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放养密度 提高池塘产量
在一定范围内,只要饲料充足,水源水质良好,管理得当,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所以合理密养是池塘提高养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在混养基础上,密养才能充分发挥池塘和饲料生产潜力。
密度加大产量提高的物质基础是饵料,意思就是鱼越多,吃的越多,所以放养的密度越大,投放的饲料量也要相应地增加。
当然也不是放养鱼量越多越好,限制放养密度无限提高的因素是水质。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放养量越高,净产量越高。超出一定范围,尽管饵料供应充足,也难收到增产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不良结果。其主要原因是水质限制。我国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适宜溶氧量为4.0mg/L~5.5 mg/L,如溶氧量低于2.0 mg/L时,鱼类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增加,生长缓慢。如果放养过密,池塘的含氧量就会降低,这就大大限制了鱼类的生长。如天气变化,溶氧往往下降到1 mg/L甚至更低,鱼类就会经常浮头,有时还会发生泛池死鱼的事故。此外放养过密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如残饵。粪便和生物尸体等)在缺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还原物质(如氨。硫化氢、有机酸等),而这些物质对鱼类有较大的毒害作用,病抑制鱼类生长。
哪些条件决定放养密度呢?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能在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理的放养密度。决定合理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育德种类与规格、饵料供应和管理措施等情况来考虑。
(1)池塘条件 有良好水源的池塘,其放养密度适当增加。较深的(如2.0m~2.5m)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于较浅的(如1.0m~1.5m)池塘。
(2)鱼种的种类和规格:混养多种鱼类的池塘,放养量可大于单一种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鱼池。此外个体较大的鱼类比个体较小的鱼类放养尾数应较少,而放养重量应较大;反之则较小。听一种类不同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与上述情况相似。
(3)如果饵料、肥料供应量充足,放养量可相应增加。
(4)饲养管理措施:养鱼配套设施较好,可增加放养量。轮捕轮放次数多,放养密度可相应加大。此外管理精细,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认真负责的,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理念放养模式在该池的时间结果,通过对历年各类鱼的放养量、产量、出塘时间、规格等技术参数的分析评估,如鱼类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饵料系数不高于一般水平,浮头次数不多,说明放养量是比较合适的;反之表明放养过密,放养量应适当调整。如成鱼出塘规格过大,单位面积产量低,总体效益低,表明放养量过稀,必须适当增加放养量。
掌握了这些,我们就能根据自己鱼塘的情况把放养密度控制在一个合理且较高的范围内了。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