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培育出无刺草鱼,吃起来像鲈鱼,网友表示强烈抵制
相信大部分人吃鱼时都曾被鱼刺伤害过,什么吞馒头、喝醋之类的招数人人都会,实在处理不了只能去医院处理,花了几百块才解决问题,满眼辛酸泪。
有人问鱼刺对鱼有什么好处?其实鱼刺学名叫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它的作用相当于水泥中的钢筋,起到加固联系肌肉的作用,辅助运动保持肌隔形态。
鱼刺除了在食用时的麻烦,也是大规模机械化水产加工的重要障碍。本着对社会做贡献的原则,也有可能科研人员也曾被鱼刺深深伤害过,近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培育出无刺草鱼。
“无刺鱼”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有些鱼有刺,有些没刺,有些刺多,有些刺少,为何会有刺多刺少的区别,是不是有一个或多个关键基因在调控,研发“无刺鱼”的关键或许就是找出调控鱼刺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基因(主效基因)。
话说之前科学家们研究鱼刺,大多从形态、表型方面入手,相对来说鱼刺的遗传和分子调控方面几乎是空白,充满挑战性的研究似乎打开了全新领域的大门。
首先研究人员从鳊鱼身上挑出每一根细刺,剔掉结缔组织,在降解前快速放进液氮保存,然后提取RNA(核糖核酸),进行基因表达,最终筛定出候选的近50个基因,话说因为这次“挑刺”的程序非常专业和准确,改进了提取RNA的方法,实现了全球第一次全面鱼刺基因表达,顺便拿了我国鱼刺研究中的第一个专利。
然后将从鳊鱼身上找到的近50个基因放到标准模式的斑马鱼身上做验证,验证的过程有点像拆盲盒,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一个一个依次敲掉这些基因,看鱼刺的生长有无变化、怎样变化。
虽然斑马鱼三四个月就可以繁殖一代,能有效加快试验进度,但验证的过程一干就是7年,中间也曾出现过减少减刺70%的斑马鱼,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不得不佩服科研人员的执著,最终在某一天主效基因真的被找到,无刺斑马鱼成功现身。
经过验证无刺的表型非常稳定,经过几代繁育,后代斑马鱼全部都是无刺鱼。同时,他们测定了无刺斑马鱼肉质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和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找到主效基因后进一步正向验证,将这个基因移植回无刺鱼身上,更确证这个主效基因的作用。
随即分别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试验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获得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生长良好,形态正常,习性和普通有刺鱼没有差异。
再将这些成熟的杂合体少刺鱼经过纯化繁殖一代,到第三代(F2代)则获得纯合体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真正无刺鱼。
近期培育出的无刺草鱼和有刺草鱼从外表来看差异不大,有刺草鱼鱼身共有102根小刺,经过学校学生品鉴,没有刺的草鱼吃起来比正常的草鱼更鲜嫩一点,口感近似鲈鱼,觉得更好吃。
简单说培育无刺鱼就是先找到控制肌间刺发生的关键基因,然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让基因不发生作用,经过三代遗传纯化而产生。
为何网友表示抵制?
网友收到这个信息,不出意料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对人为干预自然生物的不认可,网友们的语气中似乎长了刺!如果科学家看到说不定会寒心。
不需要研究大家都知道缺了肌间骨的鱼类,对游泳能力肯定有影响,在野外水体中还能生存和发育吗?比如很多鱼类为了繁育后代要奋力洄游,需要强大的游泳体力,还有"鲤鱼跳龙门"可能就完全无望了,鲤鱼之所以能"跳龙门"就是因有刺的存在。
其实通过研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研究人员对无刺鱼和有刺鱼综合差别的描述,都是什么差异不大,没有显著差异之类的,外表差异不大说明还是有差异,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还是有区别。
而学校学生对无刺草鱼的品鉴让人哭笑不得,“味道更鲜嫩,吃起来像鲈鱼”,觉得更好吃,草鱼为何会吃出鲈鱼的感觉,这还是草鱼吗?
这些年我们发现西红柿没有以前的香甜味道,催熟的肉鸡肉鸭完全泛滥,香味十足的鸡汤只存在记忆中,西红柿炒鸡蛋不再下饭,各种改变过基因的水果蔬菜产量上来了,质量口感却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其实说白了大家对基因改造过的食品已失去信任,各类专家一边宣传这个多营养那个多方便,可他自己和家人却只吃“土味原生”,再加上不良商家的利欲熏心,食品安全问题本就层出不穷,最终受害的只是我们劳苦大众。
不可否认科研人员研究出的无刺鱼是基因编辑技术的一大进步,对大宗淡水鱼产业升级有极大帮助,一种新品种鱼类从培育到市场化也会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性评估,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规程进行严格的审批,只有完成了这些历程之后才能考虑进行生产推广。
但推广后呢,一次又一次的改造让蛋白质索然无味,对生物进行人为方式干预的结果,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对生态群的后遗症谁又能保证?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