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发表时间:2020/04/22 21:50:49  浏览次数:386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水产养殖中,池塘是生产水产品的重要角色,里面有很多的水生生物,除了养殖的动物以外,还有浮游动物、植物、水藻、微生物等各种类型的生命体。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要促进生源要素最大限度地向养殖产品聚集,形成良好的食物链生态平衡。因此了解池塘里的水产养殖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的食物网络结构,对构建和优化高效的水产养殖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养殖池塘中的生态系统

一个养殖池塘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指藻类、水草等绿色植物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氧气和糖类,消费者主要是指以藻类、水草为饵料的鱼、虾、蟹类等,以小鱼虾为饵料的动物食性鱼类等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它将水体中的剩余饲料、死亡藻类、 动植物尸体等分解产生能量和营养盐供生产者使用。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池塘中的能量传递链和食物链:生产者(藻类、水草等)→草食性鱼虾类等→肉食性鱼虾类等→死亡→ 分解(微生物细菌等)→能量、营养盐→ 生产者(绿色植物吸收)。

在这个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达到平衡,整个水体就达到平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出现“瓶颈”效应生产者少,水体营养盐过剩,水质过肥,消费者没有食物来源;消费者少,生产者过剩;分解者少,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 、剩余饵料等积累,在水中腐烂,产生氨氮、亚硝基氮、大量致病菌等,水体严重恶化,对消费者造成毒害,生产者缺乏营养。

就目前的实际水产养殖状况来看,水体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分解者数量少。由于前期清塘和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生石灰和化学消毒剂,可能会将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杀灭,微生物少,大量的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剩余饵料等得不到分解,在水中积累,自然腐烂,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产生氨氮、亚硝基氮等有毒物质,直接对养殖动物产生毒害。另外水质恶化,致病菌大量生长,鱼虾等极易患病死亡,尤其是高温季节,这也是为什么水产池塘在7、8月份极易发生大规模疾病的原因。因此,我们就要人为操作(比如加换水、投放有益菌藻等)来促使整个水体生态系统达到平衡,这也就是健康养殖的理论依据。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养殖池塘的食物链网络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学过程或生物生产过程,和所有水生生态系统一样,都是初级生产量和外来有机质的能量沿着牧食链和腐屑链在不同营养级中流动和转化的过程。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盐类合成有机质,提供基础饵料和溶氧,建立了牧食链的能量流基础; 而未被饲养对象及后一营养级利用而死亡的有机体、生物代谢产物和分泌物,以及人工投施的大量饲料和肥料,约有40%左右沉积池底,其余都加入了腐屑链中的能量流。可见,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和细菌腐屑奠定了牧食链和腐屑链基础,使系统熵值不断地减少,负熵和有序性、稳定性不断增加,从而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资源再生。

具体说来,在综合养殖高产池里,浮游植物及芜萍、紫背浮萍等是初级生产者,即营养级中食物链第一环第一级消费者,即以藻类和水草为食物,位于第二环,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腹足类 (螺类)、瓣鳃类 (蚌类) 及鲢、鲮、白鲫、罗非鱼等,都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及细菌腐屑,草鱼、鳊鱼、团头鲂则主要摄食水草第二级消费者,即以植物食性动物为食物,位于第三环,如主要摄食浮游动物; 青鱼主要摄食螺、蚬等底栖动物; 也是摄食螺类等动物性食物。杂食者可以看成是第一、二级消费者之间的混合营养者

鲤鱼是典型的杂食者,可摄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少量高等植物和底栖动物; 鲫鱼、罗非鱼则是典型的摄食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者,接近于第一级消费者; 青虾、罗氏沼虾、河蟹、河鳗、鳖、革胡子鲶等是摄食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者,接近于第二级消费者。第一、二级消费者如作为养殖对象的动物性饵料 (活饵料) 来进行培养的,则称为次级生产者第三级消费者,以肉食为主。以它种鱼类为摄食对象的通称凶猛鱼类,如鳜鱼,以活鱼虾为食。第一、二、三级消费者如作为水产品养成上市,即称终级生产者分解者通常是指细菌。但营腐生生活的无脊柱动物,如像大多数的水蚯蚓,特别是颤蚓属的种类等,可以看做是特殊分解者。它们主要利用碎屑,并起到分解者的作用。

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终级生产者及细菌腐屑在综合养殖高产池塘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极为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网络。池塘综合养殖及其生态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关键技术,就在于从实际可能和市场需求出发,实事求是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饲养的鱼类及虾蟹贝鳖等放养(种、混、密、轮)结构与饲养条件(水、饵、防、管)相适合,形成复杂而有序的食物链网络结构或关系,使废弃物资源化,尽可能多层次分级利用水体光热、溶氧、营养盐类、饵料、肥料等资源,加速物质循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池塘养殖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养殖池塘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就是各种生物在同一水域的集合,生物群落具有时间和动态性,即使在相同的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变化,生物群落的结构是变化的。同时,不同物种的群落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群落的组成是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个物种共存是普遍的现象,水产养殖的池塘也不例外。

生物群落具有多样化,生物群落是很多生物组成的,即存在多样化,生物群落多样化主要特征表现在丰度和均匀度两个方面丰度,即群落内存在物种的全部数量,反映生物群落物种的数量多少,如果一个群落内单位水体面积的物种多于另一个群落,则可认为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多样化。均匀度,即不同物种的相对丰度和优势程度,反映群落内各物种丰度分配的均匀情况。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养殖活动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在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的摄食和排泄及生产活动都会引起水域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水域自身或相邻水域的生物群落结构。因此,水产养殖的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水产养殖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养殖动物由于摄食、代谢、生物扰动等生理活动都会对水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养殖水体中放养的贝类和海蜇摄食了水中一部份颗粒物以粪便形成沉积物,为底栖动物就提供了食物,但同时也会改变底质环境,从而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在草鱼和鲤鱼的养殖池塘,混养滤食性的鲢,可抑制池塘蓝藻水华的发生,浮游生物显著减少,粒度趋于小型化。个体较小的小环藻、冠盘藻、轮虫和原生动物就占有相对优势。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水产养殖池塘的食物网结构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不是简单的食物链,而是一种生物被多个捕食者摄食,一个捕食者也可以摄取多种食物,以此形成的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的食物关系结构,就被称为食物网。比如在一个养殖的池塘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的藻类是食物链的起点,构成第一营养级,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滤食性的鱼类就构成了第二营养级,以贝类为食的蟹类和肉食性的鱼类就构成了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水产养殖系统的食物网结构

水产养殖系统,产生的能量是根据营养级由低向高流动,它的功能就是食物产出,实现养殖产品的流动,从而提高养殖产量。因此,水产养殖系统是食物网结构随着能量流动的过程,是优化物种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养殖池塘大多采用混养的模式,不仅放养经济鱼类,同时也存在野生的物种。处于养殖动物营养级以下的生物就是养殖动物的食物来源,反之,处于养殖生物营养级以上则可能以养殖动物为食物来源。因此,养殖理想的状态就是增加养殖动物营养级以下的生物量,提高食物的供给量,减少养殖动物营养级以上的生物,像清除池塘中的敌害生物是很好的措施。

水产养殖的重心就是养殖经济生物,关键就是提高养殖动物的食物供给量和质量。因此,必须要了解养殖动物与其它生物之前的营养关系才能确定营养来源,从而优化养殖系统环境,提高食物利用率。

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及其食物网结构

养殖系统结构优化

养殖系统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水域空间,提高饵料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废物”资源再利用,减少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为此,需要根据不同养殖生物的生态习性,了解它们的营养关系,对主养生物残饵和粪便的利用,从而来确定养殖比例,优化综合养殖系统的生物结构。

草鱼是我国最大的淡水养殖品种,草鱼养殖过程中会投放大量的颗粒饲料,产生的残饵及粪便沉积使养殖环境严重恶化。利用草鱼和鲢鱼综合混养,鲢鱼可以摄食草鱼产生的废物,实现再利用。草鱼集约化养殖的池塘中混养滤食性鲢鱼,还可以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浓度,对养殖水体起到净化的作用。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吸收了草鱼和鲢鱼排出的碳、氮等元素,鲢鱼再摄食浮游植物,提高了营养盐的再利用率,起到了间接清污的作用。

通过对养殖池塘生物群落食物网的分析,找出各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得出这些生物在养殖池塘系统所处的营养等级。利用生物营养等级合理的控制池塘生物群落,规划池塘养殖品种,使饵料和水体最大化利用,减少投资支出,增加养殖动物食物来源供给,还可实现废物再利用,改善养殖环境,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综合编辑)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