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育珠的养殖
河蚌育珠是指河蚌外套膜组织经刺激,引起细胞变异、增殖形成珍珠囊后,分泌珍珠质生成珍珠。因此人为地以外套膜小片作供体插入受体的外套膜或软体中,形成珍珠囊,可生成无核珍珠。而以贝壳或无毒材料作核或作模板,带小片或不带小片,插入受体的外套膜或软体部中,则可生成有核珍珠或象形珍珠。
简史
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尚书·禹贡》一书中已有关于珍珠的记载;1086年,庞元英在所著《文昌杂录》中叙述的以假珠进行人工育珠的方法也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珍珠的记录;13世纪,中国还创造了“佛像珍珠”的培养技法。17世纪,人工养珠法传到欧洲,后又传入日本。中国淡水人工养殖珍珠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种类与分布
中国有淡水蚌200余种,其中可作为育珠用的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Lea)〕、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Griffith et Pidgeon)〕等。三角帆蚌产于中国中部和东部的大中型湖荡里;褶纹冠蚌,分布较三角帆蚌为广,背角无齿蚌和圆背角无齿蚌分布更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
三角帆蚌,又名翼蚌。壳顶低,位于前端壳长的1/5处,后背缘向上凸起形成帆状的后翼,翼脆弱易折断。其珍珠色泽鲜艳,细腻光亮,是河蚌育珠中的优良种类。褶纹冠蚌,又称鸡冠蚌。壳顶位于壳长的1/6处,后背缘斜向上方伸展或鸡冠状,壳内无主齿,左、右壳仅具高大的后侧齿及细弱的前侧齿。此蚌成珠迅速,颗粒较大,产量高,珠质次于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又名桃子头蚌。壳顶靠近前端背缘,前背缘较后背缘短。珠粒细,色泽偏深。圆背角无齿蚌,又称菜蚌。壳膨凸,卵圆形,壳顶位于背缘距前端的1/3处,壳薄。无铰合齿。珠粒细小、色深。
内部构造
鳃是蚌的呼吸器官,也是滤食器官,位于内脏囊两侧,各两瓣,分外鳃瓣和内鳃瓣。鳃瓣由许多鳃丝组成,表面有无数纤毛,血管发达,司气体交换。外鳃瓣,在繁殖期成为孕育受精卵的育儿囊。消化器官有口、唇瓣、胃、晶杆体和肠等。生殖器官有一对生殖腺,分布于足的上方,内脏囊的表层部,有一短管开口于外套腔肾孔附近,成熟的生殖细胞从此孔排出。心脏位于背侧铰合部附近心腔内。血液无色。
人工繁殖
三角帆蚌一般在4~8月繁殖,以5~6月为盛期。褶纹冠蚌有两个繁殖季节,春季在3~5月,秋季在9~11月,其中4月和11月是盛期。
亲贝和宿主鱼的准备
河蚌幼虫(钩介蚴)排出后在宿主鱼的鳃部和鳍条上完成变态。每年2月,选4~5龄壮健的三角帆蚌,按1∶1或1∶2雌、雄比配组吊养,至繁殖季节再选成熟度好的作亲蚌用于采苗。宿主鱼一般用体长8~10厘米的鳙,或14~17厘米的黄鱼,其次是草鱼、泥鳅、鲢等。
采苗方法
①流水池采苗:池面积约1~1.2平方米,水深20~40厘米,放亲蚌3~4只,黄50~60尾。
②容器采苗:容器底径40~50厘米,盛15厘米左右深的水,放亲蚌1~2只,鳙或草鱼100尾左右。
③网箱采苗:120厘米×80厘米×60厘米的聚乙烯纱绢网箱,底铺塑料薄膜,入水40~50厘米,分层悬挂亲蚌20~30只,再放入鳙400~800尾。
④池塘采苗:用面积200~333平方米的小池,水深80~100厘米,每66平方米挂吊40~50只亲蚌,放鳙1000~1500尾。微流水。采苗后钩介蚴被排出进入宿主,宿主鱼因受蚴的刺激分泌粘液形成包囊,蚴在包囊中发育变态成幼蚌。温度25~28℃条件下,三角帆蚌钩介蚴变态时间约需9天左右,褶纹冠蚌20天左右。
脱苗
收集从宿主鱼体上脱落的幼蚌,称为脱苗。脱苗的方法为:①流水池脱苗。在采苗池进行。脱苗前2~3天,清杂除污,或在池底铺一层松软的泥和河泥(1∶1)的混合土。②网箱脱苗。用采苗网箱,底铺塑料薄膜和一层1厘米左右的禽畜粪肥与细沙干泥(1∶3)混合土,脱苗前1~2天,将鱼移入箱中。③池塘脱苗。宿主鱼体上已变态的幼蚌,直接落到池底。无论取何种方法,幼蚌脱离宿主鱼后,都必须及时取出宿主鱼。
幼蚌培育
在流水池脱苗的幼蚌,可适当投喂豆浆等饵料。随着幼蚌生长,池中流水量应适当增大。0.5厘米的幼蚌,放养密度为1万~1.2万只/米2。达到1厘米以上,应分池稀养;5厘米以上,要移入肥度适宜的池塘或其他水体中培育。网箱育幼蚌,需每天洗刷网箱,保持水流畅通,并随幼蚌成长,增加网底营养土。长至2厘米左右,移入网目1.5厘米的网箱中,密度为2500~3500只/米2。5厘米左右,可转入网笼养殖。
育珠手术
四季均可进行。手术水温10~30℃,以18~25℃最佳。
手术蚌
分为制片蚌(供体)和育珠蚌(受体)两种。选体长8~15厘米、2~3龄的壮健蚌作供体;长10~15厘米,2~4龄的壮健无病蚌作受体。从供体蚌的外套膜上取外表皮组织,切制成0.3~0.9厘米方形或长方形的小片。为避免小片因离体干燥和环境污染,用等渗液润泽小片。制片后应及时植片,方式有直插和横插两种。植片数量视育珠蚌的规格而定(见图)。
一侧外套膜上植片的数量与排列
有核珍珠
所用珠核分大、中、小三级。使用前需清洗消毒,也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漂白、染色、制光处理。植核方法有核先放、核后放和核、片同放三种。植核数量视珠核的规格而定,一般于两侧外套膜的中央膜区,可植中、小核各4~8颗;内脏囊植大、中核1~2颗。培育象形珍珠,有附壳象形珠制作法和游离象形珠制作法。
休复培育
手术后的育珠蚌,需进行休复培育。休复期长短,与水温有关。培育无核珍珠,水温10~25℃时,需5~7天;25~30℃需3~5天;30℃以上只需2~3天。培育有核珍珠,一般需15~20天。
养殖与管理
养殖水深1.5~3米,透明度30~35厘米,pH值7~7.8为好。若具流水条件,更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发育。生长适温为15~30℃。
养殖方法:
①地播法。将育珠蚌直接播放在养殖水域的底部,因对珍珠质量不利,较少采用;
②垂吊法。分吊养和笼(夹)养两种。吊养是串吊在固定或可移动筏架的绳索上。每串吊2~4只,蚌间距12~15厘米,串间距50~60厘米。育珠蚌离水面距离,视不同季节而定,一般15~30厘米。笼(夹)养是将育珠蚌放到悬吊在筏架上,用尼龙丝编结的网笼(夹)内。放蚌数量以蚌有适当间隙为原则。网笼(夹)间距为65厘米左右。垂吊法的总体放养密度,为每666平方米水面800~1000只,若水流畅通,水质肥沃,可适当增加放养量。珠蚌还可与草鱼、鳊、鲫等混养,切忌混养与蚌争食的鲢、大型青鱼及鲤。
管理工作因季节、珠蚌不同发育阶段而异。创口愈合期、珠囊形成期和采收前的珍珠成圆末期,以保证水体充足的溶氧量和清新的微流水为主。珠胚形成期、珠核形成期、珠层增厚期和珍珠成圆期,水质肥度是十分重要的。夏季光照较强,水中溶氧量变化大,应适当稀养和下吊至水深约35厘米处,并定期灌注新水。冬季水温偏低,为防止冻伤蚌体,育珠池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但不能触及池底。春、秋两季,水温、光照和饵料等条件,适宜珠蚌生长,可将蚌提升到离水面15厘米左右处。夏季适当施些无机肥,但要注意水中溶氧的变化;春、秋以施发酵的有机肥为主,宜少施勤施。在晴天进行。
病害防治
常见的蚌病有烂鳃病、烂足病、水肿病和肠炎病等。治疗细菌性引起的蚌病,一般用金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高锰酸钾、食盐、生石灰等,或注射、浸浴或全池泼洒。对侵袭性引起的蚌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敌百虫等进行喷淋,浸浴治疗。对病因不明的蚌病,则从调整水体环境着手,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珍珠采收
如以三角帆蚌培育无核珍珠,应在植片手术后,经养殖三夏三冬采收为好;如为褶纹冠蚌,2~3年即可采收。培育有核珍珠时,植小核的养殖周期,一般1~2年;植中、大核需2~3年。采收季节,宜在秋末冬初进行。此时珍珠表面致密光滑,晶莹灿烂,质量上乘。
采收方法:
①剖蚌取珠。用刀插入壳内,切断前、后闭壳肌,露出外套膜及软体部,然后用镊子或解剖刀将珍珠从珠囊中挑出,放入清水盘中。大规模采收时,可用半机械化的采收珍珠分离器进行;
②活蚌取珠。方法同植片手术,先将蚌开壳固定,洗清内脏表面污物,用开口针在珠粒间的表皮上开一创口,并延伸到珠囊边再划一伤口,随即用顶珠挤压珍珠所在部位的表皮,使珍珠沿通道挤出。取珠后,蚌被移入池中休复,经养殖1~2年左右,珍珠囊又形成再生珠。也可在活蚌取珠后,及时植入适当大小的珠核,经囊袋修复术后,将蚌移入池中休复,养殖1~1.5年,珠囊中便产生有核珍珠。
对采收的珍珠,应及时洗涤处理,以免珠面附着的粘液和组织残液,因氧化或干燥而蒙上一层白色薄膜,影响珠质。一般采收的珍珠经洗涤处理后,都可显示出自然的色泽和光彩。再经物理加工(钻孔、切削、漂白、增白等)和化学加工(除污、漂白、染色等)后,用以制作工艺品。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