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及其防治方法的概述

发表时间:2023/12/04 21:08:34  来源:水产养殖2017年6期  浏览次数:375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小瓜虫病及其防治方法的概述

冯豆1,蔡婷2,邓剑壕1,许佳楠1,蔡延渠1,朱盛山1

(1.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开发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小瓜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淡水鱼类专性寄生虫,患小瓜虫病的鱼病死率很高,所以小瓜虫病又被称为鱼类的“癌症”。小瓜虫隶属原生动物门,小瓜虫属,寄生在鲤鱼、草鱼、鲫鱼、金鱼、大口鲶等鱼类身上,并导致大量苗种甚至成鱼死亡[1-4],是渔业生产中最常见的鱼病之一。Fouquet[5]最早对小瓜虫进行了描述,将小瓜虫病的病原定名为多子小瓜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包囊期和幼虫期三个阶段。小瓜虫病常在养殖场内暴发流行,给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曾造成年均20万~30万t鱼死亡,年均损失达20亿~30亿元[6]。近年来,小瓜虫病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小瓜虫流行环境、病症研究、致病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概述,以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1 流行环境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其生长的最适水温是15~25℃,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一般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小瓜虫病。在24℃时,生活史为4 d;15℃时为10 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

小瓜虫病是世界性的寄生虫病,多发生于春冬、夏秋季节交换时期,在我国各鱼类养殖地区均有流行。在水体流动性小、水质不良、高密度养殖、鱼体的抵抗力弱等条件下或养殖鱼类受到应激造成免疫力降低时,都比较容易暴发该病[7]。

2 病症研究

小瓜虫寄生在鱼的表皮和鳃组织中,对宿主的上皮不断刺激,使上皮细胞不断增生,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严重时体表各组织充血,鱼鳞脱落、鳍条裂开、鳃部出血坏死腐烂。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病鱼反应迟钝,漫游于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蹭擦,不久即成群死亡,其病死率可达60%~70%,对养殖产业带来严重威胁。

方珍珍等[8]应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感染小瓜虫草鱼幼鱼的脑、心脏、鳃、鳍、头肾、中肾、上颌、皮肤肌肉及内脏团等组织器官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各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鳃丝、上颌、胸鳍及背鳍等组织器官可见小瓜虫寄生;脑组织淤血;心耳、心室及动脉球内发生淤血;鳃丝淤血并有炎细胞浸润,部分鳃小片结构消失,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头肾淤血;中肾肾小管、连接小管的上皮细胞内出现脂肪样变及玻璃样变,肾小球肿大导致肾小囊囊腔消失,肾间质淤血;腹皮下致密层胶原纤维发生玻璃样变,静脉淤血;肠道黏膜层部分上皮细胞脱落,严重者上皮细胞溶解消失,黏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肝胰脏内肝血窦、静脉淤血,肝脏局灶性坏死;脾脏内静脉淤血。

3 致病死亡原因

张其中等[9]和陈达丽[10]推测多子小瓜虫致使鳃上皮组织的破坏后,使的鳃的渗透调节和排泄失衡,导致水分大量渗入组织,是造成寄主死亡的原因之一。此外多子小瓜虫破囊泡而出时,寄生部位的伤口易造成继发感染,充血溃烂。伍惠生[11]认为小瓜虫寄生在鳃丝上以鳃小片的上皮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为食,小瓜虫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到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使胸腺的正常组织结构紊乱。因此,小瓜虫感染可能造成鱼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狂躁不安,过度消耗体能;鳃部受损,呼吸困难;寄生部位破损,继发感染,导致病鱼大量死亡。

4 防治方法

4.1 化学药物

黄斌[12]等依次配制浓度为0.1、0.2、0.3、0.4 mg/L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泡小瓜虫125 min,小瓜虫死亡率分别为94%、100%、100%、100%;硝酸亚汞药浴75 min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11 mg/L。文衍红等[14]使用硫酸铜防治越冬大棚罗非鱼小瓜虫病,发现1.0 mg/L以上浓度的硫酸铜对小瓜虫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黄江峰[15]采用环烷酸铜溶液对小瓜虫成虫、幼虫以及包囊进行离体杀灭试验,结果0.1~0.2 mg/L环烷酸铜溶液对小瓜虫幼虫及成虫都有较强杀灭作用,0.4~0.8 mg/L环烷酸铜能控制小瓜虫包囊分裂。彭碧林[16]用青蒿琥酯和磷酸氯喹以不同的浓度处理体外培养的小瓜虫,发现青蒿琥酯24、48、96 h的LC50分别为1.7、1.4、1.08 mg/mL,磷酸氯喹24、48、96 h的LC50分别为0.0051、0.0035、0.0024 mg/mL。

4.2 生物药

姚嘉赟等[6]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回流提取链霉菌发酵液,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小瓜虫幼虫药效活性试验,用药4 h后发现石油醚提取物在20.0~100.0 mg/L浓度范围内对小瓜虫幼虫的杀灭率均小于50%;60 mg/L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幼虫的杀灭率为90%,其对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为48.2 mg/ L;30.0 mg/L的正丁醇提取物对幼虫的杀灭率为100%,其对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为15.5 mg/L.

闫春梅等[17]构建大量重组质粒制备抑动蛋白基因核酸疫苗,肌肉注射免疫鱼体,注射剂量为125 μg/尾,同时设立空载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发现14 d内核酸疫苗免疫组存活率达到90%以上,而空载体组存活率为20%~40%,空白对照组全部死亡。

4.3 中草药

鉏超[18]等选用槟榔、贯众、大黄等20种不同中草药,观察其同浓度的水提物对小瓜虫成虫、包囊和幼虫的离体杀灭实验效果,0.1 g/L槟榔和乌梅对各个阶段的虫体均有杀灭效果,0.1 g/L大黄和黄芩水提物1 h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1.0 g/L浓度能杀灭成虫和包囊,贯众、乌药、枳壳等13种中药浓度达到10、50、100 g/L才具有一定杀虫作用。梁靖涵等[19]从肉桂中分离纯化出化合物肉桂醛,将其配成不同浓度的药液测试其对离体小瓜虫的杀灭活性:100%杀灭成虫和幼虫的剂量分别为50和8 mg/L,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13.9和1.8 mg/L;使用剂量在50 mg/L时可完全抑制小瓜虫包囊孵化。

姚嘉赟[20]追踪丁香提取分离物丁香酚杀灭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对幼虫4 h 100%杀灭的浓度为3.5 mg/L,对包囊6 h 100%杀灭的浓度为3.5 mg/L。Ekanem等[21]研究了黧豆叶的甲醇提取物和番木瓜种子的石油醚提取物对小瓜虫的杀灭作用,患病鱼分别在200 mg/L的2种提取液中浸泡72和96 h,结果发现小瓜虫数量减少90%,离体试验发现2种提取液浓度分别为150和200 mg/L时,6 h内对小瓜虫的灭杀率达100%。

5 小结

小瓜虫病暴发快,发病病死率高,对鱼类危害大,给养殖产业带来严重威胁。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物为主,以前主要有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硫酸铜等,但由于对水体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已禁止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在生物药方面,目前所用的疫苗可分为活虫疫苗、灭活疫苗和遗传工程合成疫苗三种,由于缺乏有效的小瓜虫体外培养技术,不能提供足量的抑动抗原用以进行大量的免疫工作,小瓜虫病免疫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22]。

小瓜虫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包囊期、幼虫期三个阶段,防治方法中大部分药物仅仅作用于离体的小瓜虫,直接对寄生在鱼类身上的小瓜虫进行的实验探究较少。成虫期的小瓜虫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脱离宿主的虫体在2~8 h内形成硬质包囊,一段时间后囊壁开始增厚,对药物相对不敏感。只有刚孵化的幼虫和刚脱离鱼体的成虫对药物较敏感[1,23]。中草药肉桂的提取分离物肉桂醛100%杀灭幼虫的剂量为8 mg/L,50 mg/L可完全抑制小瓜虫包囊孵化;丁香提取分离物丁香酚,对幼虫4 h 100%杀灭的浓度为3.5 mg/L,对包囊6 h 100%杀灭的浓度为3.5 mg/L。中草药对包囊期、幼虫期的小瓜虫杀灭效果明显,有效中草药也较多,亟须积极开发能作用于寄生状态的小瓜虫的中草药。中草药作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很早就开始用于防治鱼类疾病,宋朝文学家苏轼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记载“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24]。中草药在防治鱼类小瓜虫病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研究开发中草药抗小瓜虫病药物,可能是小瓜虫病害防治的有效途径。

[1]冯桂榕,王玉群.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J].齐鲁渔业,2008,(6):7-9.

[2]张宏江.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J].中国水产,2005,(9):85-86.

[3]孙硕.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产,2010,(11):51-52.

[4]邓永强,汪开毓,黄小丽.鱼类小瓜虫病的研究进展[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2):149-153.

[5]Fouquet D.Uneespeee dinfusoires parasites des poissons deau douce[J].Archde Zool Experot Gen,1876(5):157-165.

[6]姚嘉赟,袁雪梅,徐洋,等.链霉菌-XY52代谢产物对小瓜虫的体外杀灭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06):138-140.

[7]陈爱平,江育林,钱冬,等.小瓜虫病[J].中国水产,2011 (08):37-38.

[8]方珍珍,苏文,陶秉春.感染小瓜虫草鱼幼鱼组织病理学变化[J].水产科学,2015(07):433-437.

[9]张其中,陈达丽.患小瓜虫病圆口铜鱼的组织病理学观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6):1112-1114.

[10]陈达丽.淡水鱼小瓜虫病的病原、病理及药物和免疫预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13-16.

[11]伍惠生.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及防治方法[J].水产养殖,1990,(6):19-20.

[12]黄斌,常红军.不同药物对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效果[J].水产科学,2003(02):18-20.

[13]王俊,赵林,李岩平.孔雀石绿对日本锦鲤小瓜虫病的治疗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03):67-68.

[14]文衍红,周焕佳,司徒玲.硫酸铜对越冬大棚罗非鱼小瓜虫病的防治试验[J].广西水产科技,2011(03):20-23.

[15]黄江峰,邓勇辉,饶毅,等.环烷酸铜对离体小瓜虫杀灭效果的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15(02):30-31.

[16]彭碧琳.小瓜虫体外培养研究及青蒿琥酯等药物对小瓜虫的影响[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7]闫春梅,郑伟,张雅斌,等.小瓜虫抑动蛋白基因核酸疫苗制备[J].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40-1944.

[18]鉏超,张其中,罗芬.20种中草药杀灭离体小瓜虫的药效研究[J].淡水渔业,2010(01):55-60.

[19]梁靖涵,张其中,付耀武,等肉桂活性成分肉桂醛杀灭离体多子小瓜虫效果[J].水产学报,2014(03):457-463.

[20]姚嘉赟,徐洋,袁雪梅,等.丁香酚的分离及其杀多子小瓜虫活性研究[J].水产科学,2016(06):669-674.

[21]Buchmann K,Jensen P B,Kruse K D.Effectsofsodium percar-bonateand garli cextracton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theronts and tomocysts:in vitro experiments[J].N Am J Aquacult,2003(65):21-24.

[22]宋飞彪,王伟洪,吴礼广,等.多子小瓜虫病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1):146-148.

[23]章海鑫,王静娟,张爱芳,等.淡水小瓜虫的研究现状[J].江西水产科技,2016(02):38-43.

[24]李明锋.中草药(Chinese herb medicine)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2003(08):10-13.2017-03-10)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