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动物界的一门。
无体腔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是动物界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扁形动物开始,首次出现了两侧对称、三胚层、原肾管和梯式神经系统等相对进步性的特征,为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界的演化发展已开始由水生向陆生,由固着或漂浮生活向自由爬行过渡。
结构和功能
扁形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有:
①身体背腹扁平,首次出现了两侧对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②三胚层,无体腔。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首次出现了中胚层,并且,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充满体内各器官之间,因此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③形成皮肤肌肉囊。它是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相互紧贴而成的体壁,包裹虫体整个体表,起保护作用。
④不完善的消化系统。消化道末端为盲管,有口无肛门。寄生性种类消化系统区域退化(如吸虫)或完全消失(如绦虫)。
⑤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原肾管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⑥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向前端集中,形成“脑”,从“脑”向后发出若干纵神经索,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仅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间有横神经相连,形如梯状。
与刺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相比,扁形动物的梯式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性,出现了脑,神经传导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传导速度加快。
⑦生殖系统比较发达。大多数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少数种类雌雄异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卵黄腺、梅氏腺等附属腺体。
⑧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尚未分化。自由生活的种类通过体表进行有氧呼吸;寄生的种类由于寄生部位不同,种类不同而进行厌氧呼吸、有氧呼吸或兼性厌氧呼吸。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和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①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使动物体有了明显的前后、左右和背腹之分,背面司保护,腹面司运动和摄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前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运动有了定向,不但可以在水中游泳,而且可以在水滴爬行,为登陆创造了条件。
②中胚层的产生使动物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中胚层分化出肌肉组织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机能,提高了动物的应激性;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储存着丰富的水分和养料,使动物可以抗干旱、耐饥饿,为适应陆地生活创造了条件;中胚层的出现,使动物新陈代谢的机能加强,促进了动物组织、器官的分化,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因此,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和中胚层的产生是动物从水生到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
分布与分类
扁形动物大部分为寄生生活,自由生活的种类分布于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
全世界已发现扁形动物近2万种,中国约有1800种。
扁形动物身体一般较小,有的在1毫米以下,特殊的可长达10~15米(如绦虫)。根据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分为3个纲:
①涡虫纲。多数营自由生活(极少数过渡到寄生生活),体表有纤毛,表皮细胞中有杆状体,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比较发达,生活史简单。如三角涡虫。
②吸虫纲。全寄生,体表无纤毛,细胞中无杆状体,神经、感觉和消化系统趋于退化。适应于寄生生活,出现了吸盘和小钩等附着器官以固着。外寄生种类生活史简单,内寄生种类生活史复杂。如日本血吸虫等。
③绦虫纲。全寄生,体一般呈带状,由许多节片构成,少数种类不分节片。体表无纤毛和杆状体,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消失,依靠体表吸收营养。小钩、吸盘、吸沟等附着器官一般都在体前端。幼虫具钩,也营寄生生活,生活史复杂。如猪带绦虫等。
再生
涡虫的再生能力极强,将三角涡虫切割成许多段,每一段均能再生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用不同的切割方法,还能产生双头、双尾、双头双尾和双头无尾涡虫等。
涡虫的再生表现出明显的极性,再生的速率由前向后呈梯度递减,即前端生长发育最快,后端最慢,研究涡虫的再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2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