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的培养方法
轮虫个体小,世代周期短,培养方法简便。特别是海产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能适应较大范围温、盐度的变化,繁殖力强,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是养殖鱼、虾蟹类幼体期的优良饵料。轮虫人工大量培养成功,对促进鱼类人工育苗与养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培养技术可分为小型培养和大面积培养两种。
小型培养
种虫从野外自然水体中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分离出来,或取保存的休眠卵在适宜的温、盐度条件下孵化得之。常用的培养容器为各种玻璃缸、水族箱、广口陶缸或小水泥池。所用海水需经过滤以消除敌害,用清洁淡水调节盐度,添加少量人尿以增加有机质,然后按1~3个/毫升比例接种轮虫。常用饵料为扁藻等单细胞藻类、各种酵母、微生物团絮等,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每日投饵两次,达到饱食为度。投饵密度扁藻以2万~5万个细胞/毫升、硅藻以30万~50万个细胞/毫升为宜。
随着轮虫密度的增高和环境因子(如温度等)的变化,及时调整投饵量。每次投饵后轻轻搅动,使饵料分布均匀,增加水中氧气。在培养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和繁殖密度,生长良好的轮虫,个体肥大,肠胃饱满,游动活泼,多数成体带夏卵。如有多数轮虫不带卵,或带休眠卵、沉底、不活跃以及出现雄体、死壳等,说明生长不良,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条件适宜,经过一段时间(10天左右)轮虫密度达到200个/毫升以上,即可全部采收利用,取部分种虫接种到培养了扁藻或小球藻的另一容器中,再次培养。或适量采收,供作饵料使用,在原容器中补充水量,继续培养。前者为接种法,一次培养;后者为间收法,连续培养。
大面积培养
可用室外水泥池或土池培养,建池地点须便于海水排灌和引入淡水。使用前进行药物清池。此法成本低,可杀灭敌害生物,不伤害浮游生物。清池后,灌入过滤海水达到要求深度。如系砂滤海水,应先接种藻种,然后施肥。主要施氮肥和磷肥。每立方米水体硝酸铵50克,磷酸二氢钾5克,柠檬酸铁铵0.5克。也可施用其他肥料。以后每隔5~7天追肥1次。追肥时间和施肥量依水池中藻类含量而定。待池中饵料藻类繁殖到一定数量后,接种轮虫入池。接种密度一般为50~1000个/升。在培养过轮虫的水池中,有休眠卵存留,可不接种或少接种。
培养期间应注意:
①适时、适量追肥,继续繁殖藻类,使池中饵料藻类经常处于适宜数量范围。大量培养,亦可投喂面包酵母、或添加了油脂的油脂酵母。
②为控制池水保持适宜盐度和正常水位,应随时灌入淡水或新鲜海水调节。
③注意水质变化,发现有异常迹象,立即输入新鲜海水。
④经常检查轮虫生长和繁殖情况,及时处理。轮虫繁殖到一定密度,即可采收或间收,供作饵料使用。
用XX14或XX18号筛绢制作的浮游生物网采捕,或用光诱法诱集轮虫,用水桶舀取。合理采收,一次不宜太多,方能连续大量培养,保证育苗饵料的持续供应。
为下一次培养准备种虫,当轮虫发育良好,达到较大密度时,突然中断投饵,饥饿几天,促使产生休眠卵,然后从池底吸采休眠卵,装瓶蜡封;或仍任其留存池中作为种虫备用。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