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水生动物——河蚌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的一类动物统称,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歪儿,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肉可食用,也可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
有的地区用为淡水育珠蚌,用作育珠的主要为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蚌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还吃小型微生物。
壳形多变化,两壳相等,壳顶部刻纹常为同心圆型或折线型,但多少有些退化。铰合部变化大,有时具拟主齿。具1外韧带。鳃叶间隔膜完好,并与鳃丝平行排列,外鳃的外叶后部与外套膜愈合,有鳃水管。鳃与肛门的开口以隔膜完全区分。
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角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缘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雌雄性体形有一些差异,在腹缘有一个凸起, 这凸出部分和繁殖有关, 是幼虫的临时居所。
栖息
在自然环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冬春寒冷时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体部分潜埋在泥沙中,前腹缘向下,后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进行呼吸摄食。天热时则大部分露在泥外。无齿蚌一般生活在泥质底、pH值在5~9的静水或缓流的较肥的水中。
摄食
蚌的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纺锤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硅藻。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依靠蚌壳的开闭,外套膜内侧纤毛和鳃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食物便随水进入蚌体。食物随水进入外套腔,颗粒沿鳃丝向上移至鳃的基部,再向前移动至唇瓣,经唇瓣选择后小颗粒进入口中,大颗粒则由内鳃边缘向后移动,在两腮相交处,入外套膜痕至后端,两壳猛闭排出体外。据有人统计,每天流进蚌体的水可达40升。
行动
蚌的行动能力很弱,环境平静时,由韧带牵行,徽微张开双壳,徐徐伸出斧足。一般斧足向壳的前方伸出,并固定在泥地上,再收缩蚌体向前移动。这种爬行非常缓慢,通常一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凡蚌体经过之处均留有一条浅沟。当蚌遇到敌害时,斧足很快缩回,闭壳肌同时急剧收缩,双壳紧闭以御外敌。
生长繁殖
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通,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直至钩介幼虫形成。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渡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
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
幼虫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
淡水中鰟鮍鱼(Rhodaus 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钩介幼虫也趁此接触鰟鮍鱼,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中,形成囊状。幼虫通过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一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