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东:每年提交江豚保护提案 履职十年离不开“水”
2020年6月,武汉白鱀豚馆迎来人工环境下繁育成功的第三头小江豚。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资料图)

制图 马超
“水是生态之基,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武汉市委会主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带来提案,建议加强蓝藻水华暴发和治理基础研究,提高水生态治理成效。
“认真反思这十几年的治理实践,要坚持不懈地全方位控制污染排放,提高排污标准、加大控污力度。”他提出,建议组织蓝藻水华治理的全国性政产学研联合会,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新产品试制和试生产,推动并规范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推广。
在徐旭东履职十年的两会提案中,大多离不开一个“水”字。2015年,徐旭东便提出对长江水系实施整体生态保护战略的提案,制止酷渔滥捕和大规模采砂行为。“当时我们调研发现,约1/4的长江鱼种进入濒危名录,长江的江豚也只有1000头左右。”从那时起,每年参加全国两会,徐旭东都会联合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重视长江江豚保护的联名提案。
2021年全国两会,针对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他提出3条建议并提交“加强长江‘十年禁渔’配套生态修复措施”的提案,具体包括对长江鱼类栖息地建档登记、合理恢复湖泊与长江之间的连通等措施。
近年来,长江江段频现江豚身影。“江豚以鱼为食,说明这些江段水域鱼类资源丰富。”徐旭东认为,江豚频繁出现,一方面是长江生态系统开始恢复的重要表征,另一方面说明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2006年11月8日
我国首次开展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同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考察结论:长江豚类数量以每年13.7%的速度急剧下降,呼吁加强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
2011年5月22日
长江中下游遭遇百年不遇旱灾,江豚活动水域缩小,科学家救助时,长江江豚流下焦虑的“眼泪”
2015年3月
我国开展湖北、江西、湖南跨3省江豚迁地保护行动,科学家将江西鄱阳湖长江江豚运到湖北保护区
2017年
由我国农业农村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导的长江淡水豚生态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仅剩1012头
2020年10月24日
武汉江段长江江豚首次科考在汉启动。通过放置水下检测仪研究武汉段江豚种群数目等,借此对江豚重返武汉提出生态和资源恢复的修复科学方案
2020年12月29日
武汉江段长江江豚首次科考数据分析表明,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江豚群体栖息,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水域有江豚路过的踪迹,极可能成为江豚的活动水域。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