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鱼套肠症
发表时间:2018/01/17 00:00:00 浏览次数:339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
1.病原
该病的病原初步认为是斑点叉尾鮰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 maltophilia),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多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鞭毛数≥2。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鱼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肠腔内充有大量含血的粘液,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部分鱼还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肝肿大,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部分鱼可见出血斑,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病鱼可见鳔和脂肪充血和出血。
3.流行情况
该病最早发现于2004年3月下旬,首先在四川省成都市郊的龙泉湖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发生,自然情况下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其他鮰科鱼类也可感染,3~9月是其发病的时期,但以3~5月高发,一般是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并随水温的升高病程缩短。发病急,死亡快,病程短,一般病程在2~5天,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90%以上,严重的达100%。
4.诊断方法
(1)根据本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特别是体表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
(2)对本病的确诊需对从靶组织内分离到的革兰氏阴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患病鱼体表出现特殊裉色斑(汪开毓)
患病鱼体表出现特殊裉色斑(汪开毓)
患病鱼下颌充血发红、有出血点(汪开毓)
患病鱼出现罕见的“脱肛”现象(汪开毓)
患病鱼解剖可见腹水、肠炎及罕见的“肠套叠”现象(汪开毓)
为图2-48中患病鱼被吸去腹水后腹腔原状(汪开毓)
患病鱼解剖可见“肠套叠”现象(汪开毓)
5.防治方法
(1)要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水质、气候突变的时候要注意防病,改善水体环境条件,科学饲喂,尽量减少低溶氧和恶劣的水环境等应激因子的刺激,特别是高密度会增加本病发生的机会,故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2)育健壮无病的优良斑点叉尾鮰苗种,鱼种尽量就地培养,减少搬运,并注意下塘或进箱前进行鱼体消毒。可用5~10×10-6 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5~15分钟。
(3)免疫预防是本病最有效最关键的预防措施。因此研制出有效的免疫疫苗将对该病的预防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4)在治疗上采取药物外用与内服结合治疗。复方新诺明第一天200毫克/公斤体重,第二天开始药量减半,拌在饲料中投喂,5d为一个疗程。氟哌酸、沙拉沙星、强力霉素和氟苯尼等每天每千克鱼用10~30m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5d。
(5)水体消毒用漂白粉1×10-6;漂白粉精(有效氯60~65%)0.2~0.3×10-6;二氧化氯0.1~0.3×10-6 或二氯海因、溴氯海因0.2~0.3×10-6 全池泼洒或网箱水体消毒。
(6)施用杀灭细菌专用药物。
另请参阅中国西南渔业网相关文章!
|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