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进入高发季,如何防控更有效?
发表时间:2024/11/04 16:10:10 作者:肖建春 浏览次数:135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小瓜虫”在水产养殖圈内小有名气,因其能够寄生多数淡水养殖鱼类汲取体表营养、造成机械损伤,且由于寄生鱼体时能够被宿主增生细胞层层包裹护体而影响药物作用效果,导致寄生鱼体后治疗困难而让养殖者闻而生畏。
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发生白点病后,病鲤皮肤上出现明显的白色小点,好像身上撒了一层盐的结晶,且粗糙不平。成熟的虫体较大,直径可达1毫米,肉眼可见。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分泌有大量粘液,粗看好象真菌感染引起的菌丝样外观,表皮糜烂,最后病鲤呼吸困难而死。
但多数情况下,病鲤的头部和病死的鱼才能见到明显的白点。一些病例则在鳃上较明显。由于虫体的寄生,常引起病鲤因皮肤瘙痒不适而在池底和池壁上蹭擦,有时在水面作短时的翻肚运动。疾病后期,病鲤常出现窒息和聚集在流水的四周,通常不吃食。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为我国的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一、病原及生活史
1、病原分类及形态;多子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个体较大,虫体似形状球体或者梨形,卵圆形。其成虫大小为350 ~800微米×300 ~500微米,肉眼可见。多子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鱼才能生存,其生活史包括寄生阶段,包囊期和掠食阶段,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每个小瓜虫周身长满短而密的纤毛,这些纤毛排列很有规则。成熟虫体内有一个马蹄形大核,虫体前端有一个像“6”字形的漏斗状胞口,小瓜虫由此而进食。小瓜虫有时也呈长椭圆形,身体前端有一钻孔齿,体后有一条细长的尾毛,大核呈香肠形或棒状。它依靠前端的钻孔齿,不断的钻动,幼虫就可以钻入鱼的皮肤或鳃中寄生。
2、生活史:小瓜虫生活的3个阶段,分别是滋养体期、包囊阶段、掠食体阶段不需要中间宿主。经历滋养体、包囊、掠食体阶段,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小瓜虫繁殖力极强,1个成虫一晚上可以分裂繁殖出1000多个幼体。
二、流行情况
小瓜虫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水质条件恶化的条件下,更易发此病,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多子小瓜虫繁殖快,具有暴发性发病特点,多数淡水鱼类深受其害。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流行于春、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在25℃时,生活史为3-6天,15℃时为10天。水温越低,生活史越长。
三、症状与诊断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和体表,鳃的部位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片鳃的两端角,体表主要在背部和两侧,尾部较少。当病情严重时,躯干、鳃、鳍、头、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如同体表撒了一层盐,故称“白点病”。
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焦躁不安,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等,严重时可导致体表溃烂,引起细菌的继发感染,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小片破坏,呼吸困难。病鱼常常出现反应迟钝,缓游于水面等症状,不久即死亡。鱼苗感染小瓜虫后,畸形率高,免疫力下降,成活率降低。
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疾病,因此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动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诊断。
早期阶段:
发病初期不易察觉。患病鱼多分散在水体下层活动,游动稍微增多,不断做不规则的曲线运动,但此时肉眼不能观察到“小白点”,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中后期阶段:
治疗药物与虫体接触困难。当发现鱼感染小瓜虫时,体表出现明显白点时,病程就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小瓜虫在鱼体表形成的白色结节由于有宿主上皮组织的包裹,阻碍了各种治疗药物与虫体的直接接触,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导致该病治疗十分困难。
小瓜虫病是当今水产养殖中发病率高、难控制、死亡率大的一种寄生虫,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所以通过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抵御小瓜虫的感染仍然是目前防范小瓜虫病最佳的方法。一定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从根源上杜绝小瓜虫病的发生,才能提高养殖动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四、预防方法
1、彻底清塘。
2、池塘养殖条件下在秋末、冬初及初春时期可通过适当降低水位以提高水温的办法实施预防。
3、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对有棘鱼类(如黄颡鱼等)苗种实施转塘、并塘等越冬准备时,拉网操作应避开阴雨低温天气,应在晴天水温相对较高时进行捕捞运输操作,且谨慎操作以避免对有棘鱼类产生损伤。
4、提高养殖鱼类免疫抗病力。鱼类生理状况与小瓜虫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鱼类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小瓜虫掠食体的侵袭。因此,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应加强养殖鱼类营养。
5、培肥水质。小瓜虫病的发生与池塘水质的关系密切,一般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小瓜虫病易多发,因此在小瓜虫流行季节应适当培肥水质。
6、适当控制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以降低小瓜虫感染机率。
(本文有删减)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上一篇:警惕!鲫鱼四类黏孢子虫病来袭
下一篇:大鲵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