产业发展。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捕—养—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生产新模式。
3.2 深蓝渔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深蓝渔业需要构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产业规模,涉及养殖品种、养殖技术、设施装备、能源供给、物流加工、信息工程、国际法律、国际贸易等多学科领域[28-30],是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点是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科技人员和科技创新能力占重要地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金融政策扶持和技术设备保障,增强初期孵化阶段经济压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撑深蓝渔业产业长远有序发展。
3.3 深蓝渔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产业
深蓝渔业是渔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同于传统渔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的生产体系。规模化的投资建设、标准化的生产规程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是产业构建的基本前提。传统的渔业企业投入能力有限,行业外有实力的企业存在投资风险之虑,需要传统渔业企业与行业外的工业和投资企业协同配合,建立有效的生产、质量管理与市场营销体系。据初步测算,一艘10万t级的深远海生产平台的总投资约2亿元,年产值可达2亿元,除去生产运营相关的饲料、能源、人力、耗材、设备折旧等成本后,年利润可达0.72亿元,3年不到就能收回投资,具有丰厚的经济回报,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特点的新兴产业。
4 结论
综上所述,深蓝渔业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蓝色经济”的发展与延伸。深蓝渔业是一个由可持续捕捞渔业、深远海工业化绿色水产养殖业、高值化的水产品加工业、海上冷链物流和信息保障服务业等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全产业链融合、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以及风险高、投入高和回报高等特征。因此,可以将深蓝渔业定义为:深蓝渔业是面向深远海和大洋极地水域,开展工业化绿色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上物流信息通道建设,构建“捕—养—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实现“以养为主、三产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深蓝渔业发展,打造渔业航母,将有利于拓展渔业发展新空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开创现代渔业发展的新局面;有利于满足优质食物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实现“屯渔戍边、守望海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