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跨江大桥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生态“留白”---长江内不设桥墩
江津白沙大桥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
“邂逅”长江里的珍稀鱼类,对于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来说,已是寻常。今年春节,历时五年,江津白沙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刘建虎来到这座与他“结缘”的大桥上远眺,鸢飞鱼跃,生机盎然,不少市民在江边嬉戏,流连忘返,眼前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刘建虎更明白的是,这座大桥原本设计有两个在长江里的桥墩,但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最终被去掉。
被去掉的桥墩,看上去像是艺术创作中的“留白”。但在刘建虎看来,这更像是生态的“留白”,只有留白才能给发展和保护留下更多余地。
“这里生活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大桥设计负责人、林同棪公司桥梁事业部市政桥梁经理吴后伟告诉记者,他们很快就确定了大桥初步设计方案——跨径590m的悬索桥,整体设计造型采用新中式风格,与白沙古镇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共计15个桥墩,其中东岸引桥有两个桥墩位于长江中。
在林同棪公司委托刘建虎团队所编制的《江津区白沙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报告》中,专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
“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有68种,是珍稀、特有鱼类,大鲵、水獭及其生存的重要环境和洄游通道,洄游通道以及三峡库区主要鱼类早期资源补充通道,桥位附近分布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刘建虎告诉记者,根据他们调查以及相关记载,该区域内就曾误捕过达氏鲟、胭脂鱼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的频次较多。
为了方便百姓生活,跨江大桥的建立势在必行。但位于长江中的桥墩又会给生活在长江里的野生动物带来影响,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直以来,长江里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它不仅是两岸人民的母亲河,更是像胭脂鱼这样的野生动物们的家园。
为此,刘建虎团队在评价报告中提出对原设计在江中的两个引桥桥墩修改建议:两个引桥桥墩都位于保护区岸线以内,且其中一个桥墩位于较低的河床,涉水时间相对较长,桥墩所在的河滩植被丰富,是汛期的鱼类索饵场,可适当增加引桥跨度、减少桥墩数量,减轻对保护区河床形态及水生生态的影响。
在经过多次论证后,设计方案几度易稿,刘建虎团队最终决定生态“留白”——撤销了原有东岸两个引桥桥墩设计方案,跨度由60m调整为180m,仅保留了位于鱼缝坝整体岩石上的主桥塔。
“涉水墩柱从2到0,并不是简单的加或减,整个设计方案也要相应调整,设计、施工难度均增大了,工程造价也更高。”吴后伟说,合理利用,控制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不止体现在呵护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也融入到大桥建设的各个环节。
今年春节前,全长3160米,其中桥梁全长1300米,主桥为主跨590米,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悬索桥,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每小时60公里的重庆江津白沙大桥顺利通过各项验收,对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区鱼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