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故道:鱼儿肥了,居然成了一件“幸福的小烦恼”

发表时间:2022/10/30 08:47:10  来源:长江日报  浏览次数:344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长江故道中的鱼儿长肥了,现在成了研究者和管理者的一件“幸福的小烦恼”。28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知这一趣闻。

长江中游湖北段,在石首天鹅洲和监利何王庙的两处长江故道(牛轭湖),建有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区。两地相距大约67公里,具有相似的气候和生物区系特征。

长江中游湖北段,何王庙故道(右)、天鹅洲故道(上二)示意图。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将二处故道进行了对比研究。日前,相关论文《十年禁渔期间需改善闸控湖泊的江湖联通模式》,在国际生态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发表。

28日,参与这项研究的副研究员梅志刚博士介绍,长江江豚的最佳饵料,是体长20厘米左右的小个体鱼类,体高不宜超过6厘米。

研究发现:何王庙故道的下口(东支)全年通江,春夏汛期会有鲢、鳙、草、鳊等具有江湖洄游习性鱼类的幼鱼,随洪水正常游入故道中生长育肥。待它们个头长大、增重后,就不再是江豚的食物了。

从2015年起,何王庙故道迁入江豚实施全面禁渔,并设置了防止江豚逃逸的拦网。由于拦网的网目较小,也同时阻隔了大型鱼类在江湖间的洄游,这就形成了一个类似“闸控”的阻隔效果。这些育肥了的中大个头成鱼,无法返回长江干流越冬和繁殖,只能困在故道中不断消耗资源。

长江故道拦网。

故道保护区主要功能是为江豚“保种”,需要为江豚提供充足的中小个体饵料。这些育肥的鱼儿,影响小型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反而成了一桩“小烦恼”。再加上2020年开始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不能轻易捕捞它们,因而可能导致故道内出现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的风险。

研究人员通过食物网营养动态模拟研究证实:在何王庙故道中,如果将现有中大体型的江湖洄游性鱼类“移出”40~50%,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就能得到最佳的恢复效果。

研究人员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原有的洪水期季节性连通模式(灌江纳苗等)的基础上,加强故道秋冬季与长江干流的连通,恢复成鱼入江洄游通道,放掉一部分中大个头的江湖洄游性鱼类,让它们进入长江“自谋生路”,在自然条件下产卵繁殖,增加长江干流的鱼类数量,以提升十年禁渔战略的成效。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在长江中下游的众多“闸控”湖泊中,也可能存在这种鱼类资源量大量增长、生物多样性反而下降的风险。因此建议,在当前显著提升了资源量的背景下,关注物种多样性这个质的提升。通过调整闸控通江湖泊的管理模式,在气候和条件合适的时候加大下泄流量,促进江湖洄游性鱼类入江。

据悉,何王庙江豚保护区管理单位已采纳这一建议,更换防逃拦网,将拦网的网眼增大,给这些大鱼们放开一条“生路”。

何王庙防逃拦网,网眼较密。

另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尝试对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1992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建立了第一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目前有种群约100头。

何王庙故道总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丰水季节水域面积约7万亩,枯水水域约5万亩。目前,已观察到有江豚在此自然繁殖,其种群数量已达30头以上。

研究人员在观测长江江豚。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孙慧 摄影:梅志刚)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