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鱼类越冬和冬季水体的变化规律

发表时间:2024/12/31 21:20:21  浏览次数:16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敬请关注!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与鱼的生长密切相关。冬季降临,水温下降,鱼也就随之进入越冬状态。大约从十月中旬或十一月(地区不同而异)水温降至10℃左右,鱼类基本停食开始,至来年三月或四月初(地区不同而异)解冻,鱼类开食的这一段时间,称之为越冬期

一、越冬池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水深

应保证越冬池不冻水层在1-1.5米以上。由于越冬池在长期的封冻期中,池水不断渗漏,因此,只考虑入池时的水深是不够的,要注意越冬池的水位变化,及时采取补水措施,使越冬池水保持在要求的范围之内。

2.底质

池底要求平坦,淤泥厚度应在10厘米左右,因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虽能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但过多的淤泥在分解过程中,将消耗大量氧气容易造成缺氧。所以越冬池的底泥应有但不能过多。

3.水质

鱼类越冬用水不宜全部使用原塘老水,最好兑入一半以上的新水,水的透明度应小于35厘米,略带肥度,水中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冰下光合作用补充水中的氧气,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4.面积

对越冬池的面积无特殊要求,只要出池方便,大小均可,最好面积为2-5亩。

二、越冬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

1.水温

结冰越冬池冰下水温常出现垂直分层现象,近冰层水温一般在0℃左右,向下逐渐增高,比如水深达1.5米以上,底层水温可达4℃。冬季鱼类一般集群在深水处。如果采取循环水或补水等增氧措施,冰下水温的自然垂直分布将被打破,底层的水温可降低到0.2℃,当停止注水后,水温会自然回升但底层的水温一般不会再达到4℃。

2.冰下光照度

除冰上积雪厚度达50厘米以上,冰下水层都能有一定的光照。光照度的大小与冰的透明度和积雪的厚度密切相关,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明冰,无论厚薄,透光率可达30%以上,最大为63%;乌冰的透光率一般为10%左右,最大为12%;覆雪20厘米~30厘米,透光率大大降低,仅为0.15%。

有些地方冬季不太寒冷,冰厚大都在40厘米~45厘米左右,且有时中午融化,然后再冻结,这种乌冰的透光性差,虽然冰并不厚但冰下的透光率大大降低。越冬期间如能及时打扫积雪,保持较高的透光率,水下的照度基本上可以满足藻类光合作用的需要。这对改善越冬水质,提高溶氧含量是十分有利的。

3.水质变化

池面结冰后,水与空气隔绝,形成了一个不受大气影响的小环境。因此,鱼类和水生生物的代谢活动及有机物质的分解均在这个小环境中进行,故氧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产生会使水体的理化、生物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

⑴溶解氧。

结冰后水中溶氧量的变化与池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动物数量、底质和冰的透光性等有密切关系。冰下水中溶氧来源于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的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量在封冰期的变化趋势取决于浮游植物的日产氧量和生物及底质等日耗氧量的平衡状况

如果浮游植物日产氧量大于生物呼吸和有机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那么水中溶氧量则逐日增大。如果浮游植物的日产氧量小于生物呼吸及有机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水中的溶氧量则逐日减少。

越冬期间水中的溶氧量和日净产量与池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冰的透明度有密切关系。绿藻(衣藻、小球藻等)、金藻(棕鞭藻、单鞭金藻等)及硅藻(针状菱形藻、角刺藻等)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大,日产氧量多,而隐藻产氧量较少。明冰透光性比乌冰和覆雪好,因此,在同样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产氧量多。

浮游植物较少的池塘水中溶氧量的变化规律,一般是在封冰后,水中溶解氧逐日减少。刚封冰时,水中的溶氧量可达11毫克/升~15毫克/升,随后由于耗氧量大于光合作用产氧量,溶氧量逐渐降低,在融冰前最低,有时降到2毫克/升~3毫克/升以下。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

越冬池溶氧量的垂直分布情况与池水透明度有密切关系。当池水浮游生物多,透明度低,冰下照度随水深而递减,各水层的浮游植物产氧量也随照度削弱而递减,加上底层有机物分解耗氧,所以通常表层溶氧量高于底层。

但是,当冰的透光性好,池水透明度大和水较浅时,光照可直接射入底层,整个水层的浮游植物都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有时底层的浮游植物量多于表层,此时,底层的溶氧量常高于表层。

⑵二氧化碳。

封冰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由于二氧化碳的积累,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日增加。据记载,越冬期间水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含量为174毫克/升。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60毫克/升对鱼类有害,超过200毫升/升,可致鱼类死亡;尤其是在缺氧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增加还会加快鱼类死亡,这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水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降低二氧化碳对水质的影响。

⑶硫化氢。

在封冰后缺氧的情况下,硫化氢是在还原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水中的硫酸盐和有机物(蛋白质)的矿化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物质,对鱼类有极强的毒性,即使水中含有极微的硫化氢也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同时,它的氧化还要消耗水中氧气,1毫克硫化氢氧化需消耗水中1.4毫克的氧。因此,在产生硫化氢的水体中,溶氧量会迅速下降。不过在不缺氧气的情况下很少发生。

⑷pH值。

封冰后水体由于二氧化碳的积累,pH值会逐渐降低,由弱碱性变为中性或弱酸性。

三、冬季鱼类和水体变化的分析

1.鱼体变化方面

⑴冬季水温较低,鱼体代谢强度减缓,很少摄食或者不摄食。在北方,水温降低至4℃时,鲤鱼基本不摄食。

⑵在冬季,鱼体对氧气的消耗显著降低。在2℃时,鲤鱼耗氧率为41mg/(kg·h),而夏季时耗氧率可达571mg/(kg·h)。呼吸频率的相关数据也能证实耗氧变化的结果:在低温时,鲤鱼的呼吸频率下降到19次/分钟,而夏季时,鲤鱼的呼吸频率可达170次/分钟。

⑶鱼体出现应激反应。一方面,低温引起鱼体产生自由基水平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完整和细胞膜的流动性是保证鱼体生理功能正常的基础,而低温不仅会损伤鱼体细胞膜的结构还会影响膜的流动性。

2.水体变化方面

⑴水体量的变化。与正常养殖条件下比较,越冬期水体总量减少,水位降低。

⑵水体质的变化。

a、水温的变化

1). 水温月变化规律。先降后升,以2月份最低。第一次寒潮来临时,水温快速下降,封冰后水温继续下降,最低温度一般出现1月底至2月初;随后水温逐渐升高至解冻。

2). 不同水体层温度特点。水体表面封冰后,水温便出现垂直分层现象,接近冰层的水体水温常接近0℃,底层水温则一般保持在1-4℃。

b、溶氧的变化

1). 水中溶氧月变化规律。先降后升,以冬至最低。冬至前后日照时间短,光线相对较弱,溶氧量降至低值,此时水体含氧量仅为2-3 毫克/升,有的甚至降低至1毫克/升以下;随后溶氧逐渐上升。

2). 不同水体层溶氧特点。当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较多,一般情况下,表层溶氧高于底层;而当冰透光好且整个水层浮游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时,一般底层溶氧高于表层。

c、水体光照度的变化

光照是生物增氧的基础,其直接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色素形成。

1). 光照强度月变化规律。冰下照度呈现先降低后而升高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冬至前后。

2). 不同冰类型对冰下照度的影响。明冰透光率30%以上,乌冰10%左右,雪覆盖750px厚的冰下透光率不足1%。

d、水体透明度的变化

水体透明度一般情况下与浮游植物含量之间呈负相关,与浮游动物含量之间呈正相关。

1). 透明度月变化规律。先升后降,以12月底左右最大。

2). 适宜水体透明度。根据浮游植物与水体透明度关系y=83.91-0.72 x,计算出越冬适宜水体透明度为48-1650px。

四、鱼类越冬好与坏的状况---鱼本身的状况、养殖水体状况和饲养管理三者密切相关

1.鱼本身的状况

鱼本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越冬成活率的关键。在低温情况下,肌肉中的脂肪是被消耗的主要能量源。因此,肥满度低、前期脂肪沉积不足等引起体质差的因素均会引起越冬障碍。鱼体健康状况主要决定于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和病原之间的博弈。在越冬期间,易出现因拉网后鱼体机械损伤而继发感染水霉以及寄生虫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2.养殖水体状况

⑴水温。养殖水位太低,水体保温能力差。一般而言,相对于淡水鱼而言,海水鱼对低温更敏感,可能是海水鱼类越冬的第一限制性因子。

⑵溶氧。新挖池塘的水不肥,产氧能力差,而老化池塘,有机物多,耗氧大,皆会引起水体缺氧。连续阴天和下雪均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水中溶氧较低。放养密度过大或者野杂鱼过多、耗氧过大等都会大大提高缺氧的可能。

⑶水体光照度。不同冰类型对冰下照度的影响:明冰透光率30%以上,乌冰10%左右,雪覆盖750px厚的冰下透光率不足1%。因此,下雪以及水面被冰覆盖均会影响水体光照度,进而降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⑷水体透明度。相较浮游植物含量较多的水体而言,含浮游动物较多的水体更易出现缺氧死亡。

3.饲养管理

⑴投料方面:越冬前未加强鱼营养或者停食过早,从而使鱼不能达到适宜的肥满度,不具备良好的体质基础,更没有在饲料中添加提高鱼体免疫能力的相关成分,从而未能为越冬提供较为坚固的机体免疫防线。

⑵防病方面:拉网后鱼体机械损伤未及时处理或者未定期杀虫,从而引发水霉和寄生虫相关疾病的发生。

⑶水温方面:未保持较高的水位、换水温差高于3度、不适当时间开启增氧机均可能降低水温,导致鱼体被冻伤或冻死。

⑷溶氧方面:未经常检测水中溶氧,并适时开启增氧机可导致鱼缺氧死亡。

⑸水体光照度方面:覆盖在冰层上的雪若未及时处理则会影响阳光透过,进而影响水体植物的光合作用。

⑹ 水体透明度:越冬前未对越冬池进行肥水,从而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含量不足产生适量的氧气满足鱼体的需求。

(备注:知乎号"渔人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