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尾孢虫病
1.病原
微山尾孢虫(Henneguya weishanensis)和中华尾孢虫等,孢子呈纺锤形,大小为11.2~15.0×6.25~6.87?m,前端尖,后端由壳片延伸而形成两根细长针状的尾部,长约50~70?m,极囊2个,梨形,大小相等。寄生在鳃上形成白色的胞囊。寄生在鳃上形成胞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鳜鱼、斑点叉尾鮰和乌醴等鱼类的鱼苗、鱼种,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长江流域和广东、广西一年四季都有该病的发生,但以4~7月发病最为严重。
3.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鱼生长发育缓慢,鳃丝和鳃弓上出现多少不等的白色胞囊,在水质不良、溶氧低下等情况下很易发生死亡。
4.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与病变可初步诊断,取胞囊压片显微镜检查发现胞囊内大量尾孢虫而确诊。
尾孢虫形态(仿G.Hoffman)
尾孢虫形态 (汪开毓)
患病鱼鳃上形成的大量尾孢虫胞囊(仿P.Dekinkelin)
5.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淤泥中的孢子,减少该病的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50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能杀灭60~70%的孢子。
(3)发病时可用0.5毫克/升浓度的90%晶体敌百虫和0.5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每隔15天1次,连用2~3次。
(4)施用杀灭寄生虫专用药物。
另请参阅中国西南渔业网相关文章!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