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气泡病和环境因子有关
1.病因
气泡病病因有多种:池塘中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作基肥或追肥,肥料在池塘底部不断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在缺氧情况下分解而释放出许多细小的甲烷、硫化氢气泡,鱼苗误将小气泡当食物吞入,引起气泡病。水质过肥,日照充足,水中藻类光合作用过于旺盛,产生过量的溶解氧附着在鱼的鳍条、鳃、皮肤上,或被鱼误食导致气泡病。有些水源的地下水含氮量过饱和,或地下有沼气,也可引起气泡病。运输途中,人工送气过多或抽水机的进水管破损时吸入了空气,使水中气体过饱和导致气泡病的发生。
2.主要症状
气体进入鱼体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鱼苗误将气泡当食物,直接吞入;二是气体通过鱼体鳃、皮肤、黏膜等进入血液,当水温陡升,血液里过剩的气体游离积蓄成气泡,引起栓塞致鱼死亡。有时阴雨天忽然转晴后鱼摄食变差,大量鱼在水面下分散停止不动,不集群,急性发病鱼体在水面狂游,打转。发病初期,少量鱼在水面做混乱无力游动,不久在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当气泡不大时,鱼能抵抗气泡浮力而向下游动,但身体已失去平衡,尾上、头下浮于水面。随着气泡的增大和体力的消耗,鱼体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在水面,不久即死亡。
解剖病鱼可发现,鱼鳃发白,鳃丝黏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肠内有黄色黏液和气泡。显微镜检查,可见血管内有大量气泡,引起微细血管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气泡出现的部位随鱼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仔鱼气泡多在鳍的边缘、皮下组织和卵黄囊,稚鱼的气泡多发生在消化道或体腔内,成鱼的气泡多在眼睛的角膜下和疏松的结缔组织中,严重时可使眼球突出和瞎眼;内部器官中的气泡经常出现在肠道、幽门垂、心脏和血管等处。在鱼体循环系统中的气泡危害最大,能形成气体栓塞,阻止血液流通,使鱼很快发生死亡。
3.流行与危害
气泡病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类、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各类养殖鱼类。该病主要发生于春末夏初,阴雨天转晴、浮游植物特别丰富、进水水源气体饱和时易发生,尤以水花下塘7天以内易发生,发病多在晴天13~17点,日落后减轻。
4.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水源气体饱和入池时应充分曝气;不用未经发酵的肥料;鱼苗下塘前两天如果水质过肥,用硫酸铜0.3~0.5克/米3全池泼洒;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前后放养水花。
(2)治疗措施。立刻加注新水,启动增氧机进行增氧、曝气;用食盐8~10克/米3全池泼洒;用二氧化氯0.3克/米3全池泼洒,5天后用EM原露加糖水培养8小时后,按照15~20克/米3全池泼洒。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