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医医人,兽医医人类,回到夏朝前,看古代兽医的发展历程

发表时间:2025/03/27 07:23:41  来源:苦心念心人  浏览次数:11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前言

医学,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它深刻影响了人类发展的道路,延续生命,为人类更好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除了站在舞台中央的人医,兽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它历史悠久,甚至不亚于人医的历史。

《庄子·马蹄篇》记载,古代人类生活在“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环境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大环境促使了兽医的诞生。我国的兽医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辉煌的,是华夏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五帝时代到秦汉时期的兽医发展过程吧。

夏朝以前的原始兽医活动

最早的人医和兽医并不分开,即医人的同时也医兽。遗憾的是,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所以兽医活动的详细起源时间我们并不知道。

目前,最被人们所接受的说法是起源于三皇之一的伏羲。相传在5000—4700年前,伏羲氏就发明了结网的方法,用以捉捕禽兽或鱼。

《帝王世纪》记载:“以网署以细以渔”。

捕获到禽兽并没有全部食用,而是保留一部分开始驯养,原始畜牧业就这么诞生了。

在驯养过程中,各类牲畜难免生病,当时的驯养工作远没有当今这么便利,古代人类难以承担重新驯养的风险,所以得对生病的牧畜进行医治,兽医便慢慢产生了,伏羲氏也就成了我国畜牧兽医的鼻祖。

除此之外,还有起源于黄帝或神农的说法,不过都不是主流。

古代人类主要以采集植物果实和野生动物以及渔猎为生,过着“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生活。由于作息简单,内容单一,所以使用的工具也十分粗糙简陋。

但古代人类发现,如果用有棱角的小石片或尖锐物体触碰到身体的某一部位,可以减轻疼痛,这就是最原始的针刺医疗工具,这些小石片被称作“砭石”或“箴石”。

而且古人类在采食的同时,发现吃了某些食物可以使原来的疼痛减轻或消失,甚至会出现兴奋、头昏和麻木,甚至失去知觉等症状,这就产生了最初的针刺麻醉和药物麻醉知识。

在人们对自身疾病的医治取得成功的启示下,为了防止驯养的牲畜死亡,原始的兽医活动出现了。

在4000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已圈养牛马。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兽医医疗技术也有了创新,这时期出现了家畜阉割术,即董促先发明的火骗法,该方法十分先进,并流传至今,直到今天一些高寒地区牧民还在使用。

轩辕黄帝时代之后便是尧舜时代,该时期设有专门管畜牧的人员,称为“益做虞”,掌驱禽,是当时掌管畜牧的高级官员,畜牧业开始成为政务的一部分,兽医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个人,叫马师皇,他是黄帝的御用兽医,医术极为高超,不仅通过观察马的外表,就能知道犯了什么病,甚至史书记载他还医治过神龙。

《马仙传·师皇篇》记载:“马师皇,黄帝时兽医也……,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乃针其唇下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

马师皇因为医治了多条神龙,得以飞升成仙。而且从他医治神龙的过程来看,当时的兽医已经有兽用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运用针灸进行治疗,这比起黄帝时代的主攻阉割,又是一种进步。

夏、商、周时代的兽医初步发展

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兽医工作开始有文字记载。

在殷墟的甲骨文卜辞中就记载了公猪阉割术;除了猪,还有马,周代初期的《周礼·夏官司马》《夏小正》等古籍中有“颁马攻特”和“攻驹”的记载。

“驹”、“特”指的是两三岁的幼马,“攻”就是阉割。这说明该时期的兽医已经懂得了在牧畜幼年时,对其进行阉割的作用,不过对牧畜的阉割此时还未普遍推广。

除了阉割技术的发展,“兽医”二字在该时期也正式出现在历史典籍中。

《周礼·天官》记载:“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剐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食之、养之。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聊之,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

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兽医”的文字记载,并且远远早于西方。《周礼》的这段话表明当时兽医已有内、外分科和具体的诊疗程序,并重视护理,还规定上报兽病死亡情况。

这可以看出当时所采取的医疗方法与我国中医理论相符,与现代兽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还体现出当时的畜牧兽医事业管理工作已经相当健全,有了预防牧畜传染病的意识,这在2000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

周代时针灸也被用于兽医领域,并有相关记载。

传说周穆王西游时,御马生病,赶车的造文就采用在马颈部穿刺放血的手术疗法,周穆王得以重新启程。此外,家畜传染病的流行、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在该时期也有相关总结,如《周礼》写到“四时皆有疠病”还有关于如何识别生病的牛肉、狗肉、鸡肉、猪肉、马肉的方法记载,这是兽医卫生检验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对马匹的需求日益增加,解剖及阉割技术发展盛行

该时期的兽医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畜牧的解剖深入及阉割术的推行。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位叫孙阳的人极其擅长看马,被世人称为伯乐(为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官),他不但善于相马、医马,而且对马的解剖生理、病理了若指掌,并熟悉马的穴位,还能通过针灸医治马的各种疾病,是我国兽医针灸的先驱。

后世的一批医术都以其名字命名并广泛流传,如《伯乐针经》《伯乐明堂论》《伯乐画烙图》等,可见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春秋战国,以骑兵为主要表现的军事进步,对马的需求越来越大,马匹的实用价值日益增高。在战国末期,骑马作战已基本代替了战车作战,骑兵成为一大兵种,所以对马匹的需求日益增加,马的阉割术也逐渐盛行,如被阉割的马叫“骊”,被阉割的牛叫“摘”或“键”。除了马,猪也被广泛推行阉割术。

《周礼》记载:“家日刚蠢,豚日脂肥”。

意思是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做“泵”;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肥,叫做“豚”。

秦汉时期,兽医的系统理论和传染病的处理,发展到黄金期

秦汉时期是兽医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主要表现在系统理论的诞生和对牧畜传染病的处理。

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最早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其中特别提到“牛扁疗牛病”、“桐叶治猪疮”及“雄黄治疥癣”等。

汉代的《居延汉简》和《流沙坠简》中有兽医药方的记载,并开始制作药丸给马服用。外服药方的出现是兽医领域的一大进步,这说明当时已有一些牧畜疾病被掌握,并开发出了相应的药物治疗。

中兽医与中医源于一体,都注重整体协调,基本理论都是阴阳五行和脏腑学说,诊断方法有“望、闻、问、切”4种,大约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不过与人医在诊断部位上并不一致。

对于牧畜传染病的处理在该时期也有了进步。该时期的兽医学在先秦时代对家畜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论述的基础上,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及所造成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描述,还把以预防为主作为首要原则。

最早记载的传染病是人畜同用的病名,如《左传》中的“疫”、“病”、“痢”等。其后对家畜疾病的认识愈加深刻,家畜传染病有了专用病名,如《武威汉简》中的“马臂”(马鼻疽)、《说文》中的“疼”(专指马牛疾病)、《肘后备急方》中的“痪狗”(狂犬病)等。

另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卜式就提出了“恶者辄,无令败群”的隔离病畜,以防止疾病传播的防治措施,这一古老措施延续至今,现在依然是对付牧畜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总结

秦汉以后,兽医的地位越来越高,例如隋代的中央机构太仆寺中就有兽医博士员120人,可见当时的统治者极为看重牧畜兽医事业,甚至把它当成了一个国家部门。而到了宋代,著名兽医常顺甚至被封为广禅侯,以表彰他对牧畜兽医发展而做出的贡献。

我国古代兽医事业充满光辉的成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料,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直到公元1世纪才在兽医领域有重大突破,可见华夏古人的智慧。他们不断启迪着我们,给予我们民族自豪感,鞭策我们不断进取。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