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振民:做精做好渔业“种子”
做精做好渔业“种子”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包振民
在新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兴起了藻、虾、贝、鱼、海珍品(海参、鲍鱼)五次浪潮。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水养殖业在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开始了海水动物的养殖,转向以对虾、扇贝为主。以我的导师王如才教授为代表的贝类研究专家,陆续攻克了扇贝自然苗采集技术、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和筏式笼养技术,为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病害大规模暴发给我国扇贝养殖业带来致命打击,许多海区养殖扇贝死亡率达到70%~80%以上。王如才教授叮嘱我说,扇贝育种的工作要赶紧抓起来了。我谨记在心,重点对黄、渤海区普遍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研究,着手培育我国的扇贝良种。
扇贝育种之前从没有人做过。面对野生种,我和团队成员边摸索边实验,不断攻关,借鉴动植物育种的成功经验,创建了以数量遗传评估BLUP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十年磨一剑,2005年我们培育的栉孔扇贝“蓬莱红”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作为自主培育的第一个扇贝新品种,“蓬莱红”一经推出,就赢得水产养殖户的喜爱。
“蓬莱红”育成后,如何建立更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成为我们团队思考的问题。全基因组选择是当时育种领域的前沿技术,在这一技术刚一提出时,我和团队就率先在水生生物育种领域开展研发与应用,开发出新型高通量、低成本的液相芯片,大幅降低了检测成本。
应用我们开发的技术培育的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于2013年成功通过国家审定。“蓬莱红2号”不仅延续了“蓬莱红”的高产抗逆特性,而且产量较“蓬莱红”提高25.43%,成活率提高27.11%,引领了水产分子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40年来,我和团队已培育出了10个水产新品种,累计推广养殖1000余万亩,创造产值数百亿元,彻底扭转了我国扇贝养殖业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
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水产良种是“芯片”,唯有把渔业“种子工作”这篇文章做精做好,才能让我们的“蓝色粮仓”更安全更殷实。
目前,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在兴起,蓝色种业是保障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团队正在建设高端水产种质创制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蓝色种业新型复合体,促进蓝色种业进入4.0时代。用更多水产新品种丰富千家万户的餐桌,给中国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蛋白质,我们责无旁贷!
(光明日报记者刘艳杰、光明日报通讯员冯文波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4日05版)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