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鲫鱼鳃出血病防控过程的启示
鲫鱼养殖是近几年江苏水产养殖的热议话题,主要是因为鲫鱼出现了鲤疱疹病毒引起鳃出血病后养殖难度加大;又因前几年水产养殖状况不景气,养殖品种转换较难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随着国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减少大水体及河道的围网、网箱的养殖,池塘养殖(尤其是鲫鱼)又有良好的势头。只要有养殖就会有病害,鲫鱼养殖过程中的鳃出血病就有发生的可能性。下面笔者就2016年8月经历的一次鲫鱼鳃出血病防控过程谈谈对“鲤疱疹病毒”引起鲫鱼鳃出血病的观点。
2016年的8月6日,接到一养殖户的电话说,他家的鲫鱼精养池塘(约80亩)的鲫鱼出现了出血症状,电话中描述死鱼外表有少量的点状出血,肛门红肿,头部朝上并有淡紫红色液体流出,胸鳍基部有出血症状,鳃丝有腐烂现象,解剖病鱼观察内脏,除肠道无食物、略发红外无其他病症。并且病情发生得比较快,两三天的时间死亡量就上升到300多尾,并且伴有少量的花白鲢死亡。根据养殖户的描述及当时处在高温(水温达30℃左右)季节,基本判定为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暴发性出血病,就建议养殖户采用往年常用的控制此类疾病的方法,即使用戊二醛及苯扎溴铵合剂对池塘水质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使用恩诺沙星及三黄粉等添加在饲料中投喂。
8月7日养殖户打电话说,死鱼现象不但没有明显减少的迹象,还略有上升,同时池塘四周还有部分的黑头鱼(活力不强)游动,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前一天消毒造成部分体质弱的鱼加速死亡的原因,建议养殖户在傍晚时使用增氧型的底改全池泼洒,观察一天再做决定。第二天(8月8日)养殖户来电说情况严重了(死亡量上升很快,并且黑头的数量较前一天更多)。这时,感觉情况不是很妙,再三询问死鱼症状及半死不活的黑头鱼(活力不强)症状以及解剖后的内脏症状,开始怀疑是鲤疱疹病毒引起的鲫鱼鳃出血病。建议养殖户除使用增氧型底改或增氧剂外,不要使用任何药物,并且把内服的恩诺沙星也停掉,同时减少投饵或不投饵,等待第二天采样并检测后确诊再采取防控措施。
8月9日,我们带采样、检测专家到塘口,死鱼现象更加严重,并且黑头现象也更加多了,养殖户估计当天死亡量达3000多尾,就是前面打捞结束,后面又有死鱼露出水面。打捞病死鱼观察症状: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但是拿起病鱼的头部对着光线翻转鱼身观察(或采用不同方向观察鱼身),可见鱼体侧线鳞以下有粉红(如桃花红、色泽较淡)的症状,有烂鳃现象,解剖内脏,肠道无食物,肝胰脏变异、如鳃出血的肝胰脏一样,但腹腔内无腹水。死亡的鱼除养殖户之前描述的症状外,漂在水中被风浪翻滚的过程中也能观察到侧线鳞以下的粉红色,经采样检测,证实了之前的怀疑,就是因鲤疱疹病毒引起的鲫鱼鳃出血病。但是经询问后得知,养殖户在当地的渔药店的渔技员的指导下,在我们采样的前一天(8月8日)又使用了一次戊二醛与苯扎溴铵合剂,并且没有停止使用恩诺沙星。因此建议养殖户合理干塘卖鱼,减少损失,这次防控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防控过程使笔者认识到:
①疾病发生的温度有变化。以前的观点认为当水温上升到30℃左右及以上,一般不会发生这一疾病或不会引起大面积的死亡,但是这次发病时池塘水温已经上升至30℃,甚至更高。
②病鱼症状的变化。以前认为这一疾病会出现鳃部出血和鱼体侧线鳞以下会有明显的发红症状,但这次疾病发生后病鱼捞出水体后并没有出现鳃部流血现象,关于体表侧线鳞以下发红现象也很难观察到。
③死鱼症状的变化。以前因这种疾病死亡的鱼会出现一侧鳃部发红,养殖户称之为“美人鳃”,不会出现鳍条基部红肿,但这次死鱼并没有发现所谓的“美人鳃”症状,并且死鱼的鳍条基部(尤其是胸鳍)都有出现现象。
④发病时,池塘中的其他鱼类一般不会出现死亡红肿现象。
对于这点笔者认为,该案例的花白鲢死亡与鲤疱疹病毒无关,因没有在花白鲢的病死鱼上检测到鲤疱疹病毒,花白鲢的死亡是因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暴发性出血病。但是也说明,鳃出血病会与池塘中其他疾病同时发生,将给我们今后养殖中的防控造成很大的难度。
⑤通过病害调查,2016年年初发生过鲫鱼大红鳃病的池塘较易发生鳃出血病。
(江苏镇江市丹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陈佳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潘良坤)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