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暴发死亡病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2020 年4 月,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养殖黄颡鱼发生暴发性死亡病情,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养殖黄颡鱼又出现了类似病症,湖北局部塘口发病率高达70%。为了更好地防控养殖黄颡鱼病情,笔者结合广西2020 年养殖黄颡鱼发生暴发性死亡事件调查,给出一些防治建议,以期能对广大黄颡鱼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事件回顾
2020年3月中下旬,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病情首先在浙江湖州等地发生,随后江苏、湖北、四川、广西、广东等地相继暴发,呈现急性暴发死亡特征。发病池塘自出现死亡现象5天内死亡率超过70%,而且用药改水、消毒后加重了鱼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鱼的典型病症为离群靠边独游,体表真皮腐蚀脱落呈溃疡斑,尾鳍有蚀鳍现象(图1A);肛门红肿,下颌、吻端、眼四周、鳍条基部可见出血(图1B);鳃、肝脏、空肠、肠道充气,有血色腹水(图1C);脑出血(图1D)。
图1 患病黄颡鱼
二、病因分析
1.越冬期间,鱼摄食不正常导致抗病能力下降,为暴发死亡病情埋下了隐患。
2.气候异常导致养殖水体急剧变化等环境胁迫因子,从而诱发暴发性死亡。2020 年2 月底到3月初,全国各地的气温持续升高,养殖水温快速升高至养殖鱼摄食的温度,不少养殖户开始正常投喂饲料。然而3月底到4月初持续15天左右的急剧降温,养殖鱼重回越冬状态,养殖水体因投喂饲料而积累了更多的残余饲料和排泄物,水质更加恶化,造成养殖鱼抗病能力严重下降,成为病原微生物的易感群体。
3.环境胁迫下感染病原微生物,诱发了鱼暴发性死亡。长时间的越冬已经导致养殖鱼抗病能力下降,养殖水体温度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养殖鱼抗病能力下降,鱼感染病原菌后就会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
三、防治建议
1.气候仍在急剧变化期间慎投饲料。鱼越冬期间,养殖水位较低,水质状况不佳,在此期间投喂饲料只能加剧水质恶化,导致养殖鱼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不建议在越冬期间投喂饲料。确需投喂饲料的,应控制日投饲率在1.5%以下,同时拌饲料内服免疫增强剂,提高养殖鱼抗病能力。
2.强化水质改良。养殖水体水质的好坏是鱼发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定期改良水质,给养殖鱼类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预防疾病发生。
3.切实做到科学治疗。养殖鱼抗病能力低下才会引发疾病,而发病时采取猛烈的治疗措施只会加重死亡。发生疾病时建议的治疗措施为先停料2~3 天,停料当天改良水质,然后拌饲料内服免疫增强剂,两天后消毒养殖水体3 次(每天1 次),并拌饲料内服免疫增强剂和敏感国标水产用兽药或抗病毒中草药7天(每天1次)。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