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新“暴发性出血病”的预防与治疗

发表时间:2024/03/25 13:02:15  来源:科学养鱼 2022年7期  作者:余 开 魏友海  浏览次数:267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曾令兵研究员:2020 年,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近2 000 万吨,约占全国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64%,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38%。大宗淡水鱼养殖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与保障国民蛋白质食物供给与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每年春季发生的以草鱼等大宗淡水鱼为主的暴发性疾病,渔民称之为春季“鱼瘟”“烂身烂嘴病”,流行范围广,危害品种多,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针对草鱼等大宗淡水鱼的春季暴发性疾病,农业农村部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开展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经现场与实验室诊断发现,有的患病鱼有寄生虫感染,但寄生虫丰度、种类有限,不是主要致病原因;部分患病鱼的病毒检查结果偶有阳性,因水温等条件不适合病毒复制,推测可能存在病原携带与潜伏感染情况;患病鱼临床症状与常见淡水鱼细菌病症状类似,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多种细菌病原。此外,还发现春季大宗淡水鱼的水霉病普遍发生,原因主要与养殖动物体表受伤或冻伤、春季水温合适以及池塘水体环境恶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诊断认为,近年大宗淡水鱼春季出现暴发性疾病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养殖管理不善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以及生产操作不慎与越冬管理不善导致鱼体受伤,最后导致细菌、真菌感染而暴发疾病。因此,草鱼等大宗淡水鱼的春季暴发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养殖生产管理,特别是养殖管理、越冬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问题。针对草鱼等大宗淡水鱼春季暴发性疾病,建议采取以下防控措施或策略。

一是做好春季生产准备工作,主要为:①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改善池塘底质环境;②维护好设施设备,包括池埂、拦网、增氧、投料、电路、水路等设施设备,确保生产正常;③适当储备生产用物资,如饲料、药物等,做好应急准备工作;④密切关注天气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预防春季温度变化引起的鱼体应激等。

二是做好春季养殖管理工作,主要为:①春季水温低,池塘肥水困难,尽可能使用发酵有机肥、复合肥、氨基酸肥等肥水,可少量多次均匀泼洒,促进浮游生物与微生物增殖,保持水环境稳定;②春季投放鱼种,建议投放经过检验检疫的健康苗种,要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的鱼体受伤,做好鱼体消毒处理工作,还要控制好放养密度与规格,限制目标产量;③春季养殖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调控好水质,建议采用有益藻、有益菌进行水质调控,保持水环境稳定,缓解鱼体应激反应;④春季水温不稳定,鱼摄食少,要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饲料适口性,随温度上升逐步增加投喂量,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益生菌、多糖等物质,促进肝胆与肠道健康,增强鱼的体质;⑤在进行疾病预防时,立足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而不是依靠药物来预防。

三是做好养殖健康管理工作,主要为:①水产养殖疾病防控以预防为主,是控制水产病害最为有效的途径;②养殖过程中防病要从源头做起,包括清塘消毒杀灭病原、投放健康苗种等;③健康管理主要立足免疫调节、代谢改良和肠道健康,目标是提高机体抵抗力;④在进行水产动物疾病治疗时,必须依靠准确诊断的结果进行科学选药与用药,防止病原产生耐药性,杜绝滥用药物现象;⑤对有条件的养殖企业,推荐采用生态与免疫的方法进行疾病防控。

四是做好越冬后期管理工作,主要为:①越冬管理包括越冬前期、中期、后期3 个阶段的管理,春季属于越冬后期管理范畴;②春季气温、水温变化大,通过调节水位尽可能保持水体温度稳定;③春季肥水比较困难,务必调节好水质、改善底质,以保持水环境稳定,防止鱼体产生应激反应;④根据气温、水温变化,投喂适量优质饲料,增强饲料适口性,同时添加多维、多糖或益生菌,恢复肠道健康,提高鱼体抵抗力;⑤春季投放鱼种、转塘、并塘拉网操作时要防止鱼体受伤,并控制池塘放养密度;⑥从防鱼体表受伤、调节水质、控制水温着手,预防春季草鱼等大宗淡水鱼的细菌病与水霉病。

近年春季草鱼等大宗淡水鱼的暴发性疾病连续发生,危害严重,造成的损失巨大。广大养殖户务必高度重视养殖生产过程管理,确保养殖动物健康,以预防疾病发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要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让春季水产养殖生产生机勃勃,坚决控制住春季暴发病的流行势头。

沈阳农业大学水产养殖教研室邢跃楠副教授:自2020 年以来,每年春季越冬后的淡水鱼都频频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症状主要为体表溃烂出血、鳞片脱落、肿头肿嘴、头部渗出性出血、烂鳃、长有水霉。2022 年患病鱼症状有所变化,鱼嘴发炎溃烂、眼周红肿出血、鱼体部分腐皮、眼球突出、少见水霉。但发病原因始终围绕着经典的“三环理论”展开,即鱼体质、病原和环境,大致为:①春季极端天气常态化,导致水环境因子变化大,使已饱受越冬之苦的鱼应激加剧;②春季温度上升,病原数量增加、活力增强,加强了对鱼的攻击,使鱼体破防;③养殖环境条件造成鱼体质下降,这包括饲料行业的逐利性驱动着配方向效益要数据,而无视养殖鱼健康以及养殖管理不善造成鱼带病越冬等。

每年春季发生“鱼瘟”的核心原因是越冬鱼的体质无法应对异常天气,即内因是鱼体质的崩塌,外因是环境变化。预防和治疗方法如下。

一是对于出现典型症状的鱼,此类鱼已被“宣判死刑”,不是治疗的目标。

二是外泼、内服为治疗鱼病的主要手段。一般能治疗的是发病较轻的越冬鱼,治疗的前提是鱼能开口摄食,饲料中以添加肠道、肝脏修复剂和营养代谢调节物质为主,阶段性投喂抗生素,鱼开口摄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治疗;外泼消毒剂仅起辅助作用,切忌刺激且不宜下猛药。

三是对该病的预防要从越冬前体质调节入手,做好越冬前鱼病检查工作,饲料里重点添加肝肠保护剂以及营养代谢调节物质,对于有炎症的鱼要及时投喂抗生素治疗,防止鱼带病越冬。

四是养殖业者不要一味追求低饵料系数,快速生长往往会牺牲掉鱼的体质。如果追求低饵料系数,建议不将鱼进行越冬。

五是做好越冬前和越冬期水质管理工作,减少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定期监测溶氧,防止鱼缺氧和产生气泡病。

六是春季升温期要注意保持水质稳定,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泼洒抗应激类产品,减少环境突变应激。

另外,有报道说河流中鲫鱼也有发生类似病症的现象,不排除由养殖池塘流出,也可能归属于饲料投喂模式下鱼体质问题的范畴。水库鲢鳙鱼也出现过此类发病症状,也许能例证一些技术文章中常出现的鱼种质退化问题。若这两个案例不是鱼体质和种质问题,那就在警醒人们真的应该敬畏当下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碳排放”问题,也即激烈变化的外环境在发病因素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袁圣副教授:要做好越冬鱼病的预防工作,核心是秋冬季管理,重点是坚持冬季投喂,科学投喂,投喂好料,以维持鱼体质健康。越冬期构建标准化的鱼体检查措施,每20~30 天对鱼检查1 次,检查的样本分别从池塘下风及投饵台下风撒网获得,可提前发现初期的越冬综合征,经提前处理后效果明显。注意在鱼发病敏感期不捕捞、不进苗。发过病的池塘要彻底清塘,清塘剂选择生石灰或漂白粉,目的是彻底杀灭病原。

对于越冬综合征,由于溃疡较深,发病期水温较低,鱼摄食较少,处理难度大,具体治疗建议如下。

外用:第1 天上午,用五倍子末加盐全池泼洒,第3天用碘制剂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

内服:①投饵率低于0.5%的池塘,以加量添加乳酸菌或者发酵饲料及维生素为主,目的是促进消化道机能提升,促进营养吸收,快速提升鱼体质;②投饵率达到1%以上的池塘,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投喂,治愈后,改用乳酸菌或发酵饲料及维生素拌饵投喂。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杨移斌助理研究员:自2019 年春天长江中下游等全国草鱼主养区域出现暴发性死鱼现象以来,几乎每年初夏交替之际,水产养殖动物特别是需越冬养殖者像“渡劫”一样,如斑点叉尾鮰及鲫鱼等,多种鱼的主养区暴发大规模死亡。今年苏北鲫鱼及斑点叉尾鮰均出现大规模死亡,湖北仙桃斑点叉尾鮰也出现大量死亡,甚至到了空塘的地步。可以看到从最初草鱼发病症状表现为体表发炎、红肿、出血、溃疡以及烂鳃、肠炎,鲫鱼多表现为嘴巴发红、体表发炎、红肿、出血以及外表腐皮、烂肉典型症状(俗称烂身、烂嘴),而以斑点叉尾鮰为代表的无鳞鱼则表现以肠道充血、烂身等,以烂身为主。经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以及流行病学分析,确认草鱼暴发性死亡原因是天气异常、鱼体受伤、越冬停食导致的鱼抵抗力低下以及存塘量较大、越冬池塘管理缺乏等导致的多种细菌共同感染。另外,也与投放大规格草鱼种以及养殖大规格草鱼的模式不够科学有一定关系。如今,关于鲫鱼及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原因仍然不十分明确。在鲫鱼烂身、烂嘴病中分离到多种病原如维氏气单胞菌甚至水霉等,斑点叉尾鮰目前也有多种致病菌感染的现象。不可否认,近年来低温致病菌如柱状黄杆菌(以引起烂鳃为主)、温和气单胞菌(以引起败血症为主)及维氏气单胞菌(以引起疥疮病为主)感染鱼发病的例子不断增多,也确实在鱼瘟疫暴发时分离到这些致病菌株,鱼死亡的直接原因也很可能就是这些病原微生物导致的。这就有一个疑问,利用针对性药物甚至是筛选了高敏感的药物,为何还很难控制鱼死亡?针对该问题,分析如下。

一是鱼死亡的原因。鱼暴发疾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多数情况下是细菌导致的,这跟细菌的致病特性有关,一旦感染进入血液可导致鱼出现败血、器官衰竭而死亡,且死亡特别快。但细菌感染鱼体很不容易,需要具备鱼体出现伤口、足够数量细菌以及鱼的免疫力下降条件。细菌数量毫无疑问需要靠控制其繁殖解决,养殖环境中自然存在各类致病菌,注意这是无法通过消毒完全杀灭的,只能控制,所以现在调水改水产品部分功效就是通过保持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来抑制病原数量,达到控制的目的。一旦水体残饵等导致水体营养充足、微生物平衡失调,病原菌则可能大量繁殖,而此时鱼恰好又因各种因素如环境胁迫(主要为有毒有害物质、人为因素等)、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导致免疫力低下,则极易发生细菌感染,直接引起鱼大规模死亡。春夏交替之际,水温并不高,大多数细菌不太可能大量繁殖,但鱼的肠道、养殖水体,特别是底泥肯定存在大量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感染,此时鱼仍然暴发大量死亡,其自身的状态尤其是免疫功能是否健全就很值得考虑。大家知道水温升高至鱼开始摄食时,养殖户就开始大量投喂,这也从大部分死鱼肠道红肿可以得到印证。这对一个冬天几乎未摄食、体质非常弱的鱼而言简直是灾难,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没有立即出现死鱼现象已经算不错了,鱼此时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需要适应,必然导致能量等资源更多地分配至消化方面,必然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与人类顿顿大鱼大肉容易不舒服而生病是同样道理,不同的是鱼处于自然环境,更容易遭到病原侵袭。鱼突然大量摄食很可能导致肠道出现伤口,此时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可引起大量暴发性死亡。而这与典型感染性疾病暴发存在明显不同,如症状多样的原因主要在于感染的病原在水体中没有呈现优势,之所以会感染是因为鱼刚好接触了,也就是“接触到啥就感染啥”,因而出现多种症状,而且不同症状分离到的病原还不一样,同一池塘不同样本分离到不同病原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可以明确鱼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但根本原因在于养殖管理,如投喂过猛、越冬管理不善(导致体质极差)及环境不好(没有及时清理底泥中有害物质)等环境胁迫。

二是为何治不好的问题。现代实验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各种仪器设备及检测试剂盒层出不穷,不仅在各研究单位已经装备甚至很多产品已经普及到塘口。如此看上去“武装到牙齿”的疾病防控队伍,为何却对近年来暴发的鱼瘟束手无策呢?主要是病原不好确定,同一只池塘不同个体甚至同一条鱼不同组织都可能分离到不同病原微生物,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一般都是可培养的,还有许多不可培养的,而分离纯化到的也不一定是病原,更不一定是致死病原。基于不确定病原筛选药物去治疗,效果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另外,即使筛选到准确病原,使用有效药物,但用药方式和配比、用量及疗程等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杀灭病原真的就一定能治疗好这类疾病吗?有个词叫积重难返,有时候得在无菌环境才能保命生存,而这是养鱼过程中最不可能达到的条件。

三是建议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有病治病”的原则。对于鱼瘟要加强预防,可加强保肝护胆以增强免疫力,不完全追求高产(高产不等于高效益)。可接种疫苗,并添加多糖增强免疫力,保护肠道促进消化。秋季做好鱼体能量储备,春、冬季天气晴好适时少量投喂,鱼开口吃食时讲究循序渐进。做好底质改良工作,不排斥也不能迷信新技术、新方法,能动手尽量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主要靠细心、勤劳及责任心,要加强管理。

建议提高渔医的社会认可度,给予从业者足够的理解与尊重。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是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是水产从业人员“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不是为营销服务的一种手段。水产养殖过程中非感染性疾病要多于感染性疾病,养殖业者没有很好地区分原发性感染疾病和继发性感染疾病,导致只要发病就认为是感染性疾病,从而在治疗方向上就发生了偏差。因此,鱼病诊断与科学防控应建立标准化程序(SOP),如已经制定的《渔药使用规范》行业标准,并尽快让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上岗,同时加强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做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降低病害引起的经济损失,以促进乡村振兴。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