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下鱼类体色的变化

发表时间:2025/04/07 18:09:33  来源:利洋水产  作者:周辉  浏览次数:9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养殖管理技术的提升,养殖周期的缩短,大家都慢慢意识到养殖管理不再是等问题出现再去处理,而是提前观察鱼的状态来判断接下来养殖的风险点和管理点,比如抛网看鱼、投喂时细心观察等,其中通过对体色的观察就成了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鱼类体色显现是对环境的适应

鱼类具备的丰富多彩的体色是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淡水鱼类多数背部灰色、褐色或青绿色,腹部色浅或呈银白色。这样的体色使鱼类在水中不易显露出来,从上方游过的动物,往往把其背部和水底混淆,而从下方游过的动物,也不容易从浅色的水面中区分出其腹部。生活在底层、藻丛或岩礁之间的鱼类,体表常具斑块、条纹、圈、点等艳丽的色彩,和其生活环境相协调,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敌害发现,还可以利用其体色隐蔽自身而达到攻击其他鱼类取食的目的。所以不同水层的鱼类本身的颜色是随着光照透明度等变化而变化的,越上层的鱼类颜色越浅,越底层颜色越深,如:白鲢体色偏浅,青鱼体色深。

二、鱼类体色自身的决定因素

鱼类的色彩来自皮肤中的色素细胞,各种鱼类所具有的色素细胞不同,体色就不同,即使是同种鱼,其体色也会因不同性别、健康情况、生活环境等因素和生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不少鲤科鱼类的雄鱼在生殖季节时,体鱼变得很美丽;胭脂鱼从幼鱼到成鱼的体色具有重大的变化。鱼类发生疾病时,体色常变淡;发生烂鳃时头部和背部就会相对偏黑;缺氧或者肝脏病变时颜色一般会变浅或者变淡黄色。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很多有经验的朋友都会通过料台观察来判断鱼的体质,出售成鱼时收购商和中间商也会经常抛网取样或者料台观察鱼体色的变化来判断鱼的质量,随着放养密度的进一步升高,抛网看鱼也成了一种常规手段。

三、外界环境对鱼类体色的影响

受到环境颜色的影响时,鱼体可以在短时间调整自己的体色而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基本一致,当环境颜色发生改变后,鱼的体色也会随之改变,这是鱼体自身神经与内分泌调控的结果。例如,当把鱼放入白色或浅色环境中后,鱼体很快调节自己的体色变浅来适应;当把鱼体转入深色环境中时,鱼体又改变自己的体色如黑色、褐色等来适应。鱼体的这类体色变化是一种可逆性的、适应性的体色调控,也是其正常生理适应的表现形式。比如鳜鱼吃食前和吃食后体色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进食少或者有疾病的鳜鱼体色偏深,摄食过后体色就会变得更艳丽。所以在抛网看鱼提网时建议不要太急着下定论,充分观察后再做判断,因为这类体色变化都是可逆的,一般正常的鱼不需要太久时间就会变回来。如果很久不恢复也可以理解成是鱼体调节能力较弱的一个表现。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