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鲶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发表时间:2017/12/01 00:00:00  作者:向 枭 周兴华  浏览次数:475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小口鲶又叫土鲶、鲇鱼、年鱼、塘虱鱼、塘角鱼、土虱、怀子等,其学名为鲇,为鲇形目鲇科中的一种生长较快,个体较小的经济鱼类,在外形上与大口鲶较相似。在我国分布较广,其肉质细嫩,刺少肉多,脂肪多,营养价值较高,身体虚弱者、老人、手术后的病人食之对恢复体力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产妇食用可起催乳、增乳作用。
    一、小口鲶的形态特征
    小口鲶体型长、侧扁,一般体长 25~40厘米,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扁平,吻短宽、圆钝,吻长显著小于 
    眼后头长。口亚上位,宽大,弧形,口角唇褶发达,末端达眼前缘垂直线。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之前,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眼小,眼间距小于眼后头长。须2对,上颌须长达胸鳍末端。鱼体全身裸露,光滑无鳞,皮肤富粘液,有粘液孔。侧线完全且平直,背鳍短小,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呈扇形,较小,有锯状硬棘。腹鳍小,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臀鳍基部很长,起点接近腹鳍腋部,后端与尾鳍相连。无脂鳍,尾鳍短小,微内凹。体背面及侧面为灰黑色或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灰白色。较小个体常有云状斑块。
    二、生活习性和食性
    小口鲶为一种喜敞水生活,个体较小的经济鱼类,主要栖息于江河干流或较大的支流、大型湖泊和水库等水体中。其适应性强,喜底栖生活,昼伏夜出,为肉食性鱼类,在鱼苗期的主要食物为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寡毛类;在成鱼期则主要捕食小型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寡毛类、淡水壳菜及水生昆虫幼虫等。冬季减食而不停食。
    三、生长特性
    小口鲶的生长速度较快,1~2龄的体长约为29厘米,体重约为360克;3~4龄体长约为40厘米,体重约为530克。1~2龄期间的生长速度较快,此后则逐渐变慢,雌鱼的生长速度快于雄鱼。
    四、繁殖习性
    小口鲶1龄鱼(体长20厘米左右)可达到性成熟。2-3龄鱼类在产卵群体中占优势,其产卵群体较小,雌雄比例约为3:1。雌鱼卵巢为1对长圆形的囊,未成熟卵粒为浅黄色,而成熟卵粒为绿色。鱼卵的卵径约为1.4~1.8毫米,常见个体的怀卵量为数千至万粒。卵为强粘性,产卵场多分布于支流或有水草、礁石的岸边,鱼卵粘附在水草、礁石上发育。在同一江段中,支流中的鱼类的产卵期较干流中的鱼类稍晚一些。且小口鲶的产卵期在不同的地方及不同的江段中也稍有不同。在嘉陵江中,3月下旬水温达16~22℃时开始产卵,其产卵期较长,具有多次产卵的习性。
    五、小口鲶苗与大口鲶的区别
    小口鲶的口裂较短,末端伸达眼球前缘下方,而大口鲶的口裂长,末端伸达眼球中后部下方;小口鲶的体形前端不明显粗大,整个体形均匀,呈长条形;而大口鲶身体的前段明显较粗大,肛门后身体较小且甚扁薄;小口鲶的尾鳍上下叶等长,大小无明显差异,而大口鲶的尾鳍上叶较下叶长,稍窄且略尖;小口鲶的第二下颌须在体长80毫米以下时已退化,而大口鲶在体长100~150毫米时存在第二下颌须。
    六、小口鲶的养殖技术
    1、鱼池的建造
    鱼池面积为5~10平方米,条石砌成池堤,底质为水泥底,设注、排水门,水深1米左右。产卵及孵化池:面积为3~5平方米,池坝条石砌成,池堤内面用水泥抹平,池底为水泥底,设有注水门及排水门,水深0.5~1米左右。产卵池可兼做孵化池,亲鱼产完卵后捕出亲鱼即可原池孵化。苗饲养池:面积为10~20平方米,池堤为条石砌成,底质泥底或水泥底,水深为1~1.5米,设有注水门及排水门,水源方便,便于调节水质。成鱼饲养池:面积为660~1980平方米石头堤坝或土池均可,但必须不漏水。池底为泥底,水深1~1.6米,设注排水门便于调节水质。若为土池堤,上顶坝宽0.8~1米,下底宽1.2~1.6米,必须保水,建设在水源方便的地方。
    2、鱼苗的培育
    从江河及其支流捕获体重在250克以上、成熟度较好的小口鲶亲鱼。由于小口鲶怀卵量与个体成正比,故应选取大、中个体亲鱼,这对提高产孵率、鱼苗成活率是极为重要的。催产前做好产卵鱼巢的准备工作,将制作好的棕树片、聚乙烯胶丝用竹杆捆好成鱼巢联,放入聚乙烯制做的网箱中产卵。网箱与产卵池面积相等,便于整个网箱套入产卵池中,防止亲鱼将卵产在池堤壁上,影响鱼卵的孵化率。选晴天、水温在190C以上进行催情产卵。水温适宜,一般注射后13~14小时即见雌雄亲鱼在网箱中“鱼巢”附近发情追逐产卵,产卵时间约为2~3小时。卵粘性,卵粒较小,成熟的1克卵生的卵数量为1000~11000粒左右。产完卵后第二天即将亲鱼轻轻捕出,放入产后亲鱼池进行产后强化培育,以恢复产卵亲鱼的体质。鱼卵则继续在原产卵箱中孵化,孵出后的水花仍然在网箱中饲养。水温19~20.50C时,鱼卵经过75小时即可孵出鱼苗,刚出膜的水花在3~4日后卵黄囊逐渐消失,初孵出的水花苗游泳能力弱, 1周即可水平游动,所以多数时间仍然附着在阴暗的池壁或池角。鱼苗孵出的第三天即开口摄食轮虫及小型水蚤,捞出水蚤投喂前必须用60目尼龙筛绢筛除大型水蚤,过筛的轮虫及蚤类喂前用0.1克硫酸铜消毒杀菌后再均匀泼洒喂水花。日投饵2~3次,上午、下午、晚间各1次。每万尾鱼苗投喂水蚤50~100克,随鱼体增大而投喂量增加。小口鲶苗经过15~20天的鱼苗培育后即进行分池饲养,用鱼筛选出大、中、小鱼,分别放池单养或与鲢鱼苗等混养。
    3、鱼种的培育
    小口鲶鱼苗经过15~20天培育即可转入鱼种培育阶段,分池时出池与入池水温应小于2~3.0C,鱼种池的水位要随鱼个体增长而逐步加深,其幅度为0.4~0.6~1.3米左右。鱼种饲养密度每平方米20~40尾。投喂活饵作前期的主要饵料,(轮虫、水蚤),后期可投喂大型水蚤,水蚯蚓、日投饵3次,上午、下午及晚间各1次,投饵量每万尾鱼苗投水蚤150~500克,随鱼苗体长增加至5~6厘米,每日增投水蚯蚓1次,每万尾鱼苗投0.5~1.5千克。当体长增长到10厘米时,除投水蚤外,可陆续投人工配合散状饵料。配合饵料的比例:鱼粉占25%、玉米粉占20%、三粉占20%、麦麸占10%、豆饼或菜饼占20%、骨粉占5%。前期制成颗粒状饵投喂。定时、定点、定位、定质地投喂。日投喂3次,上午、下午及晚间各1次,投饵量占鱼体重的3%~5%,待鱼种达到12~15厘米体长即转入成鱼池、稻田、水库等饲养商品鱼。
    4、商品鱼的养殖
    (1)商品鱼的单养 养殖池的面积为0.1~0.5亩,水位0.9~1.5米,水源充足,鱼池设有注排水系统,调节水质方便。鱼种规格50~100克/尾,每平方米水体放养5尾,放苗时间为6月底7月初。投配合饵料(如鱼种是从江河中所捕获的,则应先训食),日投饵3次,上午、下午、晚间各1次。日投饵量在5~6月占体重5%;7~8月占体重6%;9~10月占体重10%。
    (2)商品鱼的混养 为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天然饵料,最好采取小口鲶与鲢鳙鱼混养。混养比例为:每平方米水体中,放养规格为50~100克/尾的小口鲶5尾;规格为25~30克/尾鲢鱼的3尾;规格为30~40 克/尾的鳙鱼2尾。经过训食后投喂人工饲料,日投喂3次,上午、下午及晚间各1次,投饵量占鱼体总体重的5~10%,至第二年秋,小口鲶个体重可达200~400克。
    5、日常管理
    养殖期间,要严防鱼池缺氧而引起浮头并发生死亡。隔7~10天注应加注1次新水。鱼种入池前7-10天应用生石灰对池塘消毒 ;小口鲶鱼种入池时应先用药物浸洗,入池后,应每月3次对水体进行消毒灭菌,每次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坚持定时、定质、定量、定点投喂。定期检查鱼的生长度和肥满度,便于制定下阶段强化措施。在商品鱼养殖期间,应定期在饲料中加入呋喃唑酮等药物,防治肠炎、烂鳃等病。
     
(《渔业致富指南》 2001年24期  作者:向 枭 周兴华  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 重庆荣昌 402660)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