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养殖中的西方科学

发表时间:2018/02/02 00:00:00  浏览次数:187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现在来看,西方科学似乎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国内水产养殖业中的前沿理念和防病思路有些偏向于西方科学,但现状来看,西方科学似乎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先说对养殖模式的设计上,以SPF无特定病原的养殖理念为例,这在西方养殖国家非常主流也很具有代表性,其用意包含两方面,一是养殖体无特定病原,二是养殖环境无特定病原,所以西方国家非常强调SPF苗种、可控和设施渔业。简单而言,就是力求有一个更可控的养殖过程,通过过程把控来水到渠成地实现好的结果。基于这种理念,回看国内,我们设计了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等等新型模式。但众所周知,自然界水体中本身就带有病原,而水体是流动的,也就是说区域的病原群体可能会不断变化。此时要达成SPF理念,需要不断花大力气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这意味着投入,意味着成本。对于仍以低附加值的四大家鱼为主要养殖对象的中国水产养殖业而言,SPF理念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从目前工厂化养殖模式在国内的推广普及程度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抗生素是西方医学中赖以治疗疾病的看家猛将,但养殖病害肆意的当下,以往沿用西学中抗生素的消杀防治理论似乎走向了死胡同。抗生素以擅长杀灭细菌而闻名于世,但其没有甄别细菌的能力。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的同时,往往会破坏养殖体内的有益菌群。在抗生素的刺激之下,致病细菌迅速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生素减效直至失效,与此同时致病细菌加速升级换代变异。具有耐药性的病菌产生后,就需要研发更具杀伤力的抗生素,然后对养殖体的损伤就越严重,养殖体更容易患病。最终,毫无疑问使用抗生素防控疾病的思路会陷入彻底的死循环。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寻求自然疗法,也就是尽可能地通过发掘自然界原本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物对立性来解决现有问题,是不错的思路。这已经开始被广泛探索和应用,如混养模式的设计,“生物絮团”技术、EM技术等疾病防控方式的开发,更遵循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哲学。

人类对生存的环境(大气环境)比较了解,所以可以对环境作出一些改造来适应自身需求,但相比之下对于水环境下的生物世界知之甚少(还存在地域差别),此时如何来谈改造?或许,顺应水世界规律的方式更为适合。

【摘自《水产前沿》2014年9月刊】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下一篇:鱼的特异功能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