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渔业环境是渔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条件,水质管理与调控成为决定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虾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一、氨氮
1.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池塘养殖过程中,鱼、虾排泄物,死亡幼体和残饵的腐解都会产生氨和亚硝酸盐,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渗入养殖生物体内对其产生毒害作用,少量的氨氮是饵料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而当氨氮超过一定限度则对水生动物产生直接危害或使水质变坏而间接影响所养殖的水生动物。总氨氮中有毒害作用的是非离子氨,它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例随温度、pH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检测情况调节水质,主要是调节池水的 pH、氨氮,从而控制非离子氨的毒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养殖用水氨氮含量不超过1.0 mg/L;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要求非离子氨浓度不超过0.02mg/L。
2.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
(1)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减少池塘中氮的库存量。
(2)养殖初期肥水时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
(3)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放养密度。
(4)选择消化率高的饵料,科学投喂。
(5)经常开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以便池水上下对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让氨氮与有毒气体挥发到大气中。
二、亚硝酸盐氮(NO2--N)
1.亚硝酸盐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主要是由于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由于血红素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正常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1mg/L以下。
2.控制池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具体措施
(1)开增氧机或使用增氧剂(每亩用双氧水300~500mL,加水冲稀后全池泼洒,隔一天重复一次),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
(2)使用氯化钠和碳酸钙、硫酸亚铁,每亩用8~10kg氯化钠和少量的硫酸亚铁和碳酸钙。
(3)使用沸石和活性炭。每亩使用沸石15~20kg或活性炭1~2kg,全池泼洒。
(4)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5)使用水质改良剂。每亩用水质改良剂2kg加水冲稀,全池泼洒,隔15~20天重复一次,效果较好。
(6)及时排换水,尤其是底层水和污水,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污物。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投饲、施肥,导致池塘底质日益恶化,氨氮、亚硝酸盐氮在池底大量积累,如遇天气变化或气压偏低,极易造成底层甚至中上层鱼类浮头、泛池。此时打开增氧机,浮头鱼类并不向增氧机靠拢,可推断为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采用速生氧(500g/亩)、降氮解毒剂(1000g/亩),全池泼洒。
三、硫化氢
1.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的硫化氢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6.3mg/L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鱼池中硫化氢的浓度宜控制在0.1mg/L以下。水体中硫化氢的来源主要是饲料残饵、水生生物的尸体和淤泥等在溶氧缺乏时由厌氧微生物分解而产生。
2.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
(1)冲洗池底污泥,曝晒、铲除池底较多的污泥,改良底质。
(2)通过增氧措施使池水保持较高的溶解氧水平,避免硫化氢的产生和积累。
(3)合理放苗,合理投喂饲料;适当换底层水。
(4)按20mg/L的浓度施生石灰,全池泼洒。
(5)对硫化氢含量较高的水体,可每亩泼洒300~500mL双氧水,加少量铁屑或含铁的矿渣或沸石粉等水质底质改良剂,吸附或沉淀硫化氢。
(6)池塘中施硝化菌、硫磺菌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使硫化氢转化。
四、溶解氧偏低
1.溶解氧对鱼类影响。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多少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池中溶氧充足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mg/L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
2.增加水体溶氧的措施。提高水体溶解氧可以用机械增氧和水位落差增氧的方法,流水、微流水和合理换水也可以达到目的。使用水质改良剂,吸附养殖水体中有害的氨氮、硫化氢,可以增加底层水溶解氧、改善池塘底层生态环境。
五、酸碱度(pH)过高或过低
1.池水pH值过低对鱼类影响。pH值过低或下降幅度过大通常是水质变坏、水体中溶解氧降低、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加的综合体现。pH值过低或下降幅度过快都会降低和削弱水产动物的载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鱼活动能力减弱,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亦会降低水体中磷酸盐的溶解度,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繁殖减弱,有机物分解速率降低;而且在酸性水体中鱼类更容易感染寄生虫病。
水体中pH值偏低可采用如下措施:
(1)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10~15kg,根据pH值高低适量使用。
(2)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调配成1%原液,再用1000倍水冲稀,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并及时测定水体pH值,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
(3)加速培植浮游植物,促使藻类繁殖茂盛,pH值也随之升高,可经常使用藻类再生剂处理。
(4)排掉池中老水,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
2.池水pH值过高对鱼类影响。pH值过高或上升过快会造成水体中氨氮转化为分子氨,毒性成倍增加(尤其pH值达到 10以上时);pH值高的水体中易形成蓝绿藻水华;pH值过高对鳃 、皮肤及黏液有腐蚀作用 ,致使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影响呼吸。
水体中pH值过高可采用如下措施:
(1)不宜用生石灰清塘。
(2)施用明矾。池水中浮游生物太多,每亩放可用明矾0.5~1kg加以控制,以避免pH值增高。
(3)用盐酸。 根据pH值高低,全池泼洒盐酸,每亩用300~500mL,必须充分冲稀后全池泼洒,以避免局部酸中毒。
(4)用滑石粉(主要成分硅酸镁)调节,用量为每亩1~2kg,全池泼洒,可使水体pH值降低0.5~1。对养殖水体要经常检测pH值的变动,最好早晚各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六 、有机物超量
1.有机物超量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有机物过多阻碍鱼鳃组织有效利用水中氧气,并消耗水中氧气,其分解释放出的氨和亚硝酸盐使水质变坏。
2.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可采用如下措施:
(1)排换底层水、干塘清淤、合理施用基肥和投喂饲料。
(2)施用光合细菌、EM菌群、芽抱杆菌等净化水质。
(3)用明矾(结晶体),以3g/m3浓度全池泼洒。
(4)用聚合氯化铝,用水溶解后,以3g/m3浓度全池泼洒。
(5)用沸石粉,以 20g/m3浓度全池泼洒。
(6)用麦饭石,以 150~300g/m3浓度全池泼洒,每15天一次。
七、底泥过厚
1.底泥过厚对水质的影响。
(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
(2)产生有毒物质。底泥中的有机物分解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2.应对措施: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 10~20cm呈暗黑的底泥,并经烈日曝晒,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为鱼虾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是健康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一般池塘,底泥厚度保持在0~15cm为宜。
在水产健康养殖中,对水质的调控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和消毒,发现不良状况,及时进行改善,以确保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