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养殖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25/01/04 10:32:11  来源:黑龙江水产 2023年6期  作者:王丽仙 于莉 司文辉  浏览次数:74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日益增加,给河蟹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在病害防治方面应科学合理,严格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全面掌握各种类型的病害发生原因、发生特征以及防治措施,坚持生态调节、合理用药以及科学饲养相结合,这样才可以提高河蟹养殖成活率和效益。

1 河蟹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是池塘条件差。大多数河蟹养殖户使用旧鱼池来饲养河蟹,然而旧鱼池的池底硫化氢含量高、腐殖质多,没有经过彻底的消毒,进而导致河蟹容易发生病害。二是隐蔽物与水草不足[1]。河蟹池塘生态养殖过程中,需要有40%~50%的隐蔽物或者是水草覆盖于水面,当饵料不足时可以将水草当做辅助饵料,河蟹在脱壳时可以作为其的防敌场所,尤其是在夏季时水温会快速上升,河蟹若长时间在温度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提前成熟的情况。三是饵料投喂不够科学。饵料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在河蟹池塘生态养殖中应保证饵料的质量,并严格落实前期后期精、中期粗的饲喂原则。若饵料中缺少钙质、营养不全,将会导致河蟹患有软壳病;若饵料中缺少维生素C,将会导致河蟹患有黑鳃病。但是在饵料投入过多的情况下,将会对水质环境造成污染,导致河蟹患病。

2 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

2.1 病毒性疾病

最典型的病毒性疾病为“颤抖病”,患病河蟹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握力减弱,食欲下降,鳃呈浅棕色,排列不整齐。最明显的症状为步足颤抖,腹部离开地面,呈倒立状。该病呈暴发趋势,且死亡率高达70%左右,主要在4~10月份流行,发病高峰期为7月~9月。在防治颤抖病时应将内服和外消相结合,在河蟹池塘中泼洒适量的复合碘溶液,或者是2%的活性碘和18%的磷酸,每立方米水体的使用量为0.1mL药剂,将药剂稀释后向池塘泼洒,间隔2d泼洒1次。内服可以使用10%的恩诺沙星,每10g与25kg的饲料进行搅拌投喂,连续饲喂7d。

2.2 肠炎病

肠炎病是河蟹池塘生态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高温季节和多雨季节时,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为池塘水质恶化、饲料投喂不够新鲜、池塘底质败坏、饵料投喂数量过多,当河蟹摄食后将会降低自身的抗病能力,体质变差,食欲逐步下降,甚至食欲会完全没有,肠道发炎,中肠细且没有弹性,胃中无内容物,但是存在浅黄色黏液[2]。肠炎病的防治措施应采用外消和内服相结合的原则,外消可以使用10%浓度的聚维酮碘45mg~75mg,兑水稀释后向全池进行泼洒,间隔2d再次泼洒1次;内服可以使用舒福安,首次使用100mL与20kg饲料进行搅拌投喂,第2次用药使用100mL的舒福安與40kg饲料进行搅拌投喂,每日饲喂1次,连续饲喂3d~5d。

2.3 黑鳃病

河蟹在自然环境中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在池塘生态养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若养殖密度过大、水质变化过快,将会导致河蟹患有黑鳃病。河蟹患有黑鳃病的明显症状为鳃丝发黑,普遍为细菌感染所导致,易浮头,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上岸。需要注意的是,水质较差是引发河蟹患有黑鳃病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会因为感染累枝虫、聚缩虫等寄生虫,导致河蟹感染继发性细菌疾病,从而形成黑鳃病。为此,在治疗河蟹黑鳃病的过程中需要镜检确诊,查看是否存在寄生虫,最后确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若存在寄生虫,则可以使用“蟹安”将寄生虫杀死,并外用消毒液来杀死水体中的细菌,消毒液可以使用溴氯海因,内服环丙沙星,每日消毒1~3次,连续5d~7d。河蟹在痊愈之后需要向全池泼洒生石灰水,将水质转变为弱碱性。

2.4 腐壳病

河蟹腐壳病又被称之为褐斑病、溃疡病,河蟹患有该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染细菌,如气单胞菌、假单胞菌、黄杆菌或螺菌等,因体表损伤,或者是因水体环境中存在重金属化学物质、营养不良,导致细菌侵入河蟹的外表皮而感染腐壳病。患病河蟹的主要症状为外壳存在黑色溃疡、腐烂的现象,胸板、背中等部位出现白色斑点,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白色斑点会逐步腐烂、扩大,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河蟹死亡。腐壳病对于成蟹、幼蟹都会造成危害,且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死亡率通常会随着水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腐壳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分布广,所以该病的流行范围也相对较大,在淡水、咸淡水的水体中都有一定的发病概率[3]。对于腐壳病的预防,要在捕捞、运输以及饲养河蟹的过程中细心操作,避免河蟹受伤;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避免水质被重金属离子所污染;在夏季时需要定期注入新水,确保水质清新,一旦发现患病河蟹需要及时将其隔离饲养。针对腐壳病的治疗,可全池进行泼洒漂白粉,泼洒浓度为2mg/L;每1kg饲料中加入1g~2g磺胺类药物,连续饲喂2d~5d;每1kg饲料中加入1mg的痢菌净,连续饲喂10d左右。

2.5 水肿病

水肿病是河蟹生态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患病河蟹的胸和腹部下方存在明显的肿胀交界处,用手轻轻按压患病蟹的胸部,会从胸部冒出少量的水,患病的河蟹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有些患病河蟹食欲完全丧失,最终因难以呼吸窒息而死。河蟹患有水肿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感染细菌性水肿,二是因染病鳃部感染水肿,两种水肿在发病原因、症状以及治疗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区别,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针对细菌性水肿的治疗,可以连续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2或者是1/3即可;向全池泼洒漂白粉,泼洒浓度为2mg/L;大蒜拌料投喂,每次每1kg体重用量为5g~10g,每天投喂1次,连用7d。

2.6 蟹奴病

蟹奴病又被称之为臭虫蟹病,发病原因是河蟹腹部感染寄生虫,此寄生虫约1mm厚、2mm~6mm长,呈半透明或乳白色。当此寄生虫在河蟹胸板上寄生后,会依靠吸取河蟹的内部营养而生长,破坏河蟹的血液、肝脏、神经系统以及结缔组织等,对河蟹的性激素分泌、生殖腺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主要会对成蟹造成危害,虽然不会导致河蟹大量死亡,但是也会对河蟹的商品价值与规格带来严重影响。该病通常流行于6月~10月,发病高峰阶段为8月~9月。针对蟹奴病的预防,河蟹放养前按常规量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类对池塘进行消毒;做好河蟹放养前的检疫工作,避免被蟹奴感染的河蟹入池[4]。对于蟹奴病的治疗,一旦发现池塘中有患病河蟹,需对其采取隔离措施;全池泼洒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浓度为0.7mg/L。

2.7 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的发生与水质、饲养密度以及残饵粪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加之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会导致池塘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进而导致纤毛虫大量繁殖,引起河蟹发生纤毛虫病。纤毛虫病通常发生于7~9月份,河蟹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时,在体表会有明显的棕色或黄绿色毛状物,导致河蟹行动迟缓,对于外界刺激明显反应迟钝。河蟹在发病的中期和晚期阶段时,河蟹鳃部受损,导致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难以脱壳,进而导致大量河蟹死亡。为避免河蟹感染纤毛虫病,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捞出池塘中的残饵,定期检测水质,如pH值、氨氮等,一旦超标需要及时换水。若发现河蟹患有纤毛虫病,全池泼洒硫酸锌,泼洒浓度为0.3mg/L~0.5mg/L。

參考文献:

[1]张鑫全.河蟹的常见病害与预防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23(01):31-32.

[2]刘婷.河蟹几种病害的诊断与防治[J].农业知识,2020(04):57-58.

[3]濮月龙.池塘河蟹养殖病害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8(06):59-60.

[4]周日东,陈维东,张凤翔.池塘河蟹的发病原因和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5(09):90.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