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初探
近年来,随着热带观赏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品种在苗种培育阶段都需要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淡水轮虫的培养已成为观赏鱼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积极探索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现已能常年稳定高效培养出淡水轮虫。
1.池塘条件
利用原有轮虫培养池,通过小改大、浅改深等措施,改成3口池,每口池面积400-660m,总面积 1400m,池深 1.4-1.5m,水深1.0-1.2m,池底平整,池堤坚固,保水保肥,排灌方便。池上方搭建大棚,保证夏季水温低于30℃,冬季水温高于15℃,保证轮虫常年繁殖,为观赏鱼常年繁育提供稳定而充足的轮虫。3-5口池为一个组合,这样可以轮番捕捞轮虫。
2.淡水轮虫培育技术
2.1清塘:清塘的方法有两种,一为干水清塘,把池水排干,在烈日下曝晒3-5天,即可达到清塘的目的。如果认为有必要,可再用清塘药液部分或全泼洒池底和池壁。另一种是带水清塘,即培养池连池水一起消毒,按水体量加入药物杀死敌害生物,在没有池水浸泡到的池壁,则用清塘药液泼洒消毒。清塘的药物常用的有漂白粉,漂白粉有效含量25%-35%,用量为每平方米60g,清塘后药效3-5天即可消失。
2.2注水:清塘药效消失后即可注水入池。注入池中的水必须通过孔径200目或者250目的密筛网过滤,以清除敌害生物。
2.3肥水培养: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使用,这种方法可维持较长肥效,以供应藻类大量繁殖的营养要求。以发酵鸡粪的效果较为理想,每亩第一次施用80-100kg的鸡粪肥,均匀施撒在培养池内,施好基肥后每亩再施2kg尿素和0.5kg过磷酸钙或水稻专用复合肥10kg均可。在清塘过程中,除杀死敌害生物外,单胞藻类也被杀死,因此需要培养轮虫的饵料单胞藻类。土池培养基本采用天然水体带进来的混杂藻类作为培养澡种。施肥培养藻类,一般4-7天基本可繁殖起来,便可接入轮虫种。根据轮虫生长情况,每隔5-7天追施肥料一次。
2.4接种: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以2-5个/mL为宜,本试验所需的轮虫种是从上海的天然水体捕捞来的萼花臂尾轮虫,通过氧气袋充氧运输到试验基地。在适宜的温度、饵料、溶氧、光照等条件下,经8-10天即可扩大培养或收获。
2.5水质控制:轮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水质关系很大。在培养过程中,随着轮虫密度的增加、饵料密度的变化以及轮虫排泄物的积累,水体中的理化因子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应定时观测水质,及时补加新水。
2.6投饵:轮虫培养的饵料投喂主要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和菌类食物混合投喂,因此,根据池中轮虫的生长情况及观赏鱼苗种繁育所需轮虫的数量适时投喂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看水色施肥,一般一个星期泼一次。
2.7补水。保持常流水,慢慢加水,不能忽然加大水量,以免造成应激反应,影响轮虫生长。一般加水以保持池水有少量溢出即可。
2.8及时补充碳元素。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池塘中的碳元素减少,碳元素减少影响藻类的繁殖,此时应及时补充碳元素,一般一个月亩用碳铵5kg即可。
3.收获:当轮虫密度达到高峰期40-50个/mL时,为了防止短时间内轮虫将池水滤清,需要及时收获轮虫,补充肥料和水,使单细胞藻类维持在适宜的密度,以保证轮虫常年繁殖,提供稳定而充足的轮虫。
4.小结与讨论
4.1室外土池培养淡水轮虫是一种高效低耗的培养模式,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低、水温低,对水中浮游植物的繁殖影响大,影响轮虫的繁殖。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为使培养的轮虫达到最快的生长繁殖速度,保证常年稳定培养轮虫,需在土池上方加盖大棚,保证冬季池水温度在20℃以上,利于轮虫的培养。
4.2土池培养轮虫一般3-4个月为一个培养周期,由于水质老化,敌害生物多,不利于轮虫的繁殖,此时应该把池水排干,经曝晒3-5天,然后全池消毒,重新注水,施肥培养水质,搅动底泥,进入新一轮的培养。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